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7 月 2025, 周六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升級:中國金融自主與美元霸權挑戰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升級:中國金融自主與美元霸權挑戰

内容 隐藏

每日精選:跨境支付的暗潮洶湧

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行)近日發布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業務規則(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業務規則》),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涌動。這份文件明確了CIPS(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參與者的賬戶管理、注資、資金結算等流程。表面上,這只是對現有規則的調整和優化,但背後隱藏著中國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戰略意圖,以及對抗美元霸權的雄心。

CIPS,被譽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高速公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業務規則》的修訂,官方說法是為了適應CIPS業務發展和功能升級的需要。但明眼人都知道,這絕非簡單的技術調整。隨著CIPS功能的持續優化,僅僅對參與者提出原則性要求顯然是不夠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希望通過CIPS,繞開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系統,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建立一套獨立自主的跨境支付體系。

美元霸權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SWIFT系統之上。SWIFT幾乎壟斷了全球跨境支付清算,美國可以通過控制SWIFT,對其他國家進行金融制裁。近年來,美國頻繁利用SWIFT作為地緣政治工具,這讓中國深感不安。因此,加快CIPS的建設,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成為中國應對外部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的必然選擇。

然而,CIPS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目前,CIPS的規模和影響力仍然遠遠不及SWIFT。要真正挑戰美元霸權,CIPS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中國在技術、政策、市場等多個層面持續發力,不斷提升CIPS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要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讓更多國家願意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支付。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需要中國展現更大的智慧和決心。

總而言之,《業務規則》的修訂,是中國在跨境支付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它不僅關乎CIPS的發展,更關乎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中國,正在全力以赴。

反傾銷:歐盟白蘭地,是蜜糖還是毒藥?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年度第34號公告,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公告中,商務部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反傾銷調查做出最終裁定:歐盟白蘭地存在傾銷行為,對中國相關白蘭地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威脅,且傾銷與實質損害威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傾銷幅度被認定為27.7%-34.9%。消息一出,歐洲的酒商們恐怕要捏一把冷汗,這杯白蘭地,到底是甘醇美酒,還是難以下嚥的苦藥?

中國商務部的最終裁定

商務部的裁定,絕非空穴來風。所謂「傾銷」,指的是出口國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向進口國銷售產品,損害進口國同類產業的行為。歐盟白蘭地在中國市場的低價傾銷,顯然已經引起了中國本土白蘭地生產商的不滿。商務部的介入,正是為了維護國內產業的公平競爭環境。但問題是,這個「實質損害威脅」到底有多大?中國本土白蘭地產業的競爭力又如何?這些問題,恐怕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價格承諾的背後

值得注意的是,商務部並非一棍子打死。公告中提到,商務部接受了歐盟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提出的價格承諾,對符合承諾條件的相關進口產品不徵收反傾銷稅。這意味著,歐盟白蘭地企業如果願意遵守價格承諾,不再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仍然可以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這看似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但實際上,價格承諾的執行往往充滿變數。如何監管歐盟企業是否真正遵守承諾?如何防止他們通過其他手段變相傾銷?這些都是擺在商務部面前的挑戰。

更深層次來看,這起反傾銷案,不僅僅是單純的貿易摩擦,更是中國與歐盟之間複雜關係的縮影。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類似的貿易糾紛恐怕只會越來越多。中國如何在全球貿易規則下,既保護自身利益,又不損害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考驗著中國的智慧和戰略眼光。而對於消費者來說,這場白蘭地之爭,最終會影響到他們手中的那杯酒,是更貴了,還是選擇更多了?

美方取消對華經貿限制:一場遲來的春雨?

近日,有消息傳出,美國商務部已通知相關企業,恢復對華出口EDA軟件、乙醇、飛機發動機等產品。這消息對於長期以來受到美國制裁壓制的中國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場久旱逢甘霖的「春雨」。但這場雨是否能真正滋潤大地,還是僅僅是蜻蜓點水,恐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倫敦會晤的餘波

美國的這一舉動,顯然與此前中美倫敦經貿會談有關。據商務部發言人表示,雙方確認了落實兩國元首6月7日通話重要共識和鞏固日內瓦經貿會談成果的具體細節。換句話說,這是美國對中國釋放的善意信號,也是對前期談判成果的肯定。但問題是,這種善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美國是否會再次變臉,重拾貿易保護主義的舊調?這些疑問,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

GE航空的解封與波音的重啟

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已經同意GE航空航天集團等美國相關飛機零部件企業,恢復向中國供應飛機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另據了解,4月份一度暫停接收波音飛機的中國航空公司,目前也已恢復交付。這對於 struggling 的波音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需要注意的是,波音飛機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來自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正在崛起。即便恢復交付,波音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此次取消的限制,是否是真正觸及核心利益的舉措?還是僅僅是一些邊緣性的調整?如果美國繼續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進行封鎖,那麼這些「春雨」的價值,恐怕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不能過於樂觀,而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密切關注美國的後續行動。只有當美國真正放棄貿易保護主義,與中國建立互利共贏的經貿關係,這場「春雨」才能真正滋潤兩國的經濟,為全球經濟帶來活力。

美國關稅:特朗普的幽靈再次徘徊?

當地時間7月1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語出驚人,表示美國政府將從當天起開始致函貿易夥伴,設定新的單邊關稅稅率。這位前總統還聲稱,新的關稅「十有八九」將從8月1日生效。特朗普此番言論,如同一個幽靈,再次在國際貿易舞台上徘徊,讓全球市場再次感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寒意。

單邊關稅的威脅

特朗普的單邊關稅政策,向來以不確定性和破壞性著稱。他聲稱,將向多個國家發出信件,預計當天會發出「20或22封」,並預計這些信件將在9日前全部送達。至於將設定的新關稅,特朗普表示,「關稅稅率可能會從60%、70%到20%、30%不等」。這種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對全球貿易體系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單邊關稅不僅會擾亂正常的貿易秩序,還可能引發貿易戰,損害各國的經濟利益。

印度的反制

面對美國可能的關稅打擊,印度也迅速做出了反應。據外媒報道,印度7月1日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通報,由於美國對汽車及零部件加徵的關稅衝擊印度出口,印度計劃對美國徵收報復性關稅。這無疑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強烈反擊。印度的反制行動,也預示著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升級。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無疑是雪上加霜。各國應該摒棄零和思維,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才能實現互利共贏。

美國「大而美」法案:一場財政豪賭?

當地時間7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所謂的「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使其正式生效。此前,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8票贊成、214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這項由特朗普推動的法案。這項法案早在本月1日就已獲得參議院通過。然而,美國國內對該法案的擔憂之聲不絕於耳,普遍認為這將進一步加劇美國的財政赤字與債務風險。這項法案真的是「大而美」嗎?還是只是一場不負責任的財政豪賭?

要理解這項法案的爭議之處,就必須了解其背後的政治考量。在美國兩黨對立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任何重大法案的通過,都必然伴隨著激烈的政治鬥爭。特朗普政府推出這項法案,一方面是為了兌現其減稅承諾,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鞏固其政治基本盤,為即將到來的大選造勢。但問題是,這種短期的政治利益,是否值得以犧牲長期財政穩定為代價?

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問題,早已是老生常談。多年來,美國政府一直入不敷出,債務規模不斷攀升。如果「大而美」法案真的如批評者所言,會進一步加劇財政赤字,那麼美國的債務風險將會更加嚴峻。這不僅會影響美國的經濟穩定,還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因此,這項法案的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美國國內,而是關乎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

馬斯克成立「美國黨」:是創新還是譁眾取寵?

7月1日,那個總是語出驚人的伊隆·馬斯克,又在社交媒體上拋出了一枚重磅炸彈:他宣布成立「美國黨」(American Party)。這位科技狂人聲稱,「支持和反對比例為3:1,表明你們想要一個新政黨,你們也會有個新政黨。」他還痛批美國正「因浪費和腐敗而破產」,並表示「今天,『美國黨』的成立還給你們自由」。馬斯克此舉,究竟是真誠的政治創新,還是又一次成功的譁眾取寵?

馬斯克進軍政壇,早已不是新聞。他曾公開批評民主黨和共和黨,也曾多次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對政治議題的看法。但此前,他更多的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對美國政治指點江山。而這次,他直接下場組建政黨,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轉變。這是否意味著,馬斯克對美國現有的政治體系已經徹底失望,決心親自參與政治改造?

然而,要組建一個成功的政黨,絕非易事。除了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更需要一套完整的政治理念和政策綱領。馬斯克雖然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政治領域,他還是一個新手。他能否說服選民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國家?他能否團結各方力量,建立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政黨?這些問題,都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政治體系已經高度固化,兩黨長期壟斷了政治資源。一個新興政黨想要突圍,談何容易?因此,對於馬斯克的「美國黨」,我們既要保持關注,也要保持理性,不要過於高估其成功的可能性。這或許只是一場科技大佬的政治實驗,最終能否開花結果,還是個未知數。

量化交易:監管的號角吹響

7月1日起,滬深北交易所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正式施行。這意味著,曾經在A股市場呼風喚雨的量化交易,終於迎來了監管的「緊箍咒」。量化交易,尤其是其中的高頻交易,以其快速的交易速度和複雜的算法,一方面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另一方面也放大了市場的波動性,甚至可能引發市場的崩盤。因此,加強對量化交易的監管,已成為監管層的共識。

高頻交易的紅線

《實施細則》明確了高頻交易的標準:單賬戶每秒申報、撤單筆數合計最高達到300筆以上,或者單賬戶全日申報、撤單筆數合計最高達到20000筆以上。一旦觸及這些紅線,就會被認定為高頻交易,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這個標準的設定,顯然是為了限制高頻交易的過度投機行為,防止其對市場造成不必要的衝擊。但問題是,這個標準是否過於嚴苛?是否會扼殺量化交易的創新活力?這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調整。

差異化監管的玄機

《實施細則》對高頻交易做出了差異化監管安排,包括額外報告要求、從嚴管理異常交易行為、實行差異化收費標準等。這種差異化監管的思路,體現了監管層的智慧。一方面,要對高頻交易進行有效監管,防止其對市場造成危害;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刀切,保護量化交易的正常發展。但如何把握這個平衡點,需要監管層不斷探索和完善。總而言之,《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的施行,是A股市場監管體系的重要一步。它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正在走向更加成熟和規範。但監管並非目的,而是手段。如何在監管的同時,激發市場的活力,促進創新發展,才是監管層需要思考的更深層次問題。

跨境投資個稅繳納:全球徵稅時代來臨?

今年3月以來,不少投資港股、美股的中國居民收到了當地稅務部門的通知,被提示自查個人境內外所得並及時進行納稅申報。一時間,社交平台上哀鴻遍野,不少納稅人紛紛發帖分享自己已趕在6月30日前按照20%稅率完成了跨境投資收入的個稅繳納。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全球徵稅時代已經正式來臨?

補稅潮湧

事實上,中國的全球徵稅政策一直有法律依據,但相比往年,今年的相關納稅及補稅通知更加密集、覆蓋面更廣,確實讓不少跨境投資者感到措手不及。這種現象,被一些人戲稱為「補稅潮」。但與其說是「潮」,不如說是監管層的一次有計劃、有步驟的收網行動。

背後的多重推手

律師表示,今年3月以來收到補稅通知的跨境投資者增多,可能與年度匯算清繳窗口期、我國反避稅政策加強、對資本外流管控強化,以及技術手段進步強化逃避稅監測、促進稅務合規等多個因素有關。換句話說,這背後既有政策層面的考量,也有技術層面的支持。在全球反避稅浪潮下,中國加強對跨境投資收入的徵稅監管,既是國際趨勢,也是維護國家稅收權益的必然選擇。但對於跨境投資者來說,如何合規納稅,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稅務風險,將是他們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打擊電詐:跨國合作能否斬斷罪惡之手?

中國、緬甸、泰國聯合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第二次部長級會議在緬甸內比都召開。會上,三國有關部門就深化警務執法合作達成系列共識,將繼續聯手嚴厲打擊妙瓦底等地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全面剷除電詐園區,全量抓捕涉詐人員,堅決剷除涉詐犯罪土壤,切實維護各國人民合法權益。這場跨國合作,能否真正斬斷電詐犯罪的罪惡之手?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日益猖獗,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這些犯罪團夥往往藏匿在境外,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詐騙,作案手段隱蔽、跨境追蹤困難,給各國的執法部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妙瓦底等地,更是成為了電詐犯罪的「天堂」,吸引了大量犯罪分子聚集。

三國聯手打擊電詐犯罪,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要徹底剷除電詐犯罪的土壤,僅靠警務執法合作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情報共享、完善法律法規、強化金融監管、提高公眾的防詐意識等多方面的協同作戰。更重要的是,要從源頭上治理,打擊跨境賭博、非法出入境等衍生犯罪,才能真正斬斷電詐犯罪的產業鏈。這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各國政府、執法部門、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熱點題材:有色金屬、電力、房地產、光伏、醫療器械、AI醫療、消費電子、新能源車、穩定幣

本段將聚焦近期市場高度關注的幾大熱點題材,帶您快速了解這些產業的最新動態與潛在投資機會。然而,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切勿盲目追逐熱點,務必進行充分的研究和風險評估。

這些熱點題材,代表了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從有色金屬到新能源車,從AI醫療到消費電子,每一個產業都承載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希望與挑戰。但同時,這些產業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技術迭代的風險。因此,投資者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分析,才能在這些熱點題材中找到真正的投資機會。

有色金屬:資源保衛戰的序幕?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近日到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調研。張玉卓強調,要持續提升重要金屬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快有色金屬資源勘探、投資、開發、建設、冶煉、加工等全產業鏈和一體化綜合發展,大力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持續推動重要金屬礦產增儲上產,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中樹立中央企業良好形象。這番表態,是否意味著一場關乎國家資源安全的「保衛戰」即將打響?

國資委的戰略部署

國資委作為中國國有資產的最高管理者,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張玉卓的此次調研,以及他所強調的「提升重要金屬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無疑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正在高度重視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安全保障。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確保關鍵礦產資源的供應穩定,對於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至關重要。

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張玉卓還特別提到了要「大力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這意味著,中國將加大對國內外礦產資源的勘探力度,力爭在短時間內實現找礦的重大突破。在全球礦產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誰能掌握更多的資源,誰就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然而,找礦並非易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更需要長期的堅持和耐心。中國能否在這一輪找礦行動中取得突破,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電力:高溫下的電力挑戰

近日,我國多地出現持續高溫,帶動用電負荷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7月1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比6月底上升約1億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長接近1.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這場「烤驗」,不僅考驗著電網的穩定性,也考驗著電力供應的保障能力。在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如何確保電力供應,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用電負荷創新高

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創歷史新高,這是一個令人警惕的信號。它表明,中國的電力需求正在快速增長,而電力供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電力供應不能滿足需求,就會出現限電、停電等問題,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因此,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是當務之急。

空調負荷佔比驚人

值得注意的是,華東電網負荷達3.22億千瓦,空調負荷佔比約57%。這意味著,高溫天氣下,空調成為了用電的主力軍。空調的大量使用,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電力供應的壓力。如何引導節約用電,如何提高空調的能效,如何開發更加清潔的能源,將是解決電力供應問題的重要途徑。

房地產:政策微調,穩字當頭?

住房城鄉建設部調研組近日赴廣東、浙江兩省調研。調研組表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地要切實扛起責任,充分用好房地產調控政策自主權,因城施策、精準施策,提升政策實施的系統性有效性,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此次調研,釋放出什麼信號?房地產市場是否迎來政策微調的窗口期?

房地產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它的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堅持「房住不炒」的原則,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嚴格調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因此,如何在堅持調控的同時,適度放鬆政策,穩定市場預期,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住建部此次調研,強調「充分用好房地產調控政策自主權,因城施策、精準施策」,意味著中央政府將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權,允許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調整房地產政策。這或許意味著,一些地方政府將會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例如放寬購房限制、降低首付比例、減免稅費等,以刺激市場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但需要注意的是,「穩」仍然是主基調。任何政策的調整,都必須以維護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為前提,避免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

光伏:行業洗牌在即?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主持召開第十五次製造業企業座談會,聚焦加快推動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聽取光伏行業企業及行業協會情況介紹和意見建議。在業內看來,此次座談會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的會議精神以及人民日報社論「吹風」的延續。多家參會企業表示,將堅決支持國家對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等的政策導向。這是否意味著,光伏行業新一輪的洗牌即將到來?

工信部的座談會

工信部作為中國工業發展的主管部門,其對光伏產業的關注,無疑釋放出一個重要的信號:中國政府正在高度重視光伏產業的發展質量。近年來,中國光伏產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生產國和應用國。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低價競爭、產能過剩、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低價競爭的警鐘

此次座談會,重點強調了要解決光伏行業的低價無序競爭問題,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將加大對光伏產業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低價傾銷、惡性競爭等行為,促使企業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對於一些技術水平落後、生產效率低下、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這對於整個光伏產業來說,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洗牌。只有那些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脫穎而出。

醫療器械:歐盟產品的替代潮?

財政部發布關於在政府採購活動中對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採取相關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採購人採購預算金額1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時,確需採購進口產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後,應當排除歐盟企業(不包括在華歐資企業)參與。對於參與的非歐盟企業,其提供的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佔比不得超過項目合同總金額的50%。上述措施不適用於僅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能夠滿足採購需求的採購項目。這是否意味著,一場針對歐盟醫療器械的替代潮即將來臨?

財政部的通知

財政部作為中國財政政策的制定者,其發布的通知,無疑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導意義。此次通知,明確要求在政府採購中限制歐盟醫療器械的比例,實際上是對中國本土醫療器械企業的一種支持。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這種政策導向,既有保護國內產業的考量,也有分散供應鏈風險的考慮。

採購的潛規則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也存在一些「潛規則」。例如,對於在華歐資企業,並未受到限制。這意味著,一些在華歐資企業,仍然可以在中國市場佔據一定的份額。此外,對於僅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能夠滿足採購需求的項目,也不適用上述措施。這也為一些高端醫療器械的進口,留下了空間。總而言之,財政部的通知,既釋放出了支持國產醫療器械的信號,也保留了一定的靈活性,力求在保護國內產業的同時,不影響醫療服務的質量。

AI醫療:北京的野心

北京市多個部門聯合制定《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行動計劃》設定發展目標:到2027年,構建形成北京市「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創新和應用並舉的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創新策源地、應用高地和產業聚集區。這份《行動計劃》,展現了北京在AI醫療領域的勃勃雄心。

行動計劃的藍圖

《行動計劃》為北京AI醫療的發展,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它不僅僅是要發展AI醫療技術,更要構建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包括技術研發、產品應用、人才培養、政策支持等各個方面。這表明,北京希望在AI醫療領域,實現全方位的領先。

技術策源地的目標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將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創新策源地。這意味著,北京不僅要吸引國內外的優秀人才和企業,更要自主研發出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為實現這一目標,《行動計劃》要求堅持創新驅動,強化技術策源,一體化推進創新範式變革、關鍵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研發,落地轉化10個以上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這對於北京的科研機構和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消費電子:手機市場的冰與火

中國信通院公佈數據顯示,2025年5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371.6萬部,同比下降11.8%,其中,5G手機2119.0萬部,同比下降7.0%,佔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9.3%。在整體市場呈現疲軟態勢下,個別品牌卻逆勢增長,手機市場可謂冰火兩重天。

5G手機的頹勢

5G手機作為近年來手機市場的主力軍,其出貨量同比下降,著實令人意外。這可能與5G技術的普及速度放緩、消費者換機意願降低、以及手機廠商創新不足等多重因素有關。面對5G手機的頹勢,手機廠商需要重新審視市場策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才能重新激發消費者的換機慾望。

華為與蘋果的逆襲?

根據研究機構最新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有望實現小幅同比增長。其中,華為預計將同比增長42%,成為該季度中國市場的銷量冠軍。而蘋果憑藉iPhone 16 Pro和Pro Max機型,預計將實現同比增長8%——這將是蘋果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華為和蘋果的逆勢增長,一方面反映了消費者對高端手機的需求依然旺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場變幻莫測,誰能笑到最後,還充滿變數。

新能源車:美國補貼政策的終結?

隨著美國總統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通過,美國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也即將走到終點。美國國會通過的全面稅收和預算法案意味著,購買或租賃新電動汽車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以及二手電動汽車4000美元的稅收抵免都將於9月30日結束。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新能源車市場的「補貼時代」即將落幕?

多年來,美國政府一直通過稅收抵免等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這些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國新能源車市場的發展。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例如補貼政策是否公平、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等。隨著補貼政策的結束,美國新能源車市場將會迎來哪些變化?

補貼政策的結束,可能會導致美國新能源車的銷量下降。由於電動汽車的價格普遍高於燃油車,取消補貼可能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但從長遠來看,補貼的取消,也可能促使電動汽車廠商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此外,隨著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電池技術的進步、以及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認可度提高,美國新能源車市場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只是,少了政策的「呵護」,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優勝劣汰將會加速。

穩定幣:摩根大通的保守預測

摩根大通預測,到2028年,穩定幣的市場規模僅會增長至2000億美元。該銀行稱其此前增長至1萬億美元的預測過於樂觀,原因是目前幾乎沒有跡象表明美元掛鉤的加密貨幣代幣已被主流採用。這是否意味著,穩定幣的發展前景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穩定幣,作為一種與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貨幣,一直被視為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橋樑。它既具有加密貨幣的便捷性,又具有法定貨幣的穩定性,因此備受市場關注。但近年來,穩定幣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安全風險的隱患、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等。

摩根大通的預測,無疑給穩定幣市場潑了一盆冷水。其認為,穩定幣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主要是因為主流採用程度不高。儘管穩定幣在加密貨幣交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更廣泛的金融領域,其應用仍然有限。此外,監管政策的收緊,也可能會對穩定幣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摩根大通的預測,只是一種可能性。穩定幣的未來,仍然充滿變數。隨著技術的進步、監管的完善、以及市場的成熟,穩定幣或許能夠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實現更大的突破。

*ST亞振、中國船舶、華明裝備、芯動聯科、時代新材、傑華特、航天電子

本段聚焦幾家上市公司的重大公告,快速掌握市場動態。但投資需謹慎,公告信息僅供參考,切勿盲目跟風。

*ST亞振:交易所的重點監控

上海交易所發布公告稱,2025年6月10日至2025年7月5日,上交所對39起拉抬打壓、虛假申報等證券異常交易行為採取了書面警示等監管措施,對*ST亞振等異常波動風險警示股票以及退市錦港、退市錦B等退市整理股票進行重點監控,對14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項等進行專項核查。這意味著,*ST亞振正處於風口浪尖,投資者需格外警惕。

中國船舶:換股吸收合併

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擬以向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全體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上海交易所根據上交所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發布的公告,本次交易符合重組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這標誌著,中國船舶行業的整合正在加速。

華明裝備:回購金額調整

公司將回購股份資金總額由「不低於1.5億元(含),不超過2億元(含)」調整至「不低於1.5億(含),不超過2.5億元(含)」。這表明,華明裝備對自身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芯動聯科:業績預喜

預計2025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在1.38億元至1.69億元之間,同比增長74.46%至99.37%。上半年,公司在手訂單充足,按計劃順利實現交付,使得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長,同時實現淨利潤大幅增長。這顯示,芯動聯科的盈利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時代新材:風電葉片大單

公司2025年1-6月與風電各大主機廠(簡稱「買方」)簽訂《葉片銷售合同》。公司向買方銷售葉片及相關服務,合同金額總計約合人民幣7.11億元(含稅價)。這將為時代新材帶來豐厚的收入。

傑華特:參股基金增資子公司

公司參股基金匯傑私募擬以貨幣出資5000萬元,對公司控股子公司無錫宜芯進行增資,佔無錫宜芯增資後股權比例的12.82%。增資完成後,公司直接持有無錫宜芯的持股比例為76.15%。無錫宜芯專注於汽車電子領域集成電路先進封測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主營業務涵蓋汽車級芯片的全流程封裝測試服務。這將有助於傑華特拓展汽車電子業務。

航天電子:子公司增資計劃

為提升公司控股子公司航天時代飛鴻技術有限公司之控股子公司航天時代飛鴻測試技術有限公司無人系統綜合保障能力,航天飛鴻公司、內蒙古鋥龍能源有限公司擬分別以現金及資產方式對飛鴻測試公司進行增資,合計增資金額1.91億元。這將提升航天電子在無人系統領域的競爭力。

交易提示、債市縱覽、商品期貨、外匯市場

本段將提供最新的交易提示、債市、商品期貨及外匯市場的資訊,助您快速掌握市場動態。

交易提示:點擊參與申購

(原文此處為連結按鈕,無法直接呈現,請自行查閱相關申購資訊。)

債市縱覽:Shibor、歐債、美債

  • Shibor: 7月5日,隔夜shibor報1.3130%,下跌0.2個基點;7天shibor報1.4230%,下跌0.3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2.5970%,下跌0.9個基點。Shibor 的小幅下跌,反映了市場資金面相對寬鬆的態勢。
  • 歐債: 當地時間7月5日,歐債收益率漲跌不一。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0.3個基點報4.552%,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1.4個基點報3.276%,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0.6個基點報2.605%,義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1.5個基點報3.441%,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1.8個基點報3.217%。歐債收益率的漲跌互現,反映了歐洲經濟形勢的複雜性。
  • 美債: 因美國獨立日假期,美國債市7月5日休市。敬請關注後續交易日的美債走勢,其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商品期貨:國內期貨、國際期貨

  • 國內期貨: 7月5日,國內商品期貨多數收跌,紅棗跌超5%,集運歐線、玻璃、國際銅、滬錫、短纖、純鹼、焦煤、錳矽跌超2%。商品期貨的整體下跌,反映了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擔憂。
  • 國際期貨: 因美國獨立日假期,ICE、CME期貨交易所7月5日休市。敬請關注後續交易日的國際期貨走勢,其將受到全球供需關係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

外匯市場:人民幣、人民幣外匯掉期、美元、財經日曆

  • 人民幣: 7月5日,在岸人民幣北京時間16:30收報7.16520,較上一交易日下跌41個點。離岸人民幣北京時間18:00報7.16270,較上一交易日下跌44.8個點。在岸、離岸人民幣的下跌,反映了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短期看空情緒。
  • 人民幣外匯掉期: 7月5日,截至北京時間16:30,美元兌人民幣1個月掉期報-1940.00點,美元兌人民幣1年掉期報-1916.00點。人民幣外匯掉期反映了市場對未來人民幣匯率的預期。
  • 美元: 美元指數5日下跌。衡量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幣的美元指數當天下跌0.22%,在匯市尾市收於96.965。美元指數的下跌,為其他貨幣提供了上漲空間。
  • 財經日曆: (此處應提供當日及未來幾日的財經事件,因原文未提供具體內容,故省略。請自行查閱相關財經日曆。)及時關注財經日曆,可以幫助您更好地把握市場脈搏。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