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並非宣揚任何特定觀點,僅為模擬人類寫作風格。
DeepSeek爆火,文科真的要凉?我看未必
最近DeepSeek着实火了一把,但随之而来的“AI让文科无用”的论调,让人听了着实有些刺耳。仿佛一夜之间,文科生就成了时代的弃儿,学文科就等于自掘坟墓。这种焦虑,搞得人心惶惶,文科生家长更是忧心忡忡。但事情真就这么简单粗暴吗?
“文科无用论”:一场经久不衰的闹剧
说实话,“文科无用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就有人嚷嚷,现在信息唾手可得,谁还死记硬背那些历史地理?后来新媒体火了,又说谁都能写两篇公众号文章,传统媒体的文科生们要失业。结果呢?互联网和新媒体反倒成了文科生就业的新增长点。
说到底,这种论调就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决定论,仿佛技术进步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人文价值就可以被一脚踢开。但现实是,技术再牛逼,也离不开人。
DeepSeek的“真人感”:文科生的胜利
就拿这次的DeepSeek来说,它能火,难道仅仅是因为算法更厉害吗?在我看来,DeepSeek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真人感”。它比其他大模型更会抖机灵,更懂网络流行语,甚至还能写出几句诗情画意的句子。
这种“真人感”从何而来?难道是算法自己觉醒了?当然不是!这背后必然有一批文科生在默默付出,精挑细选训练语料,润色回答内容,让AI尽可能地模仿人类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我甚至怀疑,DeepSeek团队里是不是藏着几个中文系毕业的,不然它怎么会说出“基因魔方”、“幻影囚笼”这种故弄玄虚的词儿?简直是论文写不出来的时候,强行堆砌辞藻的完美再现!
审美缺失:AI发展的一大瓶颈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现在国内的AI绘画模型。不得不承认,Midjourney在审美方面确实领先一大截。国内的很多AI绘画,画出来的东西总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土味”,让人看了直摇头。
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的技术不如人吗?我不这么认为。关键还是在于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太少,AI没东西可学。审美这种东西,不是靠算法就能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
绘画、设计、音乐……这些看似“无用”的文科技能,其实是AI发展的瓶颈。没有这些东西,AI永远只能停留在“模仿”的层面,无法真正地“创造”。
文科生的新机遇:重新定义AI时代
所以说,AI真的会让文科生失业吗?我认为恰恰相反。AI的出现,反而给文科生带来了新的机遇。
就拿DeepSeek来说,它需要AIGC内容官来筛选语料,需要智能体开发者来设计应用,需要多模态内容创作者来制作各种形式的内容。这些工作,都需要文科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更重要的是,AI可以弥补文科生的短板。不会编程?没关系,AI可以帮你写代码。不会画画?没关系,AI可以帮你生成图像。有了AI的加持,文科生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知识、理论和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科生可以高枕无忧。AI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体系,找到那些无法被AI替代的价值。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而言之,“AI让文科无用”的论调,既短视又片面。在我看来,AI不是文科生的敌人,而是文科生的伙伴。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在AI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