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8 月 2025, 周三

海爾消金巨額罰單:產融結合的合規困境與警示

海爾消金巨額罰單:產融結合的合規困境與警示

海爾消金巨額罰單背後:一場「產融結合」的華麗摔跤?

205萬罰款只是開胃菜:青島監管局的雷霆手段

2025年7月,一紙來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青島監管局的罰單,如同平地一聲雷,炸得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消金」)焦頭爛額。一張205萬元的罰單,看似數目不小,但與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相比,簡直只是開胃小菜。真正讓海爾消金如坐針氈的,是時任總經理黃應華被取消任職資格兩年,以及多名高管同步被追責,合計罰款金額高達235萬元!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直接動到了「一把手」的位子,可見監管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先別急著替海爾消金叫屈,這已經是他們7月份內第二次「觸雷」了。早在月初,就因為「違反信用信息採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被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罰了25萬元。一個月內連吃兩張罰單,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次重罰並非個案,而是折射出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的共性風險。2025年,整個行業的罰單金額已經遠遠超過了去年全年,監管部門對於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簡直可以用「毫不手軟」來形容。這背後釋放的信號非常明確:消費金融行業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要到頭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海爾消金的合規漏洞有多大?

夸大宣傳、暴力催收… 消費金融的「原罪」?

這次海爾消金被罰,罪狀洋洋灑灑列了六條,簡直罄竹難書:什麼「營銷宣傳存在誇大誤導」、「催收行為不當」、「貸後管理不盡職,部分信貸資金被挪用」、「以質價不符的收費項目調節收益分配、侵犯消費者知情權」、「違規辦理同業業務」、「人為調整貸款五級分類」。你看看,哪一條拎出來不是要命的?

說白了,這些問題都指向了一個核心:為了追求利潤,無視消費者權益,踐踏合規底線。夸大宣傳,誘導消費者借款;催收不當,逼得借款人走投無路;貸後管理鬆懈,讓信貸資金流入不該流入的地方;巧立名目收費,變相抬高借款成本;甚至連貸款五級分類都要人為調整,簡直是為了美化報表無所不用其極!

這些問題,說是海爾消金一家獨有,恐怕沒人相信。在消費金融這個江湖裡,為了搶奪市場,各家機構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有些手段,遊走在灰色地帶,甚至直接觸碰了法律的紅線。這已經不是什麼行業秘密,而是公開的潛規則。

高管集體「陣亡」:誰該為這場危機負責?

當然,出了這麼大的事情,總要有人負責。這次海爾消金的高管團隊,可謂是集體「陣亡」。除了公司被罰款205萬以外,還有6名高管同時被追責,多人被警告。最慘的莫過於董事兼總經理黃應華,直接被取消任職資格兩年,還被罰款20萬元。財務部負責人郭濤也沒能倖免,被罰了10萬元。

但問題是,罰了幾個人,就能解決問題嗎?這些高管,真的是罪魁禍首嗎?恐怕未必。在追求業績增長的壓力下,他們或許只是執行者,甚至是背鍋俠。真正該反思的,是海爾消金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如果整個公司都瀰漫著一種「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的氛圍,那麼,就算換了一批高管,恐怕也難以避免重蹈覆轍。

從創新先鋒到黑榜常客:海爾消金的墮落之路

「產融結合」的理想與現實:一場註定失敗的豪賭?

說起海爾消金,當年也算是消費金融行業的一股清流。2014年成立之初,頂著「首家由產業背景驅動的產融結合消費金融公司」的光環,簡直風光無限。海爾集團持股49%,加上紅星美凱龍、逸榮投資、天同賽伯等一眾股東,背景可謂是相當雄厚。

所謂「產融結合」,簡單來說,就是把產業和金融結合起來,利用產業的資源和優勢,來推動金融業務的發展。海爾的家電產業,加上紅星美凱龍的家居零售,本來可以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的消費金融服務。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實際運營中,「產融結合」並沒有發揮出預期的效果。海爾消金的業務,並沒有完全圍繞海爾的產業鏈展開,而是更加傾向於傳統的消費金融模式,比如現金貸、分期購物等等。這樣一來,它的優勢就變得不明顯了,反而要和其他的消費金融機構展開激烈的競爭。

更重要的是,「產融結合」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風險。產業背景的股東,可能會過度干預金融業務的運營,甚至利用消費金融平台,為自己的產業輸送利益。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會損害其他股東和消費者的利益,最終導致整個平台的崩潰。

盈利增長的背後:資產品質的隱憂

近年來,海爾消金的盈利水平確實在穩步提升。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營收從17.1億元增長到31.68億元,淨利潤也從2.74億元增長到4.45億元。這樣的增長速度,在整個消費金融行業,也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海爾消金的財務數據,就會發現一些隱憂。那就是它的資產品質,正在面臨持續的壓力。2022年至2024年,信用減值損失從10.3億元,大幅增加到16.25億元。而撥備覆蓋率,則從199.34%,下降到179.3%。

信用減值損失的增加,意味著海爾消金的壞賬也在增加。而撥備覆蓋率的下降,則意味著它抵禦風險的能力在減弱。這兩項指標的變化,都指向了一個結論:海爾消金的資產品質,正在惡化。

這也難怪,在追求規模擴張的過程中,海爾消金難免會放寬信貸標準,吸引一些風險較高的客戶。這些客戶,雖然能夠帶來短期的利潤增長,但長期來看,卻會給平台帶來巨大的風險。一旦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這些高風險客戶就很容易違約,導致壞賬的增加。

消費金融行業的集體焦慮:誰在裸泳?

罰單如雪片般飛來:監管的鐵腕時代

海爾消金的遭遇,並非孤例。事實上,整個消費金融行業,都正處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狀態。監管的鞭子,正一下一下地抽在每一家機構的身上,稍有不慎,就會被打得皮開肉綻。

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消費金融行業的罰單金額已經高達997.7萬元,涉及8家機構。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024年全年累積被罰金額。而且,監管的重點,也越來越明確:信用信息管理和貸後管理不力,已經成為了「重災區」。

為什麼監管會如此嚴厲?原因很簡單:過去幾年,消費金融行業發展過於迅速,積累了大量的風險。一些機構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視了合規要求,甚至鋌而走險,最終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

監管部門當然不能坐視不管。他們開始收緊政策,加大處罰力度,試圖把這個行業拉回正軌。這對於那些合規經營的機構來說,是好事。但對於那些習慣了「野蠻生長」的機構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

「殺雞儆猴」:海爾消金的警示意義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海爾消金的違規行為,無疑成為了監管「殺雞儆猴」的典型。監管部門希望通過懲罰海爾消金,來警示整個行業:不要再抱有僥倖心理,不要再挑戰監管底線。否則,下一個倒下的,可能就是你。

事實上,早在2025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就明確要求消費金融公司「優化消費金融環境,加大對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懲處力度」。6月,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也進一步強調,金融機構需「強化數字賦能,增強消費金融服務的适配性和便利度」。

這些政策,都指向了一個方向:消費金融行業,必須回歸本源,真正為消費者服務,而不是成為 predatory lending(掠奪性貸款)的工具。海爾消金的案例,無疑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如果不能及時轉型,調整策略,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是更加嚴厲的監管和更加慘烈的淘汰。

迷霧重重:海爾消金的未來在哪裡?

「誠懇接受」就能過關?整改措施在哪裡?

面對如此嚴厲的處罰,海爾消金的回應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一句「誠懇接受處罰並完成整改」,幾乎成了所有違規機構的標準答案。但問題是,什麼是「誠懇接受」?又該如何「完成整改」?海爾消金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措施和時間表。這種模棱兩可的表態,很難讓人信服。

更令人擔憂的是,海爾消金總經理一職,已經空缺了一年多。自黃應華於2023年、張西銘於2024年離職後,這個重要的職位,一直由董事長李佔國代為履職。在這樣的情況下,誰來領導整改?誰來確保整改措施能夠真正落實到位?這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缺乏有力的領導,加上缺乏具體的措施,海爾消金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不能真正痛定思痛,徹底改變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那麼,就算躲過了這次風波,恐怕也難以避免再次陷入困境。

合規與增長:消費金融的永恆難題

海爾消金的遭遇,也折射出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的困境:如何在滿足普惠金融需求,擴大業務規模的同時,又能堅守合規底線,控制風險?這是一個永恆的難題。

一方面,消費金融的本質,就是要服務那些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的人群,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這就意味著,消費金融機構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監管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合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意味著,消費金融機構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加強風險管理,才能避免違規行為的發生。

合規與增長,就像天平的兩端,很難同時兼顧。如果過於追求增長,忽視合規,就會像海爾消金一樣,最終被監管重罰。但如果過於重視合規,限制增長,又可能失去市場競爭力,最終被淘汰。

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所有消費金融機構都必須面對的挑戰。而這個挑戰,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是戰略層面的,甚至是文化層面的。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消費金融的本質,將合規融入企業文化的機構,才能在這個行業中生存下去,並且取得長遠的發展。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