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交易所 Bullish 也要上市了?這背後的故事比你想的更狗血!
華麗登場:Bullish 的美股 IPO 野心
各位幣圈老韭菜們,準備好迎接又一個「財富密碼」了嗎?據說,那個曾經被 EOS 社區掃地出門的 Bullish,現在要風風光光地去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鐘上市了!是的,你沒聽錯,就是那個 Block.one 搞出來的、號稱要革傳統金融命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NBC 的消息可不是空穴來風,人家 Bullish 已經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 IPO 文件,股票代碼都想好了,就叫「BLSH」。
回想當年,多少人被 EOS 的白皮書忽悠得熱血沸騰,結果呢?Block.one 撈了 42 億美元就跑路了,留下一堆爛攤子給社區收拾。現在,他們居然還有臉帶著 Bullish 去華爾街招搖撞騙,真是讓人忍不住想罵一句:呸,無恥!不過話說回來,這也側面證明了,幣圈的錢是真的好賺,只要故事講得好,韭菜永遠割不完。
繼 Circle、Coinbase 之後,Bullish 也想擠進美股這個名利場,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盤算?難道真的是為了「擁抱監管」、實現「合規夢想」?還是單純地想再割一波美股韭菜,把 EOS 社區的血汗錢變成自己的上市資本?Whatever,反正我已經準備好瓜子汽水,坐等看戲了。
交易數據背後的真相:誰在撐腰?
根據 Bullish 自己披露的招股書,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他們平台的累計交易額已經達到 1.25 萬億美元,第一季度日均交易額超過 25 億美元。其中,比特幣交易量更是高達 1086 億美元,同比增長 36%。這數據看起來很漂亮,對不對?但各位看官老爷們,請擦亮你們的眼睛,仔細想想:這些交易量都是誰貢獻的?
要知道,在幣圈這個魚龍混雜的地方,交易量是可以刷的,數據是可以造假的。有多少交易所為了吸引用戶、抬高估值,不惜花重金請人刷單、虛報交易量?我不敢說 Bullish 也這麼幹了,但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個行業的水有多深。而且,Bullish 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交易所,它的用戶群體相對小眾。那麼,這麼龐大的交易量,到底是來自於哪些機構或者個人?他們又是出於什麼目的,要在 Bullish 上進行如此頻繁的交易?
更值得玩味的是,Bullish 的崛起,似乎與某個神秘力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傳言稱,Block.one 背後站著華爾街的某些大佬,他們利用自己的資源和影響力,為 Bullish 鋪平了道路。如果這是真的,那麼 Bullish 的上市,就不仅仅是一个交易所的IPO,而是一场资本的盛宴,一场华尔街与币圈的利益交换。
合規至上?Bullish 的左右逢源與監管迷霧
遠離 Tether,擁抱 USDC:穩定幣策略的政治正確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穩定幣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誰掌握了穩定幣,誰就掌握了市場的流動性,誰就能在交易中佔據主導地位。然而,穩定幣並非完全「穩定」,它們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監管風險。這不,Bullish 在穩定幣的選擇上,就充分展現了其「合規至上」的策略:親「Circle」,遠「Tether」。
在 Bullish 平台上,前幾個交易量最大的穩定幣交易對都是 USDC,而非流通規模更大、歷史更悠久的 USDT。這可不是巧合,而是 Bullish 在監管態度上的一次明確站隊。USDT 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其背後的儲備金問題、透明度問題,以及與美國監管機構之間的摩擦,都讓它充滿了不確定性。而 USDC 則不同,它由合規公司 Circle 和 Coinbase 聯合推出,不僅成功在美股上市,還被譽為「穩定幣第一股」,備受資本市場的青睞。
憑藉良好的透明度和監管適配性,USDC 的交易量持續飆升。根據 Kaiko 發布的最新報告,2024 年 USDC 在中心化交易所(CEX)上的交易量明顯上升,僅 3 月就達到 380 億美元,遠高於 2023 年的月均 80 億美元。其中,Bullish 和 Bybit 是 USDC 交易量最大的兩個平台,兩者合計就佔據了約 60% 的市場份額。看到這個數據,你還能說 Bullish 不懂政治正確嗎?
全球擴張:香港與德國的合規入場券
當然,僅僅在穩定幣上站隊是不夠的,Bullish 還需要拿出真金白銀,在全球範圍內尋求合規牌照。畢竟,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生存,離不開各國監管機構的許可。為了實現自己的上市夢想,Bullish 可謂是費盡心思,四處奔波。
今年年初,Bullish 成功拿下了香港證監會頒發的 1 類牌照(從事證券交易)和第 7 類牌照(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以及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這意味著,Bullish 可以在香港合法地開展加密貨幣交易業務,吸引更多的亞洲用戶。不僅如此,Bullish 還得到了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 (BaFin) 頒發的加密資產交易和託管所需的許可證。這也為 Bullish 進軍歐洲市場,打開了一扇大門。
為了更好地拓展海外業務,Bullish 在全球共有約 260 名員工,其中超過一半駐紮在香港,其餘分佈在新加坡、美國和直布羅陀等地。這種全球化的佈局,也體現了 Bullish 對合規的重視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總之,Bullish 為了實現上市夢想,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問題是,僅僅靠著合規就能贏得市場嗎?在競爭激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賽道上,Bullish 還有多少勝算?讓我們拭目以待。
EOS 與 Bullish:一場愛恨交織的狗血劇
從萬眾矚目到黯然退場:EOS 的衰落與 Block.one 的轉身
說起 Bullish,就不得不提它那段不堪回首的「前任」關係——EOS。這段故事,簡直比八點檔連續劇還要精彩。想當年,EOS 可是幣圈的當紅炸子雞,號稱「以太坊終結者」,憑藉著 Block.one 的一紙白皮書,就吸引了全球投資者蜂擁而至。42 億美元的 ICO 融資,更是刷新了行業紀錄,燃起了一個屬於「百萬 TPS、零手續費」超級公鏈的幻想。
然而,夢醒時分總是特別殘酷。EOS 主網上線後,用戶很快發現,這條鏈根本不像宣傳的那般「無敵」。轉帳雖然不用手續費,但要質押 CPU 和 RAM,流程複雜,操作門檻高;節點選舉也不是想像中的「民主治理」,反而很快被大戶和交易所控制,出現了賄選、投票互刷等問題。更致命的是,EOS 的性能瓶頸遲遲無法突破,所謂的「百萬 TPS」,始終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真正使 EOS 加速衰落的,不只是技術問題,更多是來自 Block.one 內部的資源分配問題。Block.one 原本承諾會拿出 10 億美元支持 EOS 生態,但實際做的事情卻完全相反:大手筆買入美債、囤積 16 萬枚比特幣、投資失敗的社交產品 Voice,還把錢用來炒股、買域名……真正用來扶持 EOS 開發者的,少得可憐。這種種行徑,簡直就是把 EOS 社區當成提款機,用完就丟。
社區的反擊:一場為了尊嚴的戰爭
當 EOS 社區意識到自己被 Block.one 拋棄時,一場為了尊嚴的戰爭,就此拉開帷幕。2021 年底,社區發起「分叉起義」,試圖切斷 Block.one 的控制。EOS 基金會作為社區代表出面,開始和 Block.one 談判。但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雙方討論了多種方案,但均未達成一致。最後,EOS 基金會聯合 17 個節點,撤銷 Block.one 的權力地位,將其踢出了 EOS 管理層。這種「以下犯上」的行為,在幣圈實屬罕見,也體現了 EOS 社區對 Block.one 的極度不滿。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2022 年,EOS 網絡基金會(ENF)發起法律訴訟,指控 Block.one 背棄生態承諾;2023 年,社區甚至考慮通過硬分叉方式,把 Block.one 和 Bullish 的資產徹底隔離。這種「魚死網破」的決心,也讓 Block.one 感到了壓力。
在 EOS 與 Block.one 分家後,EOS 社區為了當初籌集資金的歸屬權與其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訴訟,但目前為止 Block.one 仍擁有資金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這場社區與資本的對抗,最終以社區的失敗告終。但即便如此,EOS 社區也沒有放棄,他們依然在努力地建設 EOS 生態,試圖讓這條曾經的明星公鏈,重新煥發光彩。
Vaulta 的新生:EOS 的華麗轉身還是另一個騙局?
為了徹底切割過去,EOS 在 2025 年正式改名為 Vaulta,並宣佈要在公鏈基礎上建設 Web3 銀行業務。同時,代幣 EOS 也更名為 A。這種改頭換面的做法,到底是真的想重新開始,還是為了掩蓋過去的黑歷史?
Vaulta 的 Web3 銀行業務,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上,它與傳統銀行相比,並沒有太多的優勢。而且,在監管日益趨嚴的今天,Web3 銀行業務的合規風險也越來越高。Vaulta 想要在 Web3 銀行領域取得成功,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之,EOS 的故事,充滿了背叛、欺騙和鬥爭。它既是幣圈黃金時代的縮影,也是加密貨幣泡沫破裂的寫照。Vaulta 的新生,能否讓 EOS 擺脫過去的陰影,重新崛起?讓我們拭目以待。
富得流油的 Block.one,究竟有多少錢?
42 億美元的去向:國債、比特幣與那些失敗的投資
各位看官,還記得 Block.one 通過 ICO 募集的 42 億美元嗎?這筆錢,放在今天,也是一筆天文數字。按理說,有了這筆資金,Block.one 應該可以好好發展 EOS 生態,扶持開發者,推動技術創新,讓 EOS 成為真正的「以太坊終結者」。但現實卻是,當 EOS 生態開發者哀求資助時,Block.one 卻只甩出了 5 萬美元支票——這筆錢還不夠支付矽谷程序員兩個月的工資。這不禁讓人想問:42 億美元,到底去哪了?
2019 年 3 月 19 日,BM 在寫給 Block.one 股東的郵件中,部分揭露了這個謎團:截至到 2019 年 2 月,Block.one 持有的資產(包括現金和投資出去的資金)一共為 30 億美元。這 30 億裡,約 22 億美元被投資於美國政府債券。這意味著,Block.one 將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風險極低的國債中,確保財富保值。這種穩健的投資策略,雖然讓 Block.one 避免了虧損,但也錯失了許多發展 EOS 生態的機會。
除了國債之外,Block.one 還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到了比特幣中。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不斷上漲,Block.one 的財富也水漲船高。當然,Block.one 也不是每次投資都成功。他們也曾嘗試炒股和收購,但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比如投資失敗的 Silvergate、購買 Voice 域名等。這些失敗的投資,也讓 Block.one 意識到,穩健的投資策略,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比 Tether 更猛?Block.one 的比特幣帝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EOS 母公司 Block.one 是目前持有比特幣數量最多的私企公司,一共擁有 16 萬枚 BTC,比穩定幣巨頭 Tether 還多 4 萬個!這個消息,簡直讓人驚掉下巴。要知道,Tether 可是穩定幣界的霸主,控制著數百億美元的資產。而 Block.one 竟然比 Tether 還要富有,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按當前價格 117,200 美元計算,這筆 16 萬枚 BTC 價值約 187.52 億美元。也就是說,光是這筆比特幣的增值,Block.one 帳面上就賺了 145 多億美元,大約是當年 ICO 融資額的 4.47 倍。這種賺錢速度,簡直比印鈔機還要快。不得不佩服 Block.one 的「先見之明」,在比特幣價格還很低的時候,就大量買入,如今終於坐享其成。
加密世界的諷刺: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從「現金流為王」的角度上來說,Block.one 今天很成功,甚至可以說是比微策略更有「前瞻性」的公司,也是加密史上最賺錢的「項目方」之一。只不過,它不是靠「建成一個偉大的區塊鏈」,而是靠「如何最大限度地保住本金、擴大資產、順利退場」。這種「躺著賺錢」的方式,雖然不光彩,但卻非常有效。
這正是加密世界諷刺和真實的另一面:在幣圈,贏到最後的不一定是「技術最好」和「理想最燃」的那個,而可能是最懂合規、最會審時度勢和最擅長留住錢的那個。Block.one 的故事,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幣圈,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項目的本質,才能避免成為被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