23 5 月 2025, 周五

碳中和的“远虑近忧”:一场绿色转型中的系统性挑战

近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这无疑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出的又一次动员令。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他认为“1+N”政策体系是我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系统化部署。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

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困境

诚然,我们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比如钢铁、原铝等。但像石化、芯片这类高端制造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肉眼可见。要在短短几年内赶超,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压力更是如影随形。

更令人担忧的是,仅仅依靠现有技术,恐怕很难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正如黄宝荣委员所言,科技创新才是关键变量。如果未来出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当前的降碳路径很可能面临彻底的改变。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个不健全”:制约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黄宝荣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三大问题:统计核算体系、标准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健全。

统计核算体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现行的碳排放统计,只停留在区域层面,无法精确量化到行业和产品,这导致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真正低成本、低难度的降碳路径。就好比医生看病,如果只能看到笼统的症状,而无法找到病灶,又怎么能对症下药呢?

举个例子,一家企业生产的两种产品,虽然都属于同一行业,但生产工艺、原材料等方面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碳排放量自然也不同。如果只按照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核算,就无法准确评估每种产品的实际碳足迹,进而影响企业制定有效的减排措施。

标准体系: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姿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在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方面还非常薄弱。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经开始试运行(参见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s://taxation-customs.ec.europa.eu/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_en),未来,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需要缴纳相应的碳关税。如果缺乏统一、透明的碳足迹标准,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将非常被动,甚至可能面临歧视性待遇。

生态补偿机制:谁为绿电买单?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向东部输送绿电,无疑是对中东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的巨大支持。但目前绿电的价格却按照当地火电价格核算,绿电的生态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无疑打击了西部地区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

这就好比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却只能按照市场价出售,而无法获得额外的生态补偿,长此以往,谁还愿意种地呢?这种不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不仅阻碍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延缓了全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步伐。

“三个加快”: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针对这些问题,黄宝荣委员提出了“三个加快”的建议,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实施起来,恐怕还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

加快建立统计核算体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碳排放监测能力固然重要,但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才是关键。如果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加快建立标准体系:话语权的争夺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并且让国际社会认可我们的标准。这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才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占据一席之地。

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博弈的难题

建立“碳账户”体系,让绿电输入省份对新能源输出省份进行经济补偿,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博弈。如何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如何保证补偿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新能源发展,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总而言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非易事,它是一场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也要正视存在的挑战,更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在这场绿色转型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