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7 月 2025, 周五

复星国际获奖背后:企业管治、ESG与全球化挑战

復星國際雙雄奪魁:最佳CEO獎背後的真相?

最近,復星國際的陳啟宇、徐曉亮兩位聯席CEO,風光拿下了《亞洲企業管治》雜誌頒發的「亞太區最佳CEO獎」。這消息一出,業界嘩然。說實話,現在這年頭,獎項滿天飛,什麼「最佳」、「卓越」頭銜,聽多了也就麻木了。但這次,我忍不住要潑點冷水,仔細扒一扒這獎項背後的門道。

獎項加身,光環背後:誰是真正的贏家?

先說說這兩位CEO,陳啟宇和徐曉亮,都是商界响当当的人物,能力自然不在話下。但是,一個企業的成功,真的是靠一兩個人就能撐起來的嗎?我覺得未必。獎項這種東西,往往是把聚光燈打在少數人身上,忽略了背後默默付出的團隊。再說,復星國際家大業大,業務範圍橫跨醫藥、消費、金融等等,盤子鋪這麼大,經營風險自然也高。在當前全球經濟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復星還能穩住陣腳,這兩位CEO當然功不可沒,但把所有功勞都歸於他們,是不是有點太過簡化了?畢竟,底下的員工加班加點,戰戰兢兢,難道就只是為了幫老闆拿獎嗎?更何況,資本市場瞬息萬變,今天還是明星企業,明天可能就風雨飄搖。拿了獎,更要戒驕戒躁,踏踏實實把企業做好,才是正道。

《亞洲企業管治》的葫蘆裡賣什麼藥?解析評選標準的潛規則

說完了復星,咱們再來聊聊頒獎的《亞洲企業管治》雜誌。這家雜誌號稱是亞太區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企業管治雜誌,但說實話,我對它的評選標準一直抱持懷疑態度。什麼「財務表現」、「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環境保護」、「企業傳播」、「投資者關係」… 這些條條框框列出來,看似面面俱到,但實際上,真正能客觀量化的指標又有多少呢?

企業管治?公關秀?獎項背後的權力遊戲

在我看來,很多企業管治類的獎項,說穿了就是一場公關秀。企業花錢贊助雜誌,雜誌投桃報李,給企業頒個獎,大家皆大歡喜。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獎項都是這樣,但這種潛規則在行業內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而且,這些獎項的評審團成員往往都是些「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又能了解多少呢?很多時候,他們只能根據企業提供的資料和公開發布的信息來做判斷,而這些信息往往經過精心包裝,真真假假,讓人難以分辨。更何況,企業之間的競爭,背後牽涉到複雜的利益關係。誰能拿到獎,誰拿不到獎,除了企業自身的實力,可能還需要一些「場外因素」的加持。所以,對於這些獎項,我們看看就好,千萬別太當真。

ESG成企業萬靈丹?復星的永續發展戰略是真誠還是炒作?

這次復星國際除了拿到最佳CEO獎,還一併拿下了「亞太區可持續發展大獎」、「最佳環境責任獎」及「最佳企業傳播獎」。ESG (環境、社會及管治) 這三個字母,近年來簡直成了企業界的通關密語,誰不在財報裡強調一下自己的ESG表現,好像就落伍了。但問題是,有多少企業是真心投入ESG,又有多少企業只是把ESG當成一種宣傳手段?

當ESG成為顯學:企業的漂綠行為大揭秘

所謂「漂綠」(Greenwashing),就是指企業表面上宣稱自己很環保,但實際上卻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這種行為在ESG領域非常普遍。有些企業只是花錢買一些碳排放額度,或者捐一些錢給環保組織,就宣稱自己是「綠色企業」,但背地裡卻還在大量排放污染物,破壞環境。更可笑的是,有些企業甚至會篡改數據,美化自己的ESG表現,矇騙投資者和消費者。復星國際在ESG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也要警惕,不要被他們華麗的宣傳所迷惑,要看他們是否真正將ESG融入到企業的日常運營中。

從CSR到ESG:企業社會責任的進化與變質

說到企業社會責任,以前流行的是CSR (企業社會責任),現在流行的是ESG。表面上看,ESG是CSR的升級版,涵蓋的範圍更廣,標準也更高。但實際上,ESG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ESG的評分標準缺乏統一性,不同的評級機構給出的評分可能相差很大。而且,ESG的評分往往只關注企業的表面行為,而忽略了企業的深層次問題。更重要的是,ESG很容易被企業用來掩蓋自身的負面行為。所以,我們在看待ESG的時候,要保持批判性的思維,不要盲目相信企業的宣傳。

全球化佈局下的陰影:復星的海外擴張是蜜糖還是毒藥?

復星國際一直強調全球化是其核心戰略,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將「全球動力嫁接全球資源」。聽起來很美好,但全球化這條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文化差異、政治風險、法律法規等等。如果處理不好,全球化很可能變成一場噩夢。

全球資源整合的陷阱:文化衝突與在地適應的挑戰

全球資源整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價值觀、商業習慣都存在差異,如果企業不重視在地適應,很容易引起文化衝突,導致經營失敗。例如,有些企業在海外市場照搬國內的模式,忽略了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結果產品滯銷,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有些企業甚至會因為觸犯當地的法律法規,而被罰款甚至起訴。復星國際在全球化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挑戰。例如,他們在收購法國度假村品牌Club Med之後,就曾因為管理理念的差異,與法國工會發生衝突。這些案例都提醒我們,全球化並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需要企業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在地適應能力。

雙碳目標下的掙扎:高耗能產業的轉型之路

復星國際的業務範圍涵蓋了醫藥、消費、金融等多個領域,其中一些產業屬於高耗能產業,例如鋼鐵、水泥等等。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這些產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如果企業不能及時調整戰略,實現綠色轉型,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復星國際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加大在綠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但轉型之路並不容易,需要企業付出巨大的成本和努力。更重要的是,轉型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需要企業真正改變自身的運營模式,從根本上降低碳排放。

「助天下」的崇高理想?揭開復星慈善事業的真面目

復星國際一直標榜「助天下」是其企業使命,聲稱要創造的不僅僅是商業價值,更多的是社會價值。聽起來非常高尚,但我們也要仔細審視一下,復星的慈善事業,究竟是真心實意地幫助他人,還是另有所圖?

慈善捐贈的真相:避稅天堂還是良心事業?

企業做慈善,無可厚非。但有些企業做慈善,並不是為了幫助他人,而是為了避稅。通過慈善捐贈,企業可以減少自身的應納稅額,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慈善捐贈都是為了避稅,但這種現象在企業界確實存在。更重要的是,有些企業在捐贈的過程中,會附加一些條件,例如要求受助方購買自己的產品,或者為自己做宣傳。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把慈善捐贈當成了一種營銷手段。復星國際在慈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在健康醫療、教育公平、社區建設等方面都有投入。但我們也要仔細觀察,這些投入是否真正惠及了需要幫助的人,還是只是為復星國際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乡村振兴的迷思:企業的參與是助力還是干預?

近年來,乡村振兴成為國家戰略,許多企業紛紛參與其中。企業參與乡村振兴,可以帶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於促進農村的發展。但同時,企業的參與也可能對農村的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造成衝擊。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可能會過度開發農村的資源,或者改變農村的傳統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企業的參與可能會加劇農村的貧富差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另一部分人則被邊緣化。復星國際也積極參與乡村振兴,他們在一些貧困地區投資建設旅遊項目,幫助當地居民脫貧致富。但我們也要思考,這種模式是否可持續?是否會對當地的文化和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企業在參與乡村振兴的過程中,應該秉持著尊重和謙卑的態度,真正為農村的發展貢獻力量,而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掠奪農村的資源。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