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周云杰:智慧家庭大模型,一场被高估的狂欢?
工业大模型与“新瓶装旧酒”
周云杰代表在两会期间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与雷军的反差萌。但抛开这些花絮,他所提出的关于工业大模型和智慧家庭大模型的建议,却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先来看工业大模型。周云杰认为,工业大模型能够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转型。这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分析,却总觉得有些“新瓶装旧酒”的味道。早在“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火热之前,工业界就已经在探索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现在的工业大模型,本质上不过是这些技术的升级版,真的能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吗?
我对此表示怀疑。诚然,大模型拥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但工业领域的know-how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砌就能解决的。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往往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积累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模型能否真正理解这些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仍然是个未知数。更何况,工业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孤岛现象严重,这些都将成为工业大模型应用道路上的阻碍。
数据采集,一场“全民炼丹”?
周云杰建议“培育数据采集产业,构建智慧家庭大模型多元统一的数据源”,甚至提出要“通过全民贡献、群企共创的形式构建行业全覆盖的垂域数据基础”。这种“全民炼丹”的想法,我个人觉得是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首先,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如何保障?用户贡献的数据,究竟会被如何使用?谁来监管这些数据的使用?如果数据泄露,谁来承担责任?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其次,数据的质量如何保证?普通用户贡献的数据,往往缺乏专业性和准确性。这些低质量的数据,反而会降低模型的训练效果。
最后,这种“全民贡献”的方式,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数据淘金热”,最终受益的可能只有少数平台方。
智慧家庭,下一个“智能家居”?
周云杰认为,智慧家庭大模型是支撑传统智能家电和家居转型跃升的关键基础设施,能够催生出家庭服务型机器人等新质消费品产业。这让我联想到几年前火爆一时的“智能家居”。
当时的智能家居,也曾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未来家庭的发展方向。然而,几年过去了,智能家居并没有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产品价格高昂,另一方面是用户体验不佳。很多智能家居产品,功能华而不实,操作复杂繁琐,反而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现在的智慧家庭大模型,会不会重蹈智能家居的覆辙?我对此表示担忧。大模型固然强大,但如果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不能提供简单、易用、实用的功能,最终也只会沦为一种噱头。
“智慧管家”,真的需要吗?
周云杰畅想,未来家庭机器人将成为“智慧管家”,帮你管理所有的智能家电,甚至可以打通家庭、办公室、车辆,实现人、车、家的互联互通。这种场景听起来很科幻,但仔细想想,真的有必要吗?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机器人来帮我们开关灯、调节空调吗?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机器人来帮我们预约电饭煲吗?这些事情我们自己完全可以轻松完成,为什么需要一个机器人来代替我们?
在我看来,智能家居的本质应该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智能而智能。
周云杰所描绘的智慧家庭,更像是一个被技术过度包装的“乌托邦”,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思考。真正好的技术,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强行介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习惯。
“算力、算法、数据”的困局
周云杰也承认,智慧家庭领域大模型面临着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的挑战。他认为,垂直领域等行业数据建设依然面临采集成本高、跨域融合难、训练数据少等断点堵点,这些问题靠行业、企业无法快速解决。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算力、算法、数据的支撑。而这些要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参与到这场“大模型竞赛”中,无疑是困难重重。
周云杰建议,龙头企业可以将智慧家庭大模型的部分基础技术和工具进行开源或开放接口,允许中小企业接入和使用。但这种“施舍”式的开放,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在我看来,真正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建立一个公平、开放、协作的生态系统,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技术的发展。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共同努力,而不是仅仅依靠几家龙头企业。
总而言之,我对智慧家庭大模型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相信,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回归理性,回归用户需求。只有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否则,智慧家庭大模型最终也只会成为一场被高估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