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8 月 2025, 周三

銀行內控合規風暴:廣發銀行挑戰與地方罰單警訊

銀行內控合規風暴:廣發銀行挑戰與地方罰單警訊

銀行合規內控:一場永遠不能鬆懈的貓鼠遊戲

當合規成為顯學:銀行內控的進化與掙扎

各位看官,現在這年頭,銀行要是還把「合規」當成考試前的臨時抱佛腳,那可就真的要準備「畢業」了!想當年,金融海嘯一來,多少家銀行灰飛煙滅,教訓還不夠深刻嗎?別再以為合規只是為了應付檢查,那是上個世紀的老黃曆了!現在的合規,根本就是銀行的生存之道,是每天都要練的基本功!

想像一下,銀行就像一艘在驚濤駭浪中航行的巨輪,合規內控就是那艘船的雷達和聲納系統,隨時監測著潛在的風險。過去,銀行可能還能靠著船堅炮利,硬闖出一條血路。但現在,海上的暗礁越來越多,風浪也越來越詭譎,沒有精準的雷達,再大的船也可能一夕傾覆!

說到這,我得吐槽一下,有些銀行啊,表面上把合規喊得震天響,又是成立合規部門,又是制定厚厚的規章制度,但實際上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有規定,下有變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總有人能鑽漏洞、打擦邊球。這種把戲,騙騙外行人還行,真要遇到風險,保證第一個倒楣!

更可笑的是,有些銀行把合規部門當成「背鍋俠」,出了事就推給合規部門,好像只要他們盡到「告知」的義務,就萬事大吉。這種想法簡直是幼稚!合規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整個銀行的責任!從高層到基層,每個人都要把合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文化!這才是真正的合規!

當然啦,合規也不是萬能的。過於嚴苛的合規,反而會扼殺創新,讓銀行變得暮氣沉沉,失去競爭力。所以,如何在合規和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是每個銀行都必須面對的課題。這就像在走鋼索,既要小心翼翼,又要勇往直前,一不小心就會摔得粉身碎骨!總之,合規內控,絕對是一場永遠不能鬆懈的貓鼠遊戲!

廣發銀行的合規風暴:350億二級資本債背後的羅生門

交易商協會的雷霆一擊:低價競爭的潘朵拉魔盒?

各位觀眾,接下來要上演的,絕對是金融圈年度大戲!廣發銀行這回可真是踢到鐵板了,350億的二級資本債,竟然引來了交易商協會的「重點關照」。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交易商協會出手,通常都是來真的!

事情是這樣的,廣發銀行想發行350億的二級資本債,於是就公開招標,選承銷商。結果呢?六家券商雀屏中選,分別是中國銀河證券、廣發證券、興業銀行、國泰海通證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原本這也沒什麼,銀行發債,券商承銷,天經地義。但是,交易商協會卻發現,這六家券商的承銷費,低到離譜!其中,中國銀河證券和興業銀行的報價,竟然只有700元!

700元?各位看官,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真的是700元!這700元能幹嘛?吃頓好的都不夠!更何況是承銷幾百億的債券?這根本就是賠本生意嘛!

於是,交易商協會怒了,直接發布公告,說要對這六家券商啟動自律調查。理由也很簡單,就是懷疑他們搞低價競爭,擾亂市場秩序。交易商協會認為,承銷費太低,可能會影響債券的發行質量,甚至引發金融風險。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承銷費這麼低,券商肯定會在其他地方想辦法「補回來」。

這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魔盒,一旦低價競爭成為常態,劣幣驅逐良幣,整個市場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到時候,誰還願意認真做研究,誰還願意把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大家比的不是專業,而是誰更敢賠錢!

廣發銀行的沉默:等待真相,還是另有隱情?

面對交易商協會的調查,廣發銀行卻選擇了沉默。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公開回應此事。這種態度,讓人不禁浮想聯翩:廣發銀行是真的清白,還是另有隱情?

有一種說法是,廣發銀行為了壓低發行成本,故意引導券商報低價。畢竟,發債的錢是自己的,能省則省嘛!但這種做法,顯然違反了市場規則,也損害了其他參與者的利益。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那廣發銀行就真的是「No zuo no die」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廣發銀行也是受害者。他們原本希望券商能夠提供專業的服務,但沒想到券商為了搶生意,竟然不惜血本,報出這麼低的價格。如果是這樣,那廣發銀行也只能算是「躺著也中槍」了!

但不管真相如何,廣發銀行都應該盡快出來說明情況,以正視聽。畢竟,沉默不是金,有時候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心虛!

自律調查的雙面刃:規範市場,還是扼殺創新?

交易商協會的自律調查,就像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它可以規範市場秩序,打擊低價競爭,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會扼殺創新,限制市場的活力。

如果交易商協會過於強調「價格」,而忽略了「價值」,那可能會導致券商只敢提供標準化的服務,不敢進行差異化的創新。畢竟,創新需要投入,需要成本,如果價格被壓得太低,誰還願意冒這個險?

所以,交易商協會在進行自律調查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既要維護市場秩序,又要鼓勵市場創新。這就像在跳探戈,既要有規範的步伐,又要有靈活的舞姿,才能跳出優美的旋律!

地方分支機構的連環罰單:冰山一角,還是系統性風險?

無錫分行的210萬巨額罰款:誰該為失控的風險負責?

各位看倌,廣發銀行最近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總行的事情還沒完,地方分行又開始「放煙火」了!這個七月,廣發銀行無錫、太原、南昌等地的分支機構,像是約好了一樣,排隊領罰單,總金額超過300萬元!其中,無錫分行更是「勇奪」頭籌,一張罰單就高達210萬元!

210萬啊!這可不是小數目,夠在無錫買套房了!但這錢是怎麼沒的呢?罰單上寫得明明白白:「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固定資產貸款管理不到位、流動資金貸款『三查』不到位、票據業務管理不到位、個人貸款『三查』不到位」。各位看倌,這簡直就是把銀行內控的漏洞,像菜市場叫賣一樣,一條條列了出來!

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這背後有多少「潛規則」?固定資產貸款、流動資金貸款「三查」不到位?這是風控人員集體睡著了嗎?票據業務、個人貸款管理不到位?這是把銀行的錢當成自家提款機了嗎?

這210萬的罰款,看似是無錫分行的事情,但實際上,卻暴露了廣發銀行在內控管理上的系統性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錫分行敢這麼「放飛自我」,難道是總行監管不到位?還是總行根本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基層員工的悲歌:三年禁業,能否喚醒銀行內控?

更讓人唏噓的是,這次事件中,還有一個基層員工被處以「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3年」的行政處罰!這個員工,名叫許某,當時是廣發銀行江陰支行的零售信貸經理。他被罰的原因是「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

各位看倌,這「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幾個字,聽起來輕描淡寫,但背後卻可能隱藏著無數的無奈和辛酸。一個基層員工,為了保住飯碗,可能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去執行一些不合規的操作。他或許也曾掙扎過,也曾反抗過,但最終還是屈服於現實的壓力。

三年禁業,對於一個金融從業者來說,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可能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技能,意味著他可能背負著沉重的 моральное бремя,意味著他可能很難再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這個處罰,對於他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

但這個處罰,真的能喚醒銀行內控嗎?真的能讓銀行高層重視員工行為管理嗎?我對此深表懷疑!如果銀行的制度不完善,如果銀行的文化不健康,就算殺一儆百,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太原分行的連坐處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無錫分行的事情還沒平息,太原分行又來「添亂」了!太原千峰南路支行因為「貸後管理不到位;貸前調查不盡職」,被罰款60萬元。太原分行也因為「貸後管理不到位」,被罰款30萬元。

各位看倌,這又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行三令五申,要加強貸款管理,但地方分行卻陽奉陰違,左耳進右耳出。貸前調查不盡職,貸後管理不到位,這簡直就是把銀行的錢往水裡扔!

更可笑的是,太原分行被罰的原因,竟然和無錫分行如出一轍,都是「管理不到位」!這難道是巧合嗎?還是廣發銀行在管理上,真的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

這種「連坐處罰」,看似嚴厲,但實際上,卻可能適得其反。地方分行為了避免被罰,可能會更加隱瞞問題,更加弄虛作假。到頭來,受害的還是銀行本身!

合規文化的迷思:口號喊得震天響,執行卻是軟綿綿?

廣發銀行接連爆發的合規問題,讓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合規文化,到底是什麼?難道就是每天喊口號,貼標語,開大會嗎?

在我看來,真正的合規文化,應該是深入到每一個員工的骨髓裡,融入到每一次業務操作中。它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習慣,一種信仰。它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保障,一種競爭力。

但現在的銀行,有多少真正建立了這種合規文化?大多數銀行,都只是把合規當成一種「政治任務」,一種「面子工程」。口號喊得震天響,執行起來卻是軟綿綿。遇到風險的時候,就推卸責任,敷衍了事。

這種虛假的合規文化,不僅無法防範風險,反而會助長腐敗,滋生問題。因為它給人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假象,讓人放鬆警惕,麻痹大意。到頭來,吃虧的還是銀行自己!

營收淨利雙降的窘境:信用卡不良率的警訊

數據背後的真相:廣發銀行的增長瓶頸?

各位看官,說完了廣發銀行的合規風波,我們再來看看它的財務狀況。根據廣發銀行2024年的年報,他們的營收和淨利,竟然雙雙下降!營收下降0.63%,淨利下降4.58%。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在金融圈,營收和淨利下降,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銀行的業務遇到了瓶頸,意味著銀行的盈利能力在下降,意味著銀行的競爭力在減弱。這就像一個人生病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還能走能跳,但實際上,身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廣發銀行營收和淨利雙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市場競爭太激烈?還是銀行自身的經營策略出了問題?又或者是,廣發銀行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

對公業務的掙扎:轉型之路,步履維艱?

從年報來看,廣發銀行在對公業務方面,似乎做出了一些努力。他們的公司類貸款餘額佔比上升,不良率下降。這說明,廣發銀行在對公授信中的風險識別、貸後處置等方面,有所提升。

但是,對公業務的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各大銀行都在搶奪優質企業客戶,都在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廣發銀行想要在對公業務方面取得突破,可謂是步履維艱。

更何況,現在的經濟形勢,並不太樂觀。很多企業都面臨著經營困難,貸款風險也在不斷上升。廣發銀行想要在對公業務方面保持穩健增長,實在是太難了!

零售業務的困境:信用卡不良率的無奈攀升

相比之下,廣發銀行的零售業務,似乎遇到了更大的麻煩。他們的個人貸款餘額佔比下降,信用卡透支不良率卻在攀升!從2023年的1.59%上升到2024年的2.19%。

信用卡不良率攀升,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持卡人,無力償還信用卡欠款。這不僅會影響廣發銀行的盈利能力,還會增加廣發銀行的風險。

為什麼廣發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會攀升呢?是廣發銀行在信用卡發行方面,過於寬鬆?還是廣發銀行在信用卡催收方面,力度不足?又或者是,廣發銀行的客戶群體,風險承受能力較弱?

無論原因如何,廣發銀行都必須高度重視信用卡不良率攀升的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控制。否則,信用卡業務,可能會成為廣發銀行的一顆「定時炸彈」!

強監管時代的銀行生存法則:合規是護身符,還是緊箍咒?

廣發銀行的自白:嚴守底線,能否重塑輝煌?

各位看官,經歷了這一系列的風波之後,廣發銀行終於在年報中做出了「自白」。他們表示,要「嚴守風險合規底線。樹立風險為本、合規為先的經營理念,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加大合規管理力度,增強三道防線合力,加快處置化解風險,守牢風險底線。」

這段話,說得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卻暴露了廣發銀行在合規方面的短板。難道以前他們不重視合規嗎?難道以前他們沒有「風險為本、合規為先」的經營理念嗎?

現在說這些,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廣發銀行想要重塑輝煌,僅僅靠喊口號是不夠的。他們必須拿出實際行動,切實加強合規管理,才能贏回市場的信任。

合規轉型的挑戰:銀行業的下一個風口?

在強監管時代,合規已經成為銀行業的生存法則。但如何將合規轉化為競爭力,卻是擺在所有銀行面前的一道難題。

有些銀行認為,合規只是一種成本,一種負擔。他們只想盡可能地降低合規成本,而忽略了合規的價值。

但另一些銀行則認為,合規是一種機遇,一種優勢。他們積極擁抱監管,將合規融入到業務流程中,將合規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力。

在我看來,合規轉型,將是銀行業的下一個風口。只有那些真正重視合規,善於利用合規的銀行,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市場的青睞。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