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新紀元?先過得了這關再說!— 國標大刀砍向「單踏板」
新能源車狂飆突進,安全標準卻慢半拍?
電動車這幾年簡直像開了外掛,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彷彿昨天還在嫌棄它續航焦慮,今天就恨不得把家裡的油車丟進資源回收桶。根據最新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經突破五成,這代表著什麼?代表你買新車,有一半的機率是電動的!
但問題來了,電動車跑得快,相關的安全標準卻像老牛拉車,慢吞吞的。你想想,一堆新技術、新功能冒出來,舊的法規根本管不到,這不是很危險嗎?就拿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單踏板模式」來說,有人覺得方便省事,有人覺得根本是隱形殺手,萬一誤踩出事了算誰的?
現在,工信部終於要出手了!別以為有了電動車就能一路狂飆,先過得了國家標準這關再說!
工信部重拳出擊:GB 21670—2025《乘用車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2026年起,不合規就OUT!
十年磨一劍?舊標準早已跟不上電動車的腳步
各位觀眾,這次工信部可不是鬧著玩的!直接祭出強制性國家標準GB 21670—2025《乘用車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而且白紙黑字寫明了,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代表什麼?代表所有車廠都得繃緊神經,乖乖按照新標準設計生產,不然就等著被市場淘汰吧!
說實話,原本的GB 21670-2008《乘用車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也算是汽車制動領域的基礎標準,但都2024年了,你還在用十幾年前的老標準?現在汽車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電動車,制動系統的結構、功能早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標準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完全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十大修訂重點:新增、修改,刀刀見血!
這次《新规》可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動了大手術!一口氣修訂了十大項內容,包括新增電力傳輸制動系統、電力再生制動要求、緊急制動信號要求等等,還修改了駐車解除、制動襯片磨損檢查、電子駐車制動電氣失效等等。簡直是從頭到腳、裡裡外外都重新檢視了一遍!
這些修訂可不是隨便說說,每一項都針對了目前電動車制動系統存在的痛點和隱患。可以說,這次《新规》的出台,就是要給電動車的制動系統好好地「體檢」一下,確保行車安全。
「單踏板」掰掰?《新規》明文禁止:鬆開加速踏板不能直接停車!
「單踏板」的愛恨情仇:方便?還是隱形殺手?
說到這次《新規》最受矚目的,絕對是針對「單踏板模式」的規範了!這玩意兒簡直是電動車界的爭議之王,愛的人愛到死,覺得開車從此解放雙腳,恨的人恨到骨子裡,覺得根本是拿生命開玩笑。
所謂「單踏板模式」,就是駕駛人主要靠控制加速踏板來控制車速,鬆開踏板就能產生制動效果。聽起來很炫酷,對吧?但問題就在於,這種模式跟傳統的駕駛習慣完全不同,很容易讓人產生誤判。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駕駛人可能下意識地鬆開加速踏板,但如果系統設定得太激進,車輛突然急減速,後面的車很可能就直接追撞上來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駕駛人可能過度依賴「單踏板模式」,完全忘記了剎車踏板的存在。萬一系統出現故障,或者需要更強的制動力,他們可能反應不及,導致嚴重事故。
再生制動提示:白天也要亮瞎你的眼!
這次《新規》明確規定,在默認工作狀態下,僅僅通過鬆開加速踏板實現的制動作用,不應該讓車輛減速到完全停止!也就是說,以後想靠「單踏板」一路開到紅燈前再停下來?沒門!
此外,《新規》還要求,如果電力再生制動系統處於非默認工作狀態(例如啟用了更強的制動模式),必須採用光學信號持續提示駕駛人,而且這個提示信息必須非常明顯,即使在白天也要清晰可見。簡單來說,就是要讓駕駛人隨時知道現在的制動模式,避免誤操作。
業界炸鍋:這哪是規範,根本是緊箍咒!
安全至上?還是扼殺創新?
《新規》一出,汽車業界立刻炸開了鍋!有人拍手叫好,認為這是保障消費者權益、提升行車安全的必要之舉;但也有人抱怨連連,覺得這些規定簡直是緊箍咒,束縛了車廠的創新空間。
反對者認為,過於嚴苛的標準可能會扼殺電動車技術的發展。例如,限制「單踏板模式」的使用,可能會讓電動車失去一個重要的差異化賣點,降低駕駛樂趣。此外,為了符合新標準,車廠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這無疑會增加電動車的售價,影響市場競爭力。
更有人質疑,這些標準的制定是否過於保守,是否真正了解電動車的技術特性?他們認為,應該給予車廠更多的彈性,讓他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自由探索新的技術和功能。畢竟,創新往往伴隨著風險,如果一味追求安全,可能會錯失發展的機會。
當然,支持者也不甘示弱。他們強調,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能為了追求創新而犧牲安全。他們認為,「單踏板模式」雖然方便,但安全隱患確實存在,必須加以規範。而且,強制性標準的出台,也能促使車廠更加重視安全問題,從設計之初就將安全因素納入考慮,從而提升整體行車安全水平。
標準海嘯來襲:動力電池、車門把手…下一個輪到誰?
GB 38031-2025:史上最嚴苛電池安全標準,電池廠瑟瑟發抖
各位,別以為只有制動系統要改!隨著電動車越來越普及,相關的國家標準簡直像海嘯一樣,一波接著一波襲來。除了這次的制動系統《新规》之外,今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還批准發布了GB 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預計202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項「新國標」被業界公認為史上最嚴苛的動力電池安全標準,讓所有電池廠都瑟瑟發抖。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新標準對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包括熱失控、機械衝擊、過充過放等等,幾乎涵蓋了所有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而且,測試條件也更加嚴苛,例如增加了模擬電池遭受擠壓、針刺等極端情況的測試,確保電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安全。
隱藏式門把手:美觀有餘,安全不足?
更令人關注的是,工信部在今年5月還發布了“公開徵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直接點名了目前新能源汽車普遍採用的隱藏式門把手!
這種隱藏式門把手設計簡潔美觀,可以降低風阻,提高續航里程。但問題是,萬一發生事故,車輛斷電,這種門把手很可能就無法正常打開,影響乘客逃生。因此,工信部正在考慮制定相關標準,確保這種門把手在緊急情況下也能正常使用。
智能網聯汽車:2025年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2030年全面協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標準先行:理想很遠大,道路很曲折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龔進峰放出豪言,說什麼「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將於2025年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和網聯化多場景應用、2030年支撐實現單車智能和聯網賦能全面協同」。聽起來很厲害,對吧?彷彿再過幾年,我們就能坐上自動駕駛汽車,一路睡到目的地。
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先不說自動駕駛技術本身還存在諸多挑戰,光是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就已經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智能網聯汽車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感知、決策、控制、通信等等,每個領域都需要制定詳細的標準。
而且,這些標準不僅要保證安全,還要兼顧效率、可靠性、互操作性等等。更重要的是,這些標準必須得到整個行業的認可和遵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可以說,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離不開標準的引領,但標準的制定,也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
涉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多項國家強制和推薦標準將於近兩年密集發布。這意味著,我們即將迎來一個標準大爆發的時代。但這些標準能否真正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還是一個未知數。畢竟,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