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5 月 2025, 周四

清迈Web3真相:昔日乌托邦,今朝何去何从?

清迈Web3真相:昔日乌托邦,今朝何去何从?

清迈迷思:Web3 乌托邦的幻灭与真实

昔日天堂:数字游民与Web3的交汇

清迈,这座曾经在我的印象里只是个适合养老和体验慢生活的小城,如今却被冠上了“Web3从业者聚集地”的名号,这转变实在令人玩味。曾经,这里是背包客的天堂,他们在这里享受着低廉的物价、宜人的气候和慢节奏的生活。但如今,数字游民的涌入,尤其是Web3领域的从业者,让这座古城有了新的标签。我承认,最初听到这个说法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Web3,这个充满着技术极客和金融投机客的圈子,真的会和清迈这种地方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吗?

外卖软件上可以用USDT充值,路边的换汇点也开始提供加密货币兑换服务…这些现象的确表明,Web3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清迈的毛细血管。但这种现象真的是Web3在清迈蓬勃发展的标志吗?还是仅仅是资本和投机者逐利的又一次尝试?我始终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地方被贴上“XX中心”的标签,我们都应该保持警惕。这种标签往往带有强烈的营销色彩,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可能是泡沫、炒作,甚至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清迈Web3的“退潮”论:安全、地震与活动减少

表象之下:Web3生态的真实脉动

2025年以来,关于清迈Web3的讨论似乎开始降温。一系列事件——国人演员在泰被绑引发的安全担忧,缅泰边境的地震,以及本地Web3活动的减少——让一些人认为清迈的Web3已经“凉凉”。这种论调并非空穴来风。安全问题一直是悬在海外华人头上的一把利剑,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针对中国人的犯罪事件屡见不鲜。地震等自然灾害更是不可抗力,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然而,我并不完全认同“退潮”的说法。仅仅因为几次负面事件就否定一个生态系统的价值,未免过于草率。更何况,Web3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波动和不确定性的行业。活动的减少或许只是周期性的调整,而非永久性的衰退。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清迈Web3生态的真实脉动。

与其说是“退潮”,不如说是“洗牌”。一些投机者和短期套利者离开,留下的或许是真正热爱Web3、愿意长期耕耘的建设者。真正的生态系统不是靠一时的热度炒起来的,而是需要时间沉淀和持续投入。清迈的Web3是否真的“没人了”,还是只是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了?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个体叙事:Web3从业者的清迈故事

告别“大佬”:聚焦普通人的Web3生活

在探讨清迈Web3的真实情况时,我并不想把目光放在那些动辄融资数百万美元的项目创始人,或是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大牛身上。他们的故事固然精彩,但距离普通人太过遥远。我想关注的是那些正在清迈用Web3理念重塑自己生活的普通从业者。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们的经历更贴近现实,也更具普适性和启发意义。

与其追逐那些被媒体过度包装的成功案例,不如倾听一下那些默默耕耘的普通人的声音。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和冲突,但却更加真实和有温度。他们如何在清迈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困境?他们的经验能否给其他Web3从业者带来一些启发?这些问题,或许比追逐下一个“百倍币”更有意义。

我始终认为,Web3的未来不是由少数精英决定的,而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共同创造的。只有当Web3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才能摆脱小众圈子的标签,成为一种真正具有变革力量的技术。因此,我想把镜头对准这些Web3的“小人物”,记录他们的故事,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清迈Web3生态。

学术的象牙塔:清迈大学博士的Web3求索

远离喧嚣:专注技术与创新的净土

与Jason的会面安排在了清迈大学图书馆,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的印象里,Web3从业者应该活跃在咖啡馆、联合办公空间,或是各种充满科技感的活动现场。选择在图书馆见面,似乎与这个圈子的氛围格格不入。然而,当我真正走进清迈大学图书馆时,我才明白Jason的选择并非偶然。

这里的确是一个远离喧嚣、专注学术的理想场所。清迈的阳光透过茂盛的树叶洒进图书馆,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空调带来的凉意,更是将外面的炎热隔绝开来,让人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对于Jason来说,这里不仅是他的研究基地,更是一片能够让他专注于技术和创新的净土。

更让我惊讶的是,清迈大学图书馆竟然对数字游民开放,而且价格低廉到令人难以置信。20泰铢(不到5元人民币)就可以待一天,200泰铢(约43元)可以办一张年卡。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或许正是清迈吸引Web3从业者的原因之一。

象牙塔内的Web3理想:技术、价值与未来

Jason的故事,打破了我对Web3从业者的刻板印象。他并非一个追逐短期利益的投机者,而是一个真正对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者。他放弃了国内大厂的高薪工作,选择在清迈攻读区块链技术方向的博士学位,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研究AA账户,参与PlanckerDAO等开发者社区,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他关注的不是加密货币的价格涨跌,而是Web3技术能够给社会带来哪些改变。他甚至将研究方向与社会分配机制、真菌网络的协作模式联系起来,思考金钱与人生价值的深层关联。这种将技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考方式,让我感到敬佩。

"现代社会对『价值』的定义过于狭隘,一切都被量化为金钱。但人类的创造力、合作意愿和内在动机远比这复杂。我们需要更多元的『账本』来记录和奖励各种形式的贡献。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实际上都指向了Web3存在的核心理由。" Jason的这句话,让我对Web3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Web3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探索。

象牙塔外的现实:清迈Web3活动的困境

然而,Jason的Web3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在清迈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城市,推广Web3理念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他坦言,以炒币为主题的活动更容易吸引参与者,而本地的泰国人似乎对Web3的兴趣不大。

更让他感到沮丧的是,他申请成立学院下的区块链协会,审批流程竟然耗费了整整一年。这反映出,即使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推广Web3仍然面临着许多阻碍。这种阻碍,不仅仅来自于技术层面,更来自于文化、政策和社会认知层面。

尽管如此,Jason仍然没有放弃。他坚持参与各种黑客松,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他坚信,即使个人力量有限,只要能向前推进一小步,也是值得的。这种坚持和乐观,或许正是Web3精神的最好诠释。

以能力换宿:Web3赋予的人生选择权

从格子间到大理瓦猫:Web3的初体验

秋秋的出现,让我对数字游民的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光着脚,骑着摩托车,随性自由,这或许就是数字游民的真实写照。与Jason的学术气质不同,秋秋身上散发着一种更加野性和奔放的气息。她的故事,也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在遇到Web3之前,秋秋只是深圳一家传统公司里的一名普通白领。朝九晚六,格子间,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让她感到窒息。她渴望改变,渴望探索,但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自媒体、大数据、Web3,甚至是新西兰打工度假签,都曾出现在她的考虑范围内。她正处于一种迷茫和焦虑的状态,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说实话,我那会儿完全不确定要干嘛,甚至当时是请假去大理参加『瓦猫之夏』,因为我不知道Web3到底是什么。" 秋秋的坦诚让我感到惊讶。她并非一开始就对Web3充满热情,而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了一场活动。然而,正是这次活动,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从洗盘子到DAO贡献者:Web3的生存法则

大理瓦猫之夏给秋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自由、开放、协作的氛围,让她看到了新的可能性。人们在草地上即兴讨论项目,陌生人几小时内就组队开发原型,没有等级森严的公司架构,却充满创造力。这正是她一直渴望的工作方式或生活方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辞掉工作之后,秋秋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在Web3这个圈子里养活自己?她没有美化自己的经历,而是坦诚地告诉我,她曾经"穷得叮当响",甚至在酒吧洗盘子攒钱,边洗边竖起耳朵听别人聊项目,希望能找到机会。

"刚接触Web3时,我也遇到了常见的障碍,很多术语听不懂,撸空投尝试了几个月,发现不适合我。不知道我能在Web3做什么?" 秋秋的经历,或许是很多Web3新人的真实写照。面对陌生的技术、复杂的概念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

秋秋的转机来自于她加入了一个又一个的DAO组织。她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不懂就问,能帮就帮。"我加了很多社区群,看见有人需要帮忙就主动上前,一开始全是免费干。" 秋秋的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让她逐渐在Web3圈子里崭露头角。

清迈:自由与探索的乐土

通过在DAO组织中做贡献,秋秋逐渐积累了人脉和经验。她帮忙组织黑客松,协调社区活动,甚至获得了免费住宿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发现这个模式在Web3很常见,甚至在不同的城市都有这样的机会和需求。" 秋秋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以能力换宿,以贡献换资源。

清迈成为她的落脚点,也并非偶然。她曾在探索自媒体时免费帮助过一位朋友,后来在对方的视频中看到了清迈组织的可持续生态项目。这种以劳动换取技能学习的模式,深深地吸引了她。来到清迈之后,她觉得这里就像家一样,充满了自由和探索的可能性。

"再加上清迈接连有长期黑客松,像muChiangMai、Pop-Up City 、山海坞那样的活动,我就顺势参与进来了。" 秋秋感叹道,清迈的生活成本低廉,气候宜人,非常适合组织长期共居活动。虽然不适合举办大型峰会,但却是数字游民理想的落脚点。

社区的双刃剑:归属感与效率的博弈

在谈到社区时,秋秋的感情非常复杂。"爱是因为社区给了我归属感和无数机会,Web3最神奇的地方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社区。你通过不断链接人与人,创造价值,自己就成了一个节点,一个微型社区。" 秋秋认为,Web3社区是她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然而,社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恨则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DAO等去中心化社区确实有的时候在效率协作上有所欠缺,但这也教会了我一件事:学会与社区互动是门艺术,要找到互利共赢的平衡点。真正的社区建设需要持久的热情和行动。" 秋秋的坦诚,让我看到了DAO组织的局限性。

Web3联络员:流动中的清迈生态

现在的秋秋,已经成为清迈Web3圈中的一个"联络员",负责管理一个数字游民空间。她观察到,清迈的Web3人群流动性很大,来来往往,很少有人长期停留。然而,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下点什么,又带走点什么。这种流动性,或许正是数字游民文化的本质。

在Web3的世界里,秋秋用自己的能力换取了最珍贵的东西——选择的自由。她不再受限于格子间,不再为生活而焦虑,而是可以自由地探索、创造和生活。她的故事,或许能够给其他Web3从业者带来一些启发:在Web3的世界里,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尾声:选择的自由与Web3的真谛

这次在清迈的短暂探寻,让我对Jason和秋秋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一个是专注学术的博士生,一个是行动力十足的实践者,虽然起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都在这座慢节奏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位置。他们都面临着自由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平衡,但正是这种平衡,赋予了他们难以估量的价值。

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让Jason和秋秋拥有了“选择权”这一最珍贵的资产。他们可以根据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外部的压力,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选择的自由,或许正是Web3最吸引人的地方。

同时,这次探寻也让我对清迈的Web3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其说清迈没有“魅力”留住Web3人才,不如说清迈最大的魅力在于“给你选择的自由”。低廉的生活成本、稳定快速的网络、永远是热忱的夏天,再加上泰国对外国人相对宽松的签证政策,构成了清迈的基础设施优势。而当你走进那些隐藏在古城小巷中的共享工作空间,你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吸引力——一种无形的、开放与自由交织的氛围,恰好与Web3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虽然陆续有部分驻扎的朋友们选择离开,但新的Web3从业者仍在涌入。这种人员更替,恰恰体现了数字游民文化的本质:自由流动、按季节和个人规划迁徙的生活方式。这种“迁移浪潮”发生在整个数字游民群体中,而不仅仅是Web3从业者,这反映的是数字游民社群的自然更迭,而非Web3行业的衰退。清迈或许不是Web3的终点,但它一定是一个充满可能性和机遇的中转站。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