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8 月 2025, 周日

泰凱英北交所上市:空手套白狼?財務魔術與重重質疑

泰凱英北交所上市:空手套白狼?財務魔術與重重質疑

北交所驚險一躍:泰凱英的「借殼上市」大冒險?

青島泰凱英,這家公司簡直像個輪胎界的「謎之生物」。原本想在香港交易所呼風喚雨,結果碰了一鼻子灰;轉戰深圳交易所,看似要一展宏圖,卻又黯然退場。現在,它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北交所,這條路,真的能走通嗎?我個人是捏一把冷汗,總覺得這家公司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一股「不尋常」的味道。

身世成謎:一家「無產」輪胎商的資本遊戲

泰凱英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地方,莫過於它那「空手套白狼」的商業模式。一家輪胎公司,竟然不生產輪胎!這就好比一家餐廳,自己不開伙房,全靠外賣。招股書上寫著天花亂墜,說什麼「專注設計研發」,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就是個「二道販子」。這種模式,在其他產業或許還能說得過去,但在講究重資產、重投入的輪胎業,簡直是個奇葩。

更諷刺的是,泰凱英的實際控制人王傳鑄、郭永芳夫婦,當年可是三角輪胎的核心技術人員。離開老東家,自己創業,結果卻搞了個「無產經營」。這難道是技術人員轉型成資本家的「策略」?我只能說,這種策略,風險係數實在太高了。

外包狂想曲:當「設計」成為遮羞布

泰凱英把自己定位為「設計公司」,然後把生產環節全部外包。這種模式,理論上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問題是,輪胎的設計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說白了,輪胎的設計再怎麼花哨,最終還是要看品質、耐用性和安全性。而這些,都離不開紮實的生產工藝和嚴格的品質管控。把生產環節外包,就等於把命脈交給了別人。萬一代工廠出了問題,泰凱英豈不是要跟著遭殃?更何況,泰凱英的代工廠,還是它的競爭對手!這簡直是把自己的脖子伸到別人的刀下。

對比一下輪胎業的巨頭,米其林、固特異、普利司通,哪一家不是自己掌控生產?就算有外包,也只是輔助手段。像泰凱英這樣,把外包當成「核心競爭力」的,真是聞所未聞。我只能說,泰凱英的商業模式,看似輕盈,實則脆弱不堪。

研發的皇帝新衣:數據會說話,但說的是謊言?

泰凱英聲稱自己是「技術創新驅動」的企業,但看到它的研發投入,我差點沒把咖啡噴出來。說好的技術創新呢?難道是靠嘴炮創新嗎?數據是最誠實的,泰凱英的研發投入,簡直可以用「寒酸」來形容。跟同行業的大佬們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一家號稱靠技術吃飯的公司,卻在研發上摳摳搜搜,這不是皇帝的新衣是什麼?

模具疑雲:誰的資產,誰的秘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泰凱英的核心資產——模具。這些模具,是輪胎生產的基礎,也是技術積累的體現。但泰凱英的模具,成新率只有30.13%!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大部分模具都是老舊不堪,甚至是淘汰貨。更詭異的是,這些模具竟然直接存放在代工廠裡,所有權歸屬也說不清楚。這到底是泰凱英的資產,還是代工廠的資產?難道泰凱英的「研發」,就是把代工廠的現有模具拿來改一改,然後貼上自己的牌子?如果是這樣,那也太侮辱「研發」這兩個字了。

更關鍵的是,泰凱英的部分產品,直接使用代工廠現有的模具生產(所謂的「場景化選品」)。說白了,就是貼牌代工!這跟貿易商有什麼區別?北交所的審核人員也不是傻子,一針見血地指出泰凱英「無自主生產環節及創新性體現」,甚至質疑其「場景化研發產品業務實質是否為貿易業務」。這簡直是把泰凱英的老底都給揭穿了。

北交所的拷問:創新在哪裡?價值又在哪裡?

北交所的問詢,簡直是對泰凱英的靈魂拷問。一家沒有工廠、研發投入低、核心資產不明的公司,憑什麼說自己是技術創新驅動?憑什麼在資本市場上圈錢?泰凱英需要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否則,它的北交所之路,恐怕要走到盡頭了。我個人認為,泰凱英如果不能拿出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不能證明自己的技術實力,光靠嘴炮和概念炒作,是絕對無法過關的。畢竟,資本市場不是慈善機構,投資者也不是傻子。

海外淘金的陷阱:神秘大客戶與斷崖式下滑

泰凱英號稱自己是國際化的輪胎企業,境外銷售占比高達70%以上。但仔細一看它的客戶名單,我簡直要懷疑人生了。說好的利勃海爾(Liebherr)A類供應商呢?說好的力拓集團(Rio Tinto)長期供貨協議呢?怎麼這些國際巨頭一個都沒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堆我聽都沒聽過的貿易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泰凱英的海外市場,都是靠這些神秘的貿易商撐起來的?

消失的客戶,變臉的市場

更詭異的是,泰凱英的客戶變動異常頻繁。2023年,銷售額高達1.29億的第二大客戶PT. INTRACO PENTA WAHANA,到了2024年上半年,竟然在五大客戶名單中神秘消失了!這家公司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又是為什麼突然消失?難道泰凱英的客戶都是「曇花一現」?這種客戶結構,實在讓人難以放心。我個人認為,泰凱英的客戶關係非常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客戶流失的風險。

更糟糕的是,泰凱英在印尼和巴基斯坦的銷售收入,在2024年上半年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分別暴跌了92.65%和60.72%!這簡直是災難性的數據。難道泰凱英的海外市場,已經開始崩盤了嗎?境外銷售占比高,本來是個優勢,但如果海外市場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變成一顆定時炸彈。

監管的質疑:銷售真實性,還是海市蜃樓?

泰凱英的銷售真實性,也受到了監管部門的強烈質疑。北交所要求會計師詳細說明對境內外客戶的走訪情況,並提供關於銷售真實性的核查工作底稿。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監管部門對泰凱英的銷售數據表示懷疑,要求進行徹底的調查。如果泰凱英的銷售數據存在造假,或者隱瞞了某些重要信息,那麼它的上市之路,恐怕就要徹底終結了。我個人認為,泰凱英需要拿出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銷售數據是真實可靠的,否則,很難擺脫監管部門的質疑。泰凱英的海外市場,看似一片繁榮,但背後可能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陷阱。

財務魔術:左手分紅,右手募資?

泰凱英的財務操作,簡直像在變魔術。它一邊大手筆地分紅,把錢分給股東,一邊又哭窮,說自己缺錢要募資。這種操作,實在讓人看不懂。難道泰凱英是在玩「空手道」,把投資者的錢當成自己的提款機?

資金的雙面遊戲:慷慨與飢渴並存

2022年和2023年,泰凱英累計分紅5163萬元。這對一家規模不大的公司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更讓人驚訝的是,截至2024年上半年,泰凱英的賬面貨幣資金高達4.67億元,佔淨資產的比例非常可觀。既然這麼有錢,為什麼還要募資3326.56萬元來補充流動資金?難道泰凱英是在故意做賬,把錢藏起來,然後再向投資者伸手要錢?這種行為,實在讓人懷疑它的誠意。

北交所也對此提出了質疑,直接問泰凱英:「報告期內分紅後補充流動資金的必要性」。這簡直是把問題擺到了明面上,要求泰凱英給出合理的解釋。如果泰凱英不能證明自己募資的必要性,那麼它的募資計劃,恐怕就要泡湯了。我個人認為,泰凱英的分紅行為,與其募資計劃存在明顯的矛盾,需要給出充分的解釋,才能讓投資者信服。

募資大縮水:是戰略調整,還是心虛退卻?

更耐人尋味的是,泰凱英的募資規模突然大幅縮水。最初,它計劃募資7.7億元,涵蓋6個項目。但最新提交的上市文件中,募資額卻降到了3.9億元,項目也砍掉了一半。這是為什麼?難道泰凱英突然發現自己不需要那麼多錢了?還是它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募資計劃過於冒險,主動進行了調整?

我個人認為,泰凱英的募資規模大幅縮水,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受到了監管部門的壓力,被迫縮減募資規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公司自身對資金需求的判斷出現了問題,發現之前的募資計劃過於激進。無論是什麼原因,募資規模的大幅縮水,都暴露出泰凱英對自身發展戰略的不確定性,這對投資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泰凱英的財務操作,就像一個謎團,讓人難以看透。它到底是在慷慨分紅,還是在精心算計?它到底是真的缺錢,還是只是想圈錢?這些問題,都需要泰凱英給出明確的答案。

內控崩壞:從個人帳戶到供應鏈危機

泰凱英的內控問題,簡直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從利用個人帳戶收付款項,到為員工墊付獎金,再到第三方回款問題,泰凱英的內控漏洞簡直是防不勝防。這種內控水平,別說上市了,連一家小作坊都不如。

小動作不斷:內控的底線在哪裡?

泰凱英竟然利用實控人父親的名義開立個人帳戶,用來收付款項!這種行為,簡直是匪夷所思。難道泰凱英連一個正規的銀行帳戶都沒有嗎?為什麼要用個人帳戶來進行公司業務?這種操作,不僅涉及稅務風險,更暴露了內控的嚴重缺失。我個人認為,泰凱英利用個人帳戶收付款項,是對內控制度的公然挑釁,是對投資者利益的嚴重漠視。

更離譜的是,泰凱英的實控人郭永芳竟然以現金和轉帳方式墊付部分員工獎金!這種行為,簡直是把公司當成了自己的私人金庫。為什麼要用實控人的個人資金來墊付員工獎金?難道公司沒有能力支付員工獎金嗎?這種操作,不僅涉及税务風險,更暴露了內控的混亂。我個人認為,泰凱英以實控人個人資金墊付員工獎金,是對公司財務制度的踐踏,是對內控體系的徹底顛覆。

第三方回款問題,也是泰凱英的一大隱患。報告期內,第三方回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最高達8.47%。這意味著,泰凱英有很大一部分銷售收入,並不是直接從客戶那裡收到的,而是通過第三方轉帳的。這種操作,很容易滋生腐敗,也增加了銷售真實性的風險。北交所也對此表示高度關注,持續追問第三方回款的真實性及內控措施有效性,尤其關注「由公司員工代替客戶回款」等異常情形。我個人認為,泰凱英的第三方回款問題,是對公司財務透明度的挑戰,是對內控風險的巨大威脅。

供應鏈風暴:當命運掌握在他人之手

泰凱英的生產命脈,掌握在代工廠手中,其中興達輪胎佔據了採購額的兩成左右。但這家興達輪胎,自身卻深陷困境,不僅多次淪為被執行人,涉案總金額高達43.9億元,而且土地使用權、房屋、機器設備及車輛等主要資產均被查封。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興達輪胎隨時都有可能倒閉,一旦興達輪胎倒閉,泰凱英的生產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我個人認為,泰凱英對興達輪胎的過度依賴,是對自身經營風險的忽視,是對投資者利益的不負責任。泰凱英的內控問題,就像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會釋放出無窮無盡的風險。

應收帳款的炸彈:繁榮背後的隱憂

泰凱英的營收數字看起來很漂亮,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仔細一看,它的應收帳款簡直像吹氣球一樣膨脹。這不是什麼好兆頭,應收帳款過高,意味著公司收不回來的錢越來越多,隨時可能變成壞帳,變成一顆定時炸彈。

步步驚心:現金流的暗湧

報告期內,泰凱英的應收帳款賬面價值從2022年的3.12億元,一路狂飆到2024年的5.53億元!這漲幅也太誇張了吧?更令人擔憂的是,應收帳款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從17.29%升至24.11%。這意味著泰凱英的銷售收入,越來越依賴於賒銷,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這種情況下,一旦客戶還不出錢,泰凱英的現金流就會受到嚴重衝擊。公司自己也坦言,若客戶受行業環境或宏觀經濟影響導致回款能力下降,或部分客戶所在國家實施外匯管制,都可能引發壞帳風險。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壞帳一旦爆發,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將是致命打擊。

更要命的是,應收帳款占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高達36%-38%。這意味著泰凱英的流動資產,有很大一部分都壓在了應收帳款上,一旦應收帳款無法收回,公司的流動性就會出現問題,甚至可能引發資金鏈斷裂。這種財務結構,簡直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

國際局勢的豪賭:風險與收益,誰能勝出?

泰凱英的境外銷售占比超過七成,這本來是一個優勢,但現在卻成了一個巨大的風險。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各國的經濟政策和匯率波動都可能影響到泰凱英的應收帳款回收。萬一某個國家的客戶還不出錢,或者實施外匯管制,泰凱英的應收帳款就會變成一堆廢紙。這種風險,是泰凱英無法控制的,只能聽天由命。我個人認為,泰凱英在國際局勢上的豪賭,風險遠遠大於收益,隨時可能因為應收帳款問題而陷入困境。泰凱英的應收帳款,就像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讓它的財務狀況充滿了不確定性。

泰凱英的終局之戰:誰在裸泳?

7月18日更新的上市文件,泰凱英把募資額從7.7億元直接砍到3.9億元,募投項目也從6個縮減為3個。這不是小修小補,而是腰斬式的調整!這種急轉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泰凱英對監管的妥協,還是對自身問題的遮掩?我只能說,這背後的水很深,恐怕只有泰凱英自己才清楚。

監管之眼:北交所會放行嗎?

北交所上市委員會的審議桌上,擺著泰凱英的招股書。這份招股書,充滿了疑點和漏洞。一家生產靠外包、研發投入低、銷售存疑、財務不規範的企業,憑什麼獲得資本市場的通行證?這個問題,泰凱英必須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北交所的審核人員,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會仔細審查泰凱英的每一份文件,每一個數據,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疑點。如果泰凱英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不能說服監管部門,那麼它的上市之路,就會被無情地終結。我個人認為,泰凱英能否順利通過北交所的審核,取決於它能否正視自身的問題,能否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能否讓監管部門相信它的誠意和能力。

輪胎產業的叢林法則:誰能笑到最後?

輪胎產業的競爭是殘酷的,優勝劣汰是永恆的法則。在這個產業裡,只有那些擁有核心技術、掌握生產能力、建立穩固客戶關係的企業,才能生存下去,才能發展壯大。泰凱英這種「空心化」的商業模式,看似輕盈,實則脆弱。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一旦競爭對手發力,它就會不堪一擊,被淘汰出局。當潮水退去,那些沒有真正護城河的企業,終將在市場的風浪中顯露原形。泰凱英,會是那個裸泳的人嗎?我個人對此表示懷疑。在這個充滿挑戰和變數的時代,只有那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企業,才能笑到最後。泰凱英想要在輪胎產業中立足,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