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5 月 2025, 周五

币圈惊天秘密!Maven 11十年豪赌,是金矿还是巨坑?

Maven 11:十年加密風投路的真相與幻象

3月28日,加密風投 Maven 11 宣佈旗下第三隻基金完成 1.07 億美元募資,超額完成原定目標。這消息在幣圈裡炸開了鍋,仿佛寒冬中燃起了一絲希望。但喧囂過後,我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加密領域的曙光,還是一場資本的自嗨?回顧 Maven 11 過去十年的歷程,押注 Celestia、Fuel 等明星項目固然風光,但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他們如何從一家單純的 VC 蛻變為如今的加密金融集團 M11 Group?這場華麗轉身的背後,究竟是戰略升級,還是野心膨脹?

超募背後的隱憂:加密寒冬下的逆勢擴張?

在當下這個加密寒冬,大多數投資機構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Maven 11 卻能逆勢完成超額募資,這本身就充滿了矛盾。當然,我們可以將其歸功於團隊的卓越能力和過去的成功案例。但是,更合理的解釋或許是,他們精準地抓住了市場情緒的反彈,成功地將故事賣給了投資者。

必須指出的是,加密市場的波動性極高,任何一家機構的成功都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過去的輝煌並不能保證未來一帆風順。更何況,在熊市中募資,意味著機構必須承受更大的投資壓力,追求更高的回報。這很可能會導致 Maven 11 在投資決策上更加激進,甚至不惜冒更大的風險。

從VC到金融集團:華麗轉身還是野蠻擴張?

從最初的風險投資公司,到如今橫跨信貸、資產管理、做市交易等多個領域的 M11 Group,Maven 11 的擴張速度令人咋舌。這種多元化的業務布局,固然可以分散風險,提高盈利能力。但同時,也帶來了管理上的挑戰和潛在的利益衝突。

想像一下,一家既做風投又做做市交易的公司,它如何在項目選擇和市場操作上保持客觀公正?它是否會利用內部信息來操縱市場,為自己謀取利益?這些問題,Maven 11 必須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否則,它的“華麗轉身”很可能變成“野蠻擴張”,最終吞噬自己。

時代的弄潮兒?Maven 11的發家史:草莽英雄的歐洲加密拓荒

2015 年,當“區塊鏈”還只是極客圈的玩物,當加密貨幣還被視為旁氏騙局的代名詞,Maven 11 就在阿姆斯特丹悄然成立了。他們是歐洲最早一批專注加密投資的風投機構,敢於在荒蠻之地開疆拓土,這份勇氣確實值得敬佩。

在過去的十年裡,Maven 11 見證了行業的每一次興衰,推出了三支基金,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經驗。他們的故事,就像一部歐洲加密貨幣發展史的縮影,充滿了草莽英雄的色彩。

倖存者偏差:早期入場的必然成功?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Maven 11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早期入場的優勢。在那個加密行業的拓荒年代,競爭者寥寥無幾,只要敢於冒險,就能輕易地抓住機會。

這種早期優勢,就像是買彩票中了頭獎。它固然值得慶祝,但並不能證明中獎者比其他人更聰明、更有能力。同樣,Maven 11 的早期成功,也並不能保證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事實上,很多早期進入加密領域的機構,都因為未能適應市場的變化,最終黯然退場。Maven 11 能否擺脫“倖存者偏差”的陷阱,持續保持創新和學習的能力,將決定他們未來的命運。

M11 Group:風投+信貸+資管+做市?左手倒右手的資本遊戲

M11 Group 宣稱其核心競爭力在於“風投 + 信貸 + 資管 + 做市” 四輪驅動,打造出完整的加密金融產業鏈。這聽起來很美好,但仔細分析,卻讓人不寒而慄。這難道不是一種高度中心化的資本遊戲嗎?

想像一下,M11 Group 投資了一個加密項目,然後通過旗下的信貸業務為其提供貸款,再利用資產管理業務來推高其代幣價格,最後通過做市交易來收割散戶。這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割韭菜”閉環!

閉環生態的陷阱:創新還是壟斷?

M11 Group 試圖打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加密金融生態系統。這種模式固然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同時也帶來了壟斷的風險。

如果 M11 Group 利用其市場地位,打壓競爭對手,限制創新,最終受損的將是整個加密行業。更可怕的是,這種閉環生態很可能會滋生腐敗,導致內部交易和利益輸送。

我們必須警惕這種“創新”背後的陷阱。真正的創新,應該是開放、透明、公平的,而不是建立在壟斷和剝削之上的。

精英團隊的迷思:學歷光環下的真實能力?

據 LinkedIn 數據,Maven 11 在過去 6 個月內員工總數增長 16%,目前公司規模在 11-50 人之間。團隊成員的學術背景橫跨經濟學、金融、商業管理、化學工程、信息科學等多個學科。這種跨學科背景,固然有助於團隊進行全面分析和風險管理。但我們也要警惕“精英團隊”的迷思。

在加密貨幣這個瞬息萬變的行業裡,傳統的金融理論和商業模式往往失效。一個擁有 MBA 學位的基金經理,可能還不如一個混跡幣圈多年的草根玩家更懂市場。

紙上談兵:學院派能否玩轉加密貨幣?

Maven 11 的核心團隊匯聚了來自投資銀行、資本市場等傳統金融領域的精英。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學術背景,但他們真的了解加密貨幣嗎?他們能否擺脫傳統金融的思維定勢,適應這個充滿變數的新世界?

很多傳統金融機構在進軍加密領域時都遭遇了滑鐵盧,原因就在於他們無法理解加密貨幣的底層邏輯和市場規則。他們用傳統的估值模型來評估加密項目,用傳統的風控手段來管理加密資產,結果往往是南轅北轍。

學歷和經驗固然重要,但在加密貨幣這個行業裡,更重要的是對技術的理解、對市場的敏感以及對風險的敬畏。如果 Maven 11 的團隊只會“紙上談兵”,那麼他們的學歷光環很可能會成為阻礙他們發展的包袱。

Joost van der Plas:連續創業者還是資本玩家?

作為 Maven 11 的首席執行官,Joost van der Plas 的履歷堪稱完美。畢業於名校,擁有 MBA 學位,曾在電信行業擔任高管,還成功創辦過一家虛擬移動服務提供商。他的加密貨幣之旅也 শুরু得 досить早,早在 2012 年就購入了自己的第一個比特幣。

然而,我們不能被這些光鮮的履歷所迷惑。Joost van der Plas 究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連續創業者,還是一位精於資本運作的玩家?這個問題,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管光環下的暗影:歷史戰績能否代表未來?

Joost van der Plas 創辦 *bliep 的經歷,固然證明了他的創業能力和商業頭腦。但 *bliep 最終被出售給 Artilium NV,這是否意味著他的第一次創業並未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加密貨幣這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裡,過去的成功並不能保證未來一帆風順。Joost van der Plas 必須證明,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能夠準確判斷趨勢、把握機遇的投資者。

如果他只是將 Maven 11 當作一個實現個人財富增長的工具,那麼這家機構的未來將令人擔憂。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具有超越個人利益的視野和格局,才能帶領團隊走向成功。

投資哲學的雙刃劍:支持“異類”還是孤注一擲?

Maven 11 的投資哲學是“支持勇敢的異類”(brave outliers),專注於支持那些敢於挑戰現狀、重新定義所有權的創新者。這種理念聽起來很酷,很符合加密貨幣的叛逆精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否意味著 Maven 11 偏好那些風險極高、難以預測的項目?

在投資領域,過於追求“異類”往往會適得其反。真正的創新,應該是在現有基礎上的改進和突破,而不是完全顛覆和重塑。如果 Maven 11 一味追求標新立異,很可能會陷入“為了創新而創新”的誤區,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技術崇拜的誤區:唯技術論的局限性?

Maven 11 尤其青睞技術型創始人,不僅關注項目的商業模式,還深入研究其底層架構、可擴展性和創新性。這種對技術的重視,固然值得肯定。但在加密貨幣領域,技術並非成功的唯一要素。

一個擁有精湛技術的項目,如果缺乏良好的商業模式、有效的市場推廣和健全的社群治理,同樣難以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往往具有不確定性,一個看似很有前景的技術,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淘汰。

如果 Maven 11 過於迷信技術,忽視了其他關鍵因素,那麼他們的投資很可能會變成一場豪賭,最終血本無歸。

投資版圖:基礎設施與DeFi的盛宴與隱患

據 RootData 數據顯示,Maven 11 在過去一年內共投資 20 次,當前投資組合已擴展至 97 個項目,重點布局區塊鏈基礎設施和 DeFi 賽道。Celestia、Fuel、Saga 等明星項目都曾獲得 Maven 11 的青睞。

押注基礎設施和 DeFi,無疑是明智之舉。畢竟,這兩個領域代表了加密貨幣的未來發展方向。然而,我們也要看到,這兩個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風險也極高。

明星項目的光環:高估值下的泡沫風險?

Celestia、Fuel、Saga 等明星項目,都擁有光鮮的履歷和巨大的潛力。但這些項目的估值,是否已經過高?它們的未來發展,是否真的能夠支撐起如此高的估值?

在加密貨幣領域,估值泡沫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項目在短期內被炒作到天價,但一旦市場情緒逆轉,估值就會迅速崩盤。如果 Maven 11 在高位買入這些明星項目,那麼他們很可能會成為接盤俠,最終損失慘重。

死亡名單的警示:高風險投資的必然代價?

Maven 11 的投資組合中,有 3 個項目被收購,6 個項目停止運營。這份“死亡名單”,提醒我們加密貨幣投資的高風險性。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風投機構,也難以避免踩坑。

在高風險的加密貨幣領域,投資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例外。Maven 11 必須正視這些失敗案例,從中吸取教訓,才能在未來的投資中更加謹慎。

如果他們無視風險,一味追求高回報,那麼他們的投資組合很可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雷區”,隨時可能引爆。

新基金的豪賭:AI+加密的未來是餡餅還是陷阱?

據 The Block 報道,Maven 11 計劃在未來 3 至 4 年內持續加碼投資,重點關注消費級應用、區塊鏈基礎設施以及 AI 與加密的交叉領域。這表明,Maven 11 對 AI 與加密的結合寄予厚望。

AI 和加密貨幣,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兩個概念。將它們結合起來,似乎蘊藏著無限的可能。然而,我們也要看到,AI 技術的發展尚不成熟,與加密貨幣的結合也面臨諸多挑戰。

增長神話的破滅:下一輪週期在哪裡?

Maven 11 計劃重點關注消費級應用、區塊鏈基礎設施以及 AI 與加密的交叉領域。這些領域,無疑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我們也要看到,這些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風險也極高。

在加密貨幣領域,週期性波動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在經歷了幾年的牛市之後,市場已經進入熊市。在熊市中,大多數加密項目的估值都會大幅縮水,投資者也會變得更加謹慎。

如果 Maven 11 無法找到新的增長點,無法在熊市中保持冷靜和耐心,那麼他們的“增長神話”很可能會破滅。他們的新基金,也很可能會變成一場豪賭,最終血本無歸。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