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ement Labs 醜聞:加密做市的陰暗面
3800 萬美元的代幣拋售:一場精心策劃的退出流動性陰謀?
Haseeb Qureshi 一針見血地指出,Movement Labs 與 Web3 Port 之間的交易絕非普通的做市協議,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代理”拋售。這場交易的核心在於,如果 Movement 的完全稀釋估值超過 50 億美元,Web3 Port 便可以清算其持有的代幣,並與 Movement 基金會平分收益。這聽起來像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但背後卻隱藏著難以忽視的道德風險。
這種激勵機制的核心問題在於,它將做市商的角色從流動性提供者變成了價格操縱者。Web3 Port 的目標不再是維護市場的穩定,而是竭盡所能地推高代幣價格,以達到 50 億美元的估值門檻,從而觸發拋售機制,攫取巨額利潤。更令人震驚的是,Web3 Port 還獲得了總供應量 5% 的代幣,這在流通量不足 10% 的情況下,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數目,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操縱的可能性。
最终,Web3 Port 抛售了价值 3800 万美元的 MOVE 代币,Binance 因此禁止了该账户。起初,所有参与者都矢口否认,但在 Coindex 曝光相关合同后,Movement Labs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Rushi 被解雇。这场闹剧似乎告一段落,但留下的疑问却挥之不去:这仅仅是个例,还是加密做市行业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做市商的雙面性:利潤驅動下的代理人還是市場操縱者?
加密做市商的角色一直備受爭議。表面上,他們是流動性的提供者,通過在交易所提供買賣報價,促進市場的正常運轉。但實際上,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也可能成為市場操縱者,通過各種手段來影響代幣價格,從中牟利。Movement Labs 的案例再次將這個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Evgeny Gaevoy 直言,Movement Labs 與 Web3 Port 簽訂的協議“非常不符合市場標準”。他指出,正常的做市協議通常包含關鍵績效指標 (KPI),例如市場做市的正常運行時間、需要投入多少資金等。做市商的激勵也應該與項目的長期發展目標相一致,而不是單純地追求短期利潤。
在 Movement Labs 的案例中,Web3 Port 的激勵機制完全與代幣價格掛鉤,沒有任何制衡機制。一旦達到 50 億美元的估值門檻,他們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拋售代幣,套現離場,完全無視普通投資者的利益。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市場操縱,是對加密市場公平性的嚴重踐踏。
風險投資的盲區:當資本成為助紂為虐的工具
頂級投資者的失察:對高風險項目的放縱與加密貨幣盡職調查的缺失
Movement Labs 醜聞中最令人費解的一點是,為何如此多頂級風險投資機構會選擇支持這樣一個充滿風險的項目。Haseeb Qureshi 尖銳地指出,Movement Labs 得到了“很多大風險投資支持”,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項目方利用這些資金進行市場營銷,而非專注於產品的開發和交付。
這引發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加密貨幣領域的盡職調查究竟意味著什麼?傳統的盡職調查通常包括對團隊背景、技術可行性、市場潛力等方面的深入評估。然而,在 Movement Labs 的案例中,這些顯而易見的風險似乎被投資者們視而不見。或許是因為 FOMO(害怕錯過)情緒的蔓延,或許是因為過於迷信創始人的個人魅力,這些投資者們最終為一個有明顯缺陷的項目開了綠燈。
Robert Leshner 作為 Robot Ventures 的代表,坦承他們是 Movement 的一個“非常小的投資者”,並且“對任何合同或做市的事情一無所知,也沒有參與其中”。然而,這種“一無所知”的聲明本身就暴露出風險投資機構在盡職調查方面的不足。難道不應該對被投資項目的做市策略和相關協議進行深入了解嗎?難道不應該對潛在的利益衝突保持警惕嗎?
Rushi 的下台:替罪羊還是共犯?Movement Labs 團隊的責任追溯
Rushi 的解僱看似是對 Movement Labs 醜聞的回應,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種“棄車保帥”的策略。Rushi 作為 CEO,自然需要為公司的行為負責,但僅僅將責任歸咎於他一個人,是否過於簡單化了?
正如 Evgeny Gaevoy 所言,“那些協議方聲稱‘我們不知道是這樣運作的’的說法,我認為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可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知道的。”這句話暗示,Movement Labs 團隊的其他成員很可能也參與了這場陰暗的交易。他們或許默許了 Rushi 的行為,或許積極參與了市場操縱,又或許只是選擇了視而不見。無論如何,他們都難辭其咎。
因此,仅仅解雇 Rushi 并不足以平息公众的愤怒。Movement Labs 需要进行彻底的自查,追究所有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向公众公开真相。只有这样,才能重建投资者对项目的信任,并为加密货币行业树立一个警示的榜样。
Wintermute 的 Evgeny:揭露加密做市的潛規則
透明度缺失的後果:陰暗交易、拋售機制與普通投資者的血本無歸
作為加密領域最大的做市商之一,Wintermute 的創始人兼 CEO Evgeny Gaevoy 在這次討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坦誠發言揭示了加密做市行業的一些潛規則,以及透明度缺失所帶來的種種惡果。Movement Labs 的醜聞之所以能夠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缺乏透明度,使得項目方和做市商可以暗箱操作,肆意損害普通投資者的利益。
Evgeny 指出,像 Movement Labs 這樣“非常不符合市場標準”的協議,往往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在缺乏有效監管和信息披露的情況下,做市商很容易受到利益的驅使,參與到市場操縱中。而普通投資者由於信息不對稱,往往成為這些陰暗交易的犧牲品,血本無歸。
此外,拋售機制的設計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在 Movement Labs 的案例中,Web3 Port 擁有的巨額代幣和極高的拋售激勵,使得他們有充分的動機去推高價格,然後在高位套現。這種機制鼓勵了短視行為,損害了項目的長期發展。
信息披露的必要性:Haseeb 的呼籲與加密市場的監管困境
Haseeb Qureshi 敏銳地意識到,信息披露是解決加密市場亂象的關鍵。他呼籲,加密貨幣市場需要強制公開做市協議,以防監管者介入。在他看來,交易所和普通投資者之間的信息差距應該盡可能縮小,當你申請交易所上市時,公眾知道的信息應該和交易所知道的信息一致。
然而,實現信息披露並非易事。一方面,許多項目方和做市商出於各種原因,不願意公開自己的交易細節。另一方面,監管機構的介入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過於嚴厲的監管可能會扼殺創新,而過於寬鬆的監管則可能無法有效遏制市場操縱。
因此,如何在信息披露和監管之間取得平衡,是加密市場面臨的一大挑戰。或許,行業自律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行業標準,規範做市行為,可以有效遏制市場亂象,重建投資者的信心。但這種自律能否真正奏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加密貨幣的信任危機:自律還是監管?
代幣模型的崩潰風險:透明度缺失與信任危機的惡性循環
加密貨幣的根基建立在去中心化和信任之上。然而,Movement Labs 醜聞暴露了這個行業最脆弱的一面:缺乏透明度可能導致整個代幣模型的崩潰。當普通投資者發現自己被隱藏的協議和內幕交易玩弄於股掌之間時,他們對整個行業的信心都會受到動搖。信任一旦喪失,重建起來將難上加難。
這種信任危機不僅僅影響到個別項目,更會蔓延至整個加密貨幣生態系統。如果投資者普遍認為市場充斥著欺詐和操縱,他們就會望而卻步,導致市場流動性下降,項目融資困難,最終扼殺整個行業的發展。
更可怕的是,這種信任危機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當一個項目崩盤時,其他項目也會受到牽連,引發恐慌性拋售,導致市場崩潰。因此,解決信任危機是加密貨幣行業的當務之急。
自我監管的困境:行業能否擺脫劣幣驅逐良幣的魔咒?
面對信任危機,加密貨幣行業有兩種選擇:自我監管或接受外部監管。自我監管是指行業參與者主動制定和執行一套行為準則,以規範市場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靈活性高,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避免過度監管扼殺創新。
然而,自我監管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首先,缺乏強制力。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執行機制,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會無視行業準則,繼續從事欺詐和操縱行為。其次,存在利益衝突。行業協會往往由行業參與者組成,他們很難完全擺脫自身利益的影響,做出公正的決策。第三,難以形成共識。加密貨幣行業的參與者來自不同的背景,擁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
因此,自我監管能否真正奏效,還有待商榷。在一個充斥著投機和貪婪的市場中,很難指望所有參與者都自覺遵守道德準則。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可能會愈演愈烈。
SEC 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監管介入是解藥還是毒藥?
如果自我監管無法解決信任危機,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接受外部監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作為金融市場的主要監管機構,有權對加密貨幣市場進行監管。SEC 的介入可以帶來更強的強制力,有效遏制市場操縱和欺詐行為。
然而,監管也是一把雙刃劍。過於嚴厲的監管可能會扼殺創新,阻礙行業發展。例如,如果 SEC 將所有代幣都定義為證券,那麼許多項目都將面臨合規困境,難以生存。此外,監管還可能導致權力尋租,腐敗滋生。
因此,如何平衡監管的有效性和靈活性,是加密貨幣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或許,一種更明智的做法是採取漸進式的監管策略。首先,加強信息披露,提高市場透明度。其次,建立明確的法律框架,明確代幣的法律地位。第三,加強對市場操縱和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同時,促進加密貨幣行業的健康發展。
做市協議的真相:細節決定成敗
KPI 的缺失:標準做市協議與 Movement Labs 協議的鮮明對比
在加密貨幣的混沌世界裡,做市協議本應是維持市場秩序的基石,然而 Movement Labs 的案例卻將其扭曲成了一種隱蔽的斂財工具。Evgeny Gaevoy 強調,標準的做市協議應該包含一系列嚴格的關鍵績效指標(KPI),這些指標就像是監控系統,確保做市商的行為符合市場的健康發展,而非僅僅追求短期利益。這些 KPI 通常涵蓋市場做市的正常運行時間、需要投入的資金量等,以此來約束做市商的行為,使其真正扮演流動性提供者的角色。
然而,Movement Labs 的協議卻對這些至關重要的 KPI 隻字不提,如同一個沒有約束的野獸,任由做市商肆意妄為。缺乏 KPI 的約束,做市商的激勵機制就很容易跑偏,他們不再關心市場的長期穩定,而是將全部精力放在如何快速推高價格,從中獲取暴利。這種協議,實質上就是為市場操縱大開方便之門。
標準的做市協議還會明確做市商的權利和義務,例如,他們有權獲得一定的代幣作為報酬,但同時也有義務維持市場的穩定,防止價格出現過度波動。而 Movement Labs 的協議卻缺乏這種平衡,只強調了做市商的權利,卻忽略了他們的義務,最終導致了市場的崩盤。
激勵機制的扭曲:誰在推動代幣價格上漲?
做市商的激勵機制是影響其行為的關鍵因素。在標準的做市協議中,做市商的激勵通常與項目的長期發展目標相一致,例如,他們可以獲得一定的代幣作為報酬,但這些代幣的價值取決於項目的成功。這種激勵機制促使做市商努力提升項目的價值,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在 Movement Labs 的案例中,做市商的激勵機制卻被徹底扭曲。Web3 Port 的唯一目標就是將代幣價格推高到 50 億美元的估值門檻,觸發拋售機制,從中獲取巨額利潤。他們完全無視項目的長期發展,只關心如何快速套現離場。這種激勵機制,無疑是對市場的極大諷刺。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扭曲的激勵機制可能會引發惡性循環。當做市商只關心短期利益時,他們就會不擇手段地推高價格,例如,通過散布虛假信息、操縱市場情緒等方式。這些行為雖然可以短期內提升價格,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項目的聲譽,最終導致市場崩盤。
高額抵押品的誘惑:隱藏在利益背後的風險
Movement Labs 的案例中,Web3 Port 獲得了總供應量 5% 的代幣,這在流通量不足 10% 的情況下,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數目。Evgeny 指出,像是 6000 萬或 1 億這樣的巨額資金,如果投入到永續合約策略或市場做市策略中,都會產生真實的成本。如果你以協議代幣作為回報,並提供了像 6000 萬美元這樣的巨額抵押品,你就有額外的激勵來推動價格上漲,盡可能多地出售 MOVE 代幣,以便把這些美元收回來。否則,你每天都在虧損,因為你必須承擔這些資金的成本。
這種高額抵押品的誘惑,使得做市商的風險偏好大幅提升。他們不再謹慎行事,而是傾向於冒更大的風險,以追求更高的回報。這種行為,無疑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提高了投資者的風險。
更令人擔憂的是,高額抵押品可能會導致利益衝突。當做市商持有大量代幣時,他們就既是市場的參與者,又是市場的監管者。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操縱市場價格,從中獲取不正當利益。這種利益衝突,是對市場公平性的嚴重挑戰。
操控的指控:誰在幕後操盤?
新興做市商的崛起:行業亂象還是創新力量?
Movement Labs 事件中,Web3 Port 這個名字的出現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個此前鮮為人知的做市商,突然以如此高調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不禁讓人懷疑其背後的動機。Haseeb 提出質疑:創建一個做市商、關閉它、然後重新包裝品牌是否容易?這裏的故事是什麼?
Evgeny 的回答意味深長:亞洲有許多做市商在運營,但他們並不公開宣傳自己,所以我們很難注意到。他坦言,在這次醜聞爆發之前,幾乎沒有人知道 Kelsey Ventures 的存在。這讓人不禁聯想到加密貨幣領域的“殭屍項目”,它們表面上已經銷聲匿跡,但實際上卻可能以新的面貌捲土重來,繼續收割投資者的利益。
新興做市商的崛起,到底是行業亂象還是創新力量?這個問題很難一概而論。一方面,一些新興做市商可能缺乏經驗和專業知識,容易受到利益的誘惑,參與市場操縱。另一方面,一些新興做市商也可能帶來新的理念和技術,推動行業的發展。關鍵在於如何區分良莠,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協議方的責任:裝睡的人叫不醒?
在 Movement Labs 醜聞中,協議方的責任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項目方是否真的對做市商的行為一無所知?他們是否在明知存在風險的情況下,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Evgeny 的一句話擲地有聲:那些協議方聲稱“我們不知道是這樣運作的”的說法,我認為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可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知道的。這句話暗示,Movement Labs 團隊很可能對 Web3 Port 的行為心知肚明,甚至可能參與其中。
如果協議方真的對做市商的行為一無所知,那只能說明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和風險意識。在與做市商簽訂協議之前,他們應該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了解做市商的背景、信譽和交易策略。簽訂協議之後,他們應該密切關注做市商的行為,及時發現和制止違規行為。
Tom 的反思:行業標準缺失的隱患
Tom Schmidt 將當前的市場做市狀態比作“沒有 Safe 時代的風險投資”。在 YC Safe 出現之前,每個風投都有自己的可轉換條款,談判時會加入非常苛刻的條款。而 YC Safe 的出現為整個行業帶來了透明度和標準化。這種對比深刻地揭示了加密貨幣市場缺乏行業標準的隱患。
如果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每個項目方都需要與做市商進行單獨的談判,這使得他們很容易處於弱勢地位。做市商往往經驗豐富,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資源,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迫使項目方接受不合理的條款。
因此,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行業標準,對於保護項目方的利益至關重要。這套標準應該涵蓋做市協議的各個方面,例如,KPI 的設定、激勵機制的設計、風險控制措施等。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促進加密貨幣行業的健康發展。
Movement Labs 及其行業影響
明星團隊的隕落:年輕、活力與野心的背面
Movement Labs 曾被視為加密貨幣領域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團隊以年輕、充滿活力和雄心勃勃而著稱。然而,這場醜聞卻讓這顆新星迅速隕落,暴露出明星團隊光環背後可能存在的隱患。Haseeb 敏銳地指出,團隊如此年輕、有活力和雄心勃勃,為何會選擇這樣一種方式?是什麼讓創始人決定不走正當競爭的道路,而是選擇拋售代幣,試圖提前套現,而不是專注於交付實際產品?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或許,過度的自信和對成功的渴望蒙蔽了他們的雙眼,讓他們誤以為可以通過操縱市場來實現目標。或許,他們缺乏經驗和對風險的認識,低估了市場的複雜性和監管的力度。無論如何,他們的行為都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年輕、活力和野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誠實、守信和對規則的尊重。
空洞的承諾:產品缺失、營銷至上的騙局?
Movement Labs 在沒有實際產品的情況下就推出代幣,受到了廣泛的批評。這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有能力兌現自己的承諾,還是只是一場營銷至上的騙局?許多人質疑他們依賴承包商,技術團隊實力不足,更注重市場營銷而不是實質內容。
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言,沒有人能提供確鑿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具體行為。但這些傳言卻反映了市場對 Movement Labs 的不信任,以及對加密貨幣項目過度營銷的擔憂。在一個充斥著炒作和投機的市場中,很難分辨哪些項目是真正有價值的,哪些項目只是空洞的承諾。
對創始人的質疑:Rushi 式的創始人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
Rushi 的下台引發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行業內創始人的激勵機制是什麼?是否真的有無數個像 Rushi 這樣的創始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惜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Tom 認為,這種情況確實很少見,這也是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多的關注。但他也指出,人們可能低估了長尾中那些不太知名但質量不高的項目數量,確實有很多這樣的項目存在,會去尋找二线、三线交易所和做市商。這意味著,Rushi 式的創始人可能並非個例,而是一些加密貨幣項目的常態。
Robert 则坦言,在早期階段,投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創始人。投資者會關注創始人的眼神、他們的雄心以及他們為何有這樣的雄心。但是,隨著階段的推進,這種依賴度會逐漸降低,更多地關注於項目的實際進展。這表明,投資者也需要對創始人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評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關注其內在的價值觀和道德底線。
加密貨幣做市商:必須公開的秘密
信息不對稱的現狀:交易所、做市商與普通投資者
加密貨幣市場的信息透明度如同迷霧一般,將不同的參與者分隔開來。交易所掌握著最全面的信息,它們清楚地知道誰是做市商,誰在提供流動性。做市商則掌握著交易策略、協議細節等核心數據。然而,普通投資者卻像盲人摸象,只能根據零星的信息做出判斷,往往成為市場操縱的犧牲品。Haseeb 一針見血地指出,交易所知道你的做市商是誰,Binance 和 Coinbase 都知道。在你申請上市之前,你必須提供這些信息。但普通投資者和公眾並不知道。
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現狀,使得市場充斥著不公平和不確定性。普通投資者無法判斷做市商的行為是否合理,也無法預測市場的走向。他們只能憑藉運氣和直覺進行投資,風險極高。更糟糕的是,這種信息不對稱也為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Hester Pierce 的呼籲:市場做市協議公開化的必要性
Hester Pierce 作為 SEC 的委員,長期以來一直呼籲加強加密貨幣市場的監管。她認為,市場做市協議應該公開化,讓普通投資者也能夠了解做市商的行為和激勵機制。這種呼籲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他們認為,只有提高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然而,市場做市協議公開化也面臨著一些阻力。一些做市商擔心,公開協議會洩露他們的商業機密,損害他們的競爭力。一些項目方則擔心,公開協議會引發不必要的爭議,影響項目的發展。因此,如何平衡信息披露和商業機密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需要仔細權衡的問題。
World Coin 的先例:披露者的困境與行業的沉默
World Coin 曾經嘗試公開披露其做市協議,但卻遭到了大量的批評。人們質疑他們為何要創建這樣的結構,就好像每個代幣都沒有類似的情況一樣。他們因此受到了很多批評,Evgeny 認為他們並不享受這種經歷。更重要的是,所有創始人在那之後都變得更加謹慎。World Coin 的遭遇給其他項目方敲響了警鐘:在一個缺乏監管和行業標準的市場中,主動披露信息可能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這種“披露者的困境”使得許多項目方選擇保持沉默,寧願冒著被指責的風險,也不願主動公開信息。這種沉默,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普通投資者更加難以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因此,如何打破這種沉默的僵局,鼓勵更多的項目方主動披露信息,是加密貨幣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
構建更透明的加密市場:從自願披露到強制規範
交易所、風投與做市商:誰來引領變革?
要打破加密貨幣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局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Haseeb 提出了三個可能的變革引領者:交易所、風險投資公司和做市商本身。他認為,交易所可以通過要求所有上市項目披露做市協議來推動變革。如果 Coinbase 或 Binance 決定強制披露,那麼其他交易所也會被迫跟進,因為沒有項目方願意失去在這兩大交易所上市的機會。
風險投資公司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小部分聲譽卓著的風投公司達成一致,要求其投資組合公司進行信息披露,那麼這將成為一種行業標準。其他風投公司也會被迫效仿,以避免被視為不負責任的投資者。
做市商本身也可以成為變革的推動者。那些聲譽卓著、不懼怕公開做市協議的做市商,可以聯合起來,抵制與不願披露信息的做市商合作。這將形成一種壓力,迫使其他做市商也加入到信息披露的行列。
然而,僅靠自願披露是遠遠不夠的。在一個充斥著利益衝突和道德風險的市場中,很難指望所有參與者都自覺遵守信息披露的原則。因此,強制規範是構建更透明的加密市場的必要條件。
SEC 的角色:被動等待還是主動出擊?
如果自願披露無法解決問題,那麼監管機構的介入就勢在必行。然而,SEC 的角色應該是什麼?是被動等待,等待行業自律失敗後再出手干預?還是主動出擊,制定明確的規則,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Haseeb 認為,等待 SEC 介入可能會花費太長時間,而且最終的監管制度可能不會是我們想要的形式。因此,他建議,行業應該主動創建一個適合自己的披露制度。這樣,即使 SEC 最終介入,也會參考行業的意見,制定更加合理的規則。
然而,Evgeny 對 SEC 的介入持謹慎態度。他擔心,過度監管可能會扼殺創新,阻礙行業發展。他認為,應該在保護投資者利益和促進行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信任的重建:行業的責任與未來
構建更透明的加密市場,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更是為了重建投資者的信任。只有當投資者相信市場是公平公正的,他們才會願意投入資金,支持行業的發展。因此,重建信任是加密貨幣行業的責任,也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Haseeb 呼籲,任何認真考慮這個問題的人,都應該盡快採取行動,而不是追求完美。因為你可以不斷改進和完善。他認為,行業最終達成的任何共識,監管機構都可能會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添加或正式化。作為一個行業,最好的做法是先行一步,展示出良好的信任,不僅是為了監管機構,更是為了你們自己的行業,提升投資者的信心。
做市商:價格的操縱者還是流動性的提供者?
周期性的指責:牛市的推手,熊市的元兇?
加密貨幣市場的情緒如同過山車,忽高忽低。在牛市中,做市商被視為價格上漲的推手,受到人們的追捧。而在熊市中,他們卻被指責為壓低價格的元兇,成為眾矢之的。Haseeb 觀察到,最近關於做市商的討論非常多,尤其是 Movement Labs 的事件。作為風險投資者,我感到有些釋然,因為以往大家總是把風險投資者視為“壞人”,而現在人們似乎更傾向於認為做市商是“壞人”。
Evgeny 也坦言,做市商的角色會隨著市場周期而變化。在牛市,人們認為做市商在推高價格;而在熊市,人們又覺得做市商在壓低價格。他認為,這其實是周期性的現象。實際上,兩個月前我們被視為“壞人”,但現在情況有所改變。我認為人們總是在尋找新的指責對象。
這種周期性的指責,反映了人們對做市商的誤解和不信任。人們往往將市場的波動歸咎於做市商的操縱,卻忽略了市場自身的力量。實際上,做市商只是市場的參與者,他們無法完全控制市場的走向。
對做市商的誤解:尋找替罪羊還是深入了解市場結構?
許多人對做市商的運作方式缺乏了解,他們往往將做市商視為價格的操縱者,卻忽略了他們在提供流動性方面的作用。Evgeny 抱怨道,很多時候人們只是想找個能責怪的對象,而不是深入了解市場結構和流動性運作的機制。實際上,很多關於做市商的討論是基於誤解。
例如,有人認為做市商從 Binance 獲得代幣後拋售以壓低價格,讓 Binance 從清算中獲利。Evgeny 反駁說,這種邏輯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和 Binance 都是從普通投資者那裏獲利的。做市商的目標是從市場波動中獲利,而不是故意壓低價格。
為了更好地理解做市商的角色,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市場結構和流動性運作的機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對做市商產生誤解,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普通投資者的困境:誰在為虧損買單?
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性極高,普通投資者往往難以承受這種風險。當市場下跌時,他們往往會恐慌性拋售,導致虧損慘重。那麼,誰在為這些虧損買單?
Evgeny 回答說,當然,我們希望普通投資者盡可能不虧損。過去幾個月,普通投資者的清算情況很嚴重,導致很多人退出市場。1 月對我們來說是個不錯的月份,但 2 月、3 月和 4 月的情況就不太好了。這意味著,做市商的盈利與普通投資者的虧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將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做市商。普通投資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學習更多的投資知識,避免盲目跟風,做出更理性的投資決策。只有這樣,才能在加密貨幣市場中保護自己的利益。
加密市場結構法案:一場豪賭?
法案的內容:劃清界限還是製造混亂?
加密貨幣的監管一直是個燙手山芋,各國政府都在試圖找到一個既能保護投資者,又能促進創新的平衡點。最近,一項名為“市場基礎設施法案”的新法案浮出水面,試圖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框架進行全面改革。Haseeb 指出,這項法案是對之前 FIT21 法案的全面重寫。雖然在精神上與之前的法案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顯著的不同。
這項法案試圖明確數字資產和代幣的定義,劃清證券和非證券的界限。CFTC 將負責加密領域中非證券代幣的現貨市場,而 SEC 則保留對資本籌集和欺詐行為的執法權。此外,項目每年可以籌集最高 1.5 億美元的代幣,前提是他們計劃去中心化。但這個“去中心化”的標準是什麼?法案引入了一個所謂的“成熟測試”,要求沒有人控制超過 20% 的投票權,其價值主要來自於區塊鏈系統的程序性功能。這個定義有些模糊,我不完全理解其界限,可能是故意設計得模糊,但對於一個團隊或小組控制這個系統的情況並不明確。
這個法案能否真正解決加密貨幣監管的難題?還是會製造更多的混亂?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一些人認為,該法案有助於明確監管框架,為行業的發展提供更清晰的指引。另一些人則認為,該法案的定義過於模糊,可能會導致執法上的困難,甚至扼殺創新。
Robert 的預測:法案通過的機率與影響
Robert Leshner 對該法案的通過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他認為,所有法案都會演變,初稿絕對不是最終版本。如果你看看目前穩定幣立法的情況,就能明顯看到這一點。我認為這項法案會有很大的變化,定義會改變,一些核心結構也會變化。現在距離法律簽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預測,這項法案通過的幾率大約在 40% 到 50% 之間。但他同時也強調,距離下次選舉還有大約一年半的時間,這將重新設置遊戲規則。因此,如果要通過,可能會在短期內發生。穩定幣立法的進展將對市場結構的通過幾率提供重要的啟示。如果穩定幣立法走到盡頭,參議院找到了他們喜歡的版本,而眾議院也普遍接受,那麼這將對市場結構有利。
如果該法案最終能夠順利通過,將對加密貨幣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將有助於提高市場的透明度,減少欺詐行為,吸引更多的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同時,它也可能會限制一些項目的發展,提高合規成本。
立法的困境:民主黨的反對與政治的角力
加密貨幣監管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Haseeb 指出,我們已經看到民主黨開始對這項法案產生相當大的反對,主要是因為特朗普家族的交易。這種情況似乎表明我們在立法上很難達成有意義的妥協。這意味著,加密貨幣的監管將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立法過程可能會充滿波折。
民主黨的反對,可能會導致該法案無法順利通過。即使該法案最終能夠通過,也可能會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意義。因此,加密貨幣的監管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加密崩潰前的自救: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自律的必要性:在監管真空期建立行業規範
在加密貨幣監管政策尚未明朗的真空期,行業自律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如果我們只通過了穩定幣法案,而沒有市場結構法案,那麼作為一個行業,我們需要自我監管,建立一些規範。這樣,未來的政府或新的法規制定者可以看到行業的現狀,而不是任由其野蠻生長。這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監管壓力,更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維護市場秩序,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行業規範並非易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達成共識。這些規範應該涵蓋做市行為、信息披露、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既要避免過度監管扼殺創新,又要有效遏制市場操縱和欺詐行為。更重要的是,這些規範需要得到切實執行,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懲罰,才能真正起到約束作用。
Robert 的質疑:SEC 的權力與責任
Robert Leshner 對行業自律能否奏效持懷疑態度。他指出,即使沒有新的立法,SEC 仍然有權制定規則,引導行業發展。四十年前,Gensler 領導的 SEC 其實可以通過豁免、框架和各種解釋來為行業制定規則,但這並沒有發生。未來的 SEC 或 CFTC 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不需要立法來創建不同證券或資產的交易框架,他們已經有權力去建立這些框架。這並不一定要來自國會的強制干預。因此,即使國會不採取行動,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由我們承擔。
Robert 的觀點指出了 SEC 的雙重角色:一方面,它有權對加密貨幣市場進行監管,保護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考慮監管的成本和收益,避免過度干預阻礙創新。如果 SEC 能夠積極履行其職責,或許就能在沒有新立法的情況下,有效引導加密貨幣行業的發展。
問題的根源:我們能否在崩潰前修復加密市場?
加密貨幣市場的種種亂象,背後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問題:缺乏信任、信息不對稱、監管缺失。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加密貨幣市場就始終面臨崩潰的風險。那么,我們能否在崩潰前修復加密市場?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修復加密市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僅需要監管機構的積極作為,也需要行業自律和投資者的理性。更重要的是,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加密貨幣的看法,將其視為一種具有長期價值的資產,而不是一種短期投機的工具。
只有當加密貨幣市場建立在信任、透明和理性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真正的繁榮,才能避免在崩潰前夕的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