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的物流逆袭:赛意信息联手逗号科技,要玩真的了?
物流困境:钱都花哪儿去了?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物流报告,什么“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社会物流总额突破XXX万亿”,我脑子里就一个疑问:咱们的物流成本,怎么就降不下来呢?人家欧美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那是真低,咱们呢?虽然报告里说“降至历史新低”,但还是接近人家两倍!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的物流行业,表面光鲜,内里却是个“虚胖”的巨人。钱都花哪儿去了?环节太多?信息不透明?还是单纯的效率低下?恐怕每个环节都有问题,都是吞金兽。那些专家喜欢用“规模不经济”来解释,说白了,就是摊子铺得太大,但管理跟不上,资源浪费严重。但問題的本質是不是更應該從流程和技術上去思考呢?
黄仁勋的物理AI:是噱头还是救星?
自从黄仁勋那句“物理AI”横空出世,整个科技圈都炸了锅。啥是物理AI?说白了,就是让AI直接控制现实世界,让机器干以前人干的活。这听起来很科幻,但仔细想想,如果真能实现,对物流行业绝对是颠覆性的。无人仓储、自动驾驶卡车、智能分拣机器人……这些场景想想都让人激动。但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AI技术现在确实很火,但要真正操控物理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算法要足够精准,硬件要足够可靠,安全问题要充分考虑。而且,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物理AI是救星还是噱头?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至少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
实物互联网(PI):概念很性感,落地是难题?
实物互联网(Physical Internet, PI),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简单来说,就是想把整个物流网络像互联网一样连接起来,让货物像数据包一样自由流动。这个想法确实很性感,如果真能实现,那物流效率肯定能大幅提升。但问题是,这谈何容易?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协议,让不同的物流企业、不同的运输方式能够无缝对接。这需要行业内的广泛合作和政府的强力推动,难度可想而知。其次,要实现全程的数据追踪和实时优化,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智能设备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如何保障?一旦系统出现漏洞,整个物流网络都可能瘫痪。欧盟、美国、日本都在搞这个PI,但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所以说,PI的未来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赛意信息+逗号科技:珠联璧合?还是各怀鬼胎?
逗号科技:香港理工大学的光环,能照亮物流的未来吗?
逗号科技,名字挺有趣的,让人联想到代码里的分隔符,意味着连接?这家公司背靠香港理工大学,自带科研光环,号称在实物互联网产业化方面走在前列。他们的C-LINK智慧物流平台,听起来确实不错,能够实现物流全链路的数据贯通和智能优化。联想、一汽这些大企业都在用,据说每年能帮客户降低数千万元的物流成本。这数据要是真的,那可就厉害了。不过,话说回来,香港理工大学的科研实力毋庸置疑,但科研成果转化成商业价值,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物流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逗号科技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光靠技术是不够的,还得有强大的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能力。
赛意信息:华为生态的“老司机”,这次能翻车吗?
赛意信息,这名字在企业数字化服务领域可是响当当的。作为华为的重要生态伙伴,他们在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堪称“老司机”。他们的优势在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能够将各种复杂的系统整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次和逗号科技合作,赛意信息希望能将自己的泛ERP实施经验和逗号科技的AI算法能力结合起来,打造更智能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但问题是,赛意信息虽然经验丰富,但在AI算法方面可能相对薄弱。这次合作,他们能否真正发挥出逗号科技的优势,还是只是简单地贴个“AI”标签?这还有待观察。而且,华为生态虽然强大,但也意味着竞争激烈,赛意信息能否在其中保持领先地位,也是个挑战。
这真的是“强强联合”?
表面上看,赛意信息和逗号科技的合作,是一次“强强联合”,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但实际上,这种合作往往充满了挑战。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管理方式,都可能导致合作失败。更重要的是,双方能否真正信任对方,能否真正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开放给对方,也是决定合作成败的关键。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赛意信息和逗号科技的合作,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能否真正实现双赢,让我们拭目以待。
AI+供应链智能體:赛意信息的新玩具,能玩出什么花样?
四大核心能力:听起来很厉害,实际效果如何?
赛意信息这次推出的AI+供应链智能體解决方案,号称集成了四大核心能力:感知、知识、推理、行动。这四个词听起来都非常高大上,但具体到实际应用,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感知,是指能够实时获取供应链上的各种数据,比如库存、运输、需求等等。知识,是指能够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比如预测需求、识别风险等等。推理,是指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比如优化库存、调整运输路线等等。行动,是指能够将这些决策付诸实施,比如自动下单、自动调度等等。这套逻辑听起来很完美,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首先,数据的质量非常重要。如果数据不准确、不完整,那AI再聪明也无济于事。其次,算法的复杂度也很关键。如果算法过于复杂,那计算成本就会很高,而且容易出现bug。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不可忽视。AI只是辅助工具,最终的决策还是要由人来做出。如果人对AI的信任度不够,或者对AI的理解不够,那AI就很难发挥作用。
华为天筹求解器:技术加持,真的能解决供应链难题?
这次赛意信息还拉来了华为站台,推出了基于华为天筹求解器技术的智慧供应链联合方案。华为的技术实力自然不用多说,天筹求解器在优化算法方面也确实有优势。但问题是,供应链的难题,不仅仅是算法问题,更是业务问题、管理问题。如果业务流程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健全,那再好的算法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华为的技术再强大,也需要和赛意信息的业务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如果双方的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那这个联合方案可能只是个噱头。更何况,现在市场上各种“智慧供应链”方案层出不穷,竞争非常激烈。赛意信息要想脱颖而出,除了技术,还需要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客户服务能力。
成功案例:是真金白银,还是王婆卖瓜?
赛意信息在宣传中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与通威农发打造的智能工厂项目,以及与戈尔德合作的汽车减振项目。这些案例听起来都非常诱人,能够实现订货周期压缩、订单履约率提升、出库效率提升等等。但问题是,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够复制到其他企业?很多企业在宣传时都喜欢夸大其词,把个别成功案例当成普遍规律。所以,对于这些成功案例,我们要保持 skeptical 的态度,不能盲目相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这些案例背后的细节,了解它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它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中受益,避免踩坑。
赛意信息的野心:不止于物流,剑指产业生态?
赛意信息这次高调进军物流领域,并不仅仅是为了分一杯羹,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他们希望通过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协同高效的整体。这不仅仅包括物流企业,还包括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金融机构等等。通过整合这些资源,赛意信息希望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帮助它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这听起来很宏伟,但实现起来却非常困难。首先,要整合这么多不同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协调能力。其次,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平台,让各个参与者都能够从中受益,需要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应对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种平台模式层出不穷。赛意信息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他们能否实现自己的野心,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