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意義:不僅僅是技術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比特幣代表著不同的價值。我希望分享比特幣在我眼中的意義,並闡釋我認為中本聰最核心的創新之處。需要明確的是,比特幣的真正創新並非單純依賴於密碼學、互聯網或者計算機技術,這些都只是達成目標的工具。中本聰的革命性貢獻,在於對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社會結構——進行了重塑。
貨幣的本質:一種社會結構
“誠信:即使無人注視時,也依然做正確的事。”
—— C.S. 路易斯
提到社會結構,我們可能會聯想到友誼、文化傳統,或者當下流行的社交媒體。然而,貨幣同樣是一種社會結構,而且是最根本的社會結構,這一點往往被忽略。
貨幣是一個承載巨大價值的系統,而這種價值的存在完全依賴於所有人的共識,即認可貨幣應當“像貨幣一樣運作”。要理解貨幣作為一種社會結構的本質,我們需要明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像貨幣一樣運作”的具體含義,二是為何需要全社會對此達成共識。
內在誠信與公信力
人們對貨幣有一些基本的預期:不能隨意無限制地印鈔;你所持有的貨幣不會無故消失或增加;你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貨幣,等等。這些特點構成了我所稱的貨幣的內在誠信(inherent integrity)。換句話說,貨幣的本質決定了即使沒有人時刻監督,它仍然會按照你所預期的那樣運作。
然而,貨幣的內在誠信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貨幣還需要公信力(即被感知的誠信),也就是說,必須在全社會範圍內對其誠信達成廣泛共識,否則貨幣無法保值。例如,如果社會上傳言政府將強制銀行凍結資產,就會嚴重損害貨幣的公信力。即使傳言不實,貨幣也可能開始貶值。
總而言之,貨幣的價值同時取決於其內在誠信和公信力。凡是價值完全基於內在誠信與公信力的結構,都是一種社會結構。而貨幣則是其中最純粹、最具影響力的一種形式。
歷史上的貨幣形式
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地發明和重新定義貨幣。最簡單的方法是選擇一種同質化且稀缺的實物資源來充當貨幣。在我的小學時代,這種實物資源是口香糖包裝紙。在監獄裡,香煙曾經是通貨;在某些社會裡,則是貝殼、鹽和石頭;漫長的歷史中,黃金也曾長期扮演貨幣的角色。但如今,貨幣大多已數字化,其稀缺性仰賴於國家背書,而管理這種資源的權力則委托給少數特定的公司(即銀行)。在很大程度上,貨幣的價值取決於我們對運行該貨幣體系的國家及其機制的誠信的信任程度。
比特幣:一種全新的社會結構
比特幣是實現貨幣社會結構的一種全新方式。其創新之處並不在於使用了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而在於其如何利用互聯網來實現貨幣這一社會結構。具體來說,比特幣遵循了以下三個前所未有的原則:
- 廣泛性(即去中心化)
- 激勵式誠信
- 公开可驗證性
接下來我們將分別解釋這些原則。
廣泛性:去中心化的力量
比特幣由一種協議定義,該協議是一套通過互聯網連接的眾多計算機共同運行的程序。傳統貨幣同樣依賴協議(例如 SWIFT 系統),但比特幣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協議邀請所有人以平等身份參與到系統的運行中。我們每個人都能自由地下載定義比特幣礦工的開源軟件,通過自己的計算機參與創建新區塊,並更新比特幣賬本狀態(即誰擁有多少個比特幣)。此外,廣泛的參與不僅僅是出於便利性,比特幣的安全性、誠信以及價值,與其運行節點的廣泛性直接相關。參與挖礦的人越多,比特幣網絡就越安全,公眾也越信任其具備誠信。
相比之下,傳統的銀行體系並不歡迎我們來參與它們的運作。我們充其量只能在極其有限的範圍內了解自己賬戶的情況。“廣泛性”是人類社會歷史上一項真正的創新,建立在平等、自主和民主原則之上,而這些正是自由社會的基石。“廣泛性”與古老而迷人的直接民主理念相呼應,但又比其更進一步。在這裏,我們不僅受邀參與投票並表達意見,更被平等地賦予了“國家”運作的權利。比特幣誕生於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這並非巧合。當時的危機帶來了量化寬鬆(即無限制印鈔)和對“大而不倒”銀行的救助。隨著全球無銀行賬戶人口數量的增加,以及大規模監控逐步滲透到我們日常金融交易之中,比特幣的持續發展,正是對這一現狀的直接回擊。換言之,比特幣的出現,是對傳統金融體系公信力與內在誠信不斷被侵蝕的一種反抗與回應。
激勵式誠信:經濟利益的驅動
比特幣挖礦是有利可圖的——只要你成功挖出一個新區塊,就會獲得比特幣獎勵,而這一過程對所有人開放!這或許是中本聰這一發明最奇妙、最令人驚嘆的部分。比特幣協議以經濟激勵(即支付獎勵)的方式,促使參與者去完成某些特定行為(創造有效的區塊),並以此來保障系統的誠信。這種方式激勵並迫使所有礦工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必須“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你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即比特幣協議),你將面臨經濟損失,因為用於挖掘無效區塊所耗費的電力成本打了水漂,同時你也無法獲得任何比特幣作為回報。巧妙的是,礦工獲得的價值並非美元或歐元,而是以比特幣本身的形式支付。而比特幣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只有在公眾信任其具備誠信的情況下才能得以保值。這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礦工們無需相互協調,就會被激勵著誠信運作,因為違反協議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你辛苦賺取的比特幣會因此貶值,最終你將自食其果。
我們不妨再次將這種“激勵式誠信”的原則與傳統貨幣體系進行比較。在傳統體系中,我們並未受邀參與銀行的運作(銀行缺乏廣泛性),而那些真正參與運作銀行的主體,也並不會因維護銀行或國家貨幣的誠信而平等地獲得相應的直接價值回報。相反,銀行自行或者僱傭服務商來運作系統。系統的誠信並不仰賴協議的激勵,而是通過合同與國家法律體系來強制保障。
試想這樣一個世界:銀行向廣泛且開放的運營網絡提供股權(銀行的股份)或收入(銀行手續費的一部分)作為回報;國家向公民開放參與本國貨幣體系運作的權限,並以新發行的貨幣獎勵他們的貢獻。我相信,這是一種更優越、更具民主性的國家貨幣運作方式。我相信,採納這一更高標準的國家將擁有更加自主的公民和更加蓬勃自由的社會。或許有一天,受中本聰發明的“比特幣”啟發,各個國家將邁向這一更理想的體系。但至少在今天,這尚未成為現實——而如果有朝一日社會真能實現這一飛躍,那將完全歸功於中本聰的發明。
公开可驗證性:透明的保證
中本聰創新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個核心部分,就是公开可驗證性。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驗證比特幣的完整誠信,包括自 2008 年創世區塊誕生以來的所有交易記錄。更重要的是,驗證這一切並不需要超級計算機,僅需一台筆記本電腦即可完成!這也意味著,我可以用這台此刻正在打字的筆記本電腦,實時驗證比特幣的最新區塊,親身參與這一廣泛而民主的誠信及其所仰賴的社會共識。只要有人試圖破壞比特幣的誠信(即網絡完整性),我們所有人也都會知曉。
這裏有必要與傳統支付網絡再次進行對比。在傳統體系中,中心化機構(如銀行、信用卡公司等)依賴龐大的計算節點來處理交易。而我們普通用戶則沒有任何方式能直接驗證系統的誠信。即便我們能夠獲得某種查看權限,龐大的計算量也絕不可能在一台普通筆記本電腦上完成。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比特幣的創新在於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實現了貨幣這一古老的社會結構。這種全新的實現方式借助了互聯網以及已普及的低成本計算機設備等新技術,但其創新核心在於將貨幣的社會結構建立在三個新原則之上:廣泛性、激勵式誠信和公开可驗證性。
廣泛性的挑戰與隱憂
廣泛性是比特幣中最脆弱也最令人擔憂的特性,也是我最擔心的屬性。創建一個新的比特幣區塊需要消耗大量電力,或依賴極大的運氣。顯然運氣不可控,因此只能著眼於電力問題。可以想象這樣一種反烏托邦式的未來:比特幣網絡的運作 — 尤其是用於保護網絡安全的大量電力消耗 — 完全被單一或少數幾個強大的實體(如國家或大型企業)所掌控。
這種令人擔憂的未來並非遙不可及,原因有二:
- 規模經濟效應可能使大型運營者更具優勢,逐步掌控更大比例的算力(即比特幣的電力消耗)。
- 隨著比特幣在我們的生活和經濟中變得愈發重要,國家和大型企業等強權勢力勢必會試圖掌控比特幣。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即比特幣挖礦被單一實體或少數協作的實體所控制,那麼圍繞比特幣誠信的共識將被削弱。這些共識包括,例如其抗審查性、不設准入門檻、永不超過 2100 萬枚的發行上限,以及無需向中心化機構報告額外信息的支付機制等。這些核心原則一旦遭到侵蝕,比特幣也將因此失去其價值。
比特幣的廣泛性並非由中本聰的發明所天然保障。維護這一特性,是所有關心比特幣價值與使命的人必須共同參與的一場持久战。即便廣泛性注定只是短暫存在,但其所展現出的自由精神,也會如同短暫卻輝煌的古希臘民主制度一般,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明燈,持續照亮並激勵所有關心人類自由的人們。
公开可驗證性的代價與解決方案
公开可驗證性這一特性對比特幣而言代價不菲。為了確保交易驗證能夠通過常見設備完成,我們必須限制驗證比特幣交易所需的計算量。正是基於“公开可驗證性”這一原則,比特幣的處理能力被限制在每秒最多約 10 筆交易(10 TPS)。這種狀況對比特幣的吞吐量構成了極大的限制,也部分解釋了為何全球只有極少數人使用比特幣進行日常購物。簡單而言,當前的比特幣網絡缺乏足夠的帶寬來支持所有人使用比特幣完成日常交易。若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一個能每秒處理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筆交易的比特幣網絡。
於是,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個兩難境地——要么堅持比特幣的公开可驗證性,但因此受限於低帶寬,無法滿足全球範圍使用的需求;要么提升擴展性,讓每個人都能用比特幣購買日常用品,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交易透明度的喪失,因為普通設備不再能輕鬆驗證全部數據,我們又不得不再次依賴那些強大的中心化機構。而這,正是數學和密碼學的用武之地。
閃電網絡的局限
支付通道和閃電網絡是自 2018 年 3 月以來在比特幣上應用的一項傑出密碼學解決方案。它通過允許交易雙方直接進行結算,將比特幣的吞吐能力擴展至近乎無限的水平。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於雜貨店允許顧客賒賬,月底一次性結清,只不過整個過程幾乎無需信任假設,由比特幣網絡本身作為仲裁方,以防其中一方試圖作弊。
但這一方案有兩個主要缺點:
- 資金效率低下: 要想通過閃電網絡進行交易,你必須預先將資金鎖定在支付通道中。這意味著你的資金無法用於其他用途,從而降低了資金的利用率。
- 需要用戶時刻保持警惕: 為了確保交易的正確執行,用戶必須始終在線並監控支付通道的狀態,否則可能面臨被欺詐的風險.
zk-STARK:未來之路
儘管需要對比特幣協議進行一次修改(即軟分叉),但一種不同且更佳的方案已經存在。這就是我十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比特幣解決方案,也是驅動我每天投身區塊鏈工作的原因。zk-STARK 協議是我在 15 年前與他人共同發明的,彼時我還是一名全職的理論計算機科學學術教授。這一協議可以讓我們所有人在智能手機上驗證比特幣的所有區塊鏈,甚至是其百萬倍的數據量,而無需信任任何負責處理比特幣交易的第三方。這一方案徹底解決了前面提到的閃電網絡的兩大缺點。此方案具備資金效率,也不再需要用戶時刻保持警惕。我最早於 2013 年的比特幣大會上首次介紹了這一突破性的區塊鏈技術,並在 2018 年聯合創立了 StarkWare 公司,以推動該技術的實際落地。從那時起,憑藉不斷壯大的零知識研究生態系統共同努力,我們已成功將 zk-STARK 技術打造為以太坊擴容的終極解決方案。我期待有朝一日比特幣也能通過軟分叉整合 zk-STARK 技術,我正與生態系統中的許多人一起為此而努力。
社會結構的未來:中本聰模式的啟示
貨幣是通過社會而構建的,用以滿足特定的社會功能。作為一種社會結構,貨幣價值依賴於兩個因素:
- 必須以誠信方式運作。
- 社會普遍認同其公信力。
貨幣或許是社會結構最典型的例子,但絕非唯一的例子。事實上,還有許多其他系統、數據集和程序同樣服務於社會,承載巨大價值,而所有這些價值都基於社會對其公信力的廣泛共識。例如,土地、房產和汽車的登記系統是社會結構;選舉和治理過程是社會結構;婚姻登記系統、社會頭銜、宗教頭銜與學術頭銜同樣都是社會結構。甚至連我們的個人聲譽,如信用歷史和健康記錄,也都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
大多數社會結構都由國家政府或民族國家任命的壟斷實體和中央機構進行管理。這就引出了我將在本文結尾處提出的一個問題:這些社會結構,是否可以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即中本聰的方式來實現?而這種方式建立在廣泛性、激勵式誠信和公开可驗證性這三個原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