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7 月 2025, 周三

安责险专家交流会:行业盛宴还是企业自嗨?新规下谁在浑水摸鱼?

安责险新规下的“专家”交流会:一场精心包装的行业自嗨?

会议概况:看似高大上的行业盛会,实则…?

近日,鑫安利集团旗下的安环家平台在苏州举办了一场名为“2025 安全行业专家・媒体交流会”的活动。从新闻稿来看,会议聚焦新发布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2025 年)》,探讨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乍一看,这是一场汇聚了企业安全管理者、保险机构风控专家、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以及行业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业盛会,旨在共同探讨行业未来蓝图,推动安全风险管理产业高质量发展。但仔细分析,这场会议真的如宣传的那么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吗?

会议现场

我们不禁要问,这场会议究竟是为行业发展提供真知灼见,还是仅仅是企业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在新规背景下,各方利益相关者聚集一堂,表面上是为了“共同探讨”,但实际上,各方是否都带着各自的算盘,试图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进一步说,所谓的“专家”、“媒体”究竟代表了谁的利益?他们的观点是否客观公正?抑或只是为了配合主办方的宣传策略,为安责险新规和安环家平台摇旗呐喊?会议的实际效果是否真的能够推动安全风险管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审视。

“新质服务机构”:概念炒作还是真能解决痛点?

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画饼充饥?

安环家运营中心负责人张圣雨在会上作了《高起点助力新质事故预防服务机构发展壮大, 抢抓安责险事故预防的重大机遇》的主题分享,声称随着安责险新规落地,2025年事故预防服务市场将在政策强制驱动与技术升级下进入高速增长期,全国市场规模预计达100亿-150亿元!这番说辞听起来振奋人心,但仔细推敲,却难免让人感到一丝“画饼充饥”的味道。

政策红利真的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机遇吗?100亿-150亿元的市场规模又是如何测算出来的?这个数字是否过于乐观,甚至是虚构的?在安全生产领域,政策的初衷往往是好的,但实际执行中,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效果大打折扣。企业是否真的愿意主动投入资金进行安全预防,还是仅仅为了应付检查?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三大矛盾:一针见血还是隔靴搔痒?

张圣雨指出,目前存在“千亿市场规模与机构能力错配”、“企业效果需求与技术滞后”、“事故预防服务与风险转嫁能力”三大核心矛盾。不得不承认,这些矛盾确实存在于行业之中。然而,仅仅指出问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矛盾的根源是什么?仅仅是服务机构能力不足、技术滞后吗?还是因为企业安全意识淡薄、监管力度不够?如果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即使提出了解决方案,也可能只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负责任、有效果、敢赔付”:口号震天响,落地难于登天?

安环家提出的构建具备“负责任、有效果、敢赔付”特质的新质事故预防服务机构,听起来非常有吸引力。然而,这三个特质真的能够轻易实现吗?

“负责任”需要服务机构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但现实中,一些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降低服务标准,甚至弄虚作假。“有效果”需要服务机构具备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目前市场上,一些机构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服务效果。“敢赔付”需要服务机构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但对于中小机构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这三个特质的实现,并非易事。

安鑫服务无忧:真的无忧?还是换汤不换药?

安环家突破性推出的“服务+科技+机制”三位一体的“安鑫服务无忧”产品体系,声称可以助力新质服务机构成为具有“负责任、有效果、敢赔付”特质的新型服务主体,直击企业安全管理痛点。但这种模式真的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让企业真正“无忧”吗?

安鑫服务无忧产品体系

所谓的“服务+科技+机制”是否只是一个噱头?其本质是否仍然是传统的安全服务模式?科技的运用是否真的能够提升服务效果,还是仅仅是为了包装产品?机制的引入是否真的能够约束服务机构的行为,保证服务质量?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此外,安鑫服务无忧是否会增加企业的安全管理成本?中小企业是否能够承担得起?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专家共识:一片赞歌,谁在真心反思?

服务机构负责人:转型迫在眉睫?还是被迫站队?

某服务机构负责人表示,在交流会上深刻感受到了行业变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专家们对行业转型的共识让他认识到,传统合规思维已难以满足当下企业需求,必须向“效果可承诺、过程可追溯、风险可共担”的新模式转变。“安鑫服务无忧”模式无疑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亮点,他愿意成为这一模式在苏州落地的推动者,为苏州的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段话听起来充满了积极性和责任感,但我们也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还是为了迎合主办方而进行的“政治正确”的表态?

这位负责人真的认为传统合规思维已经过时了吗?他是否真正了解“安鑫服务无忧”模式的优缺点?他愿意成为这一模式的推动者,究竟是出于对行业发展的责任感,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企业安全负责人:信心满满?还是被忽悠瘸了?

某企业安全负责人表示,安责险实施办法新鲜出炉,大家心里都急得不行,机遇就在眼前,可就是不知道咋抓住。这场安环家方案特别全面,企业一听就知道该咋行动。大家听了之后都特别有信心,希望真正能落实好,这样企业肯定能越干越好,发展得红红火火!这段话听起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但我们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这位负责人真的对安环家的方案充满信心吗?

他是否充分了解安责险实施办法的具体内容?他是否对安环家的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评估?他所表达的信心,是基于对方案的充分理解,还是仅仅是被其宣传效果所迷惑?我们希望他能够理性看待,避免盲目乐观。

专家:兴奋异常?还是利益相关?

某专家兴奋地说道,能想出这个模式的公司真是太厉害了!让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有机会大展拳脚。技术消解资源壁垒,让服务机构不再为资源发愁,和头部同频的“数字基建”让竞争力瞬间提升。资源 0 门槛接入、能力标准化输入、全链路数智化升级、全过程留痕溯源管理,能让大家少走了很多弯路!起点高、发展稳,赚钱也变得更容易了!这段话听起来充满了赞美和推崇,但我们更要关注这位专家的立场和利益。

会议现场

这位专家与安环家是否存在合作关系?他是否从安环家的发展中获益?他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在评价任何事物时,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警惕,避免被利益所左右。

TAP 发展服务联盟负责人:效果至上?还是避重就轻?

TAP 发展服务联盟负责人郑朝晖强调,安环家的事故预防服务特色,不在于服务次数,而在于效果!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们也要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效果至上”?

仅仅强调效果,是否会忽略服务过程的重要性?如何量化服务效果?如何保证服务效果的真实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此外,我们也要警惕“效果至上”沦为一句空话,成为服务机构逃避责任的借口。

政策东风:是机遇还是泡沫?

“让企业安全管理减负”:初心可嘉,但现实骨感?

鑫安利始终以“让企业安全管理减负”为初心,打造“合规+效果”双轮驱动的服务体系,致力于成为安全风险管理行业领先服务商。这个初心无疑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仅依靠外部服务商,真的能够实现“减负”吗?

更何况,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牺牲安全,甚至弄虚作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服务商提供了再好的服务,也难以真正保障企业的安全。因此,“让企业安全管理减负”的口号,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新赛道、新能力、新质服务机构:口号响亮,落地艰难?

鑫安利以“新赛道、新能力、新质服务机构”为引擎,推动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高效落地。这些口号听起来非常响亮,但如何才能真正将这些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

“新赛道”究竟是什么?是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新能力”又是什么?是专业技能,还是管理能力?“新质服务机构”又该如何定义?如何评估其服务质量?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如果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些口号最终只会沦为一句空话。

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的高效落地,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监管、企业的投入、服务商的专业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如果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都难以实现真正的安全。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