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冯诺依曼研究院成立:一场豪赌还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引擎?
披着“新质生产力”外衣的圈地运动?
香港科技大学冯诺依曼研究院的成立,乍一看是香港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宏伟蓝图,实则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圈地运动”。“具身智能”、“生成式AI”、“先进超级运算”,这些时髦的词汇堆砌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概念,却掩盖不了其背后对于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所谓的“整合”、“跨学科协作”,不过是各方势力为了在AI这块新兴蛋糕上分一杯羹的托词。我不禁要问,究竟有多少真材实料,又有多少是华而不实的炒作?
陈茂波的“AI+”策略:是馅饼还是陷阱?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口中的“AI+”策略,听起来很美好,将AI融入各行各业,听起来像是要给香港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将AI简单地与各行业叠加,就能产生真正的效益吗?特区政府是否已经充分评估了其中的风险?或者这仅仅是为了迎合潮流,而抛出的一个诱人的“馅饼”,实则可能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让香港在AI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港投公司的“耐心资本”:韭菜的温柔收割者?
港投公司以“耐心资本”自居,声称支持尖端技术产业化,推动被投企业参与香港的AI研究。但“耐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算计。港投公司真的是为了香港的科技发展,还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所谓的“支持”、“推动”,会不会变成对创新企业的过度干预,扼杀其自主发展的空间?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耐心资本”会不会最终变成“韭菜收割机”,在AI泡沫破灭时,让香港的纳税人来承担损失?
贾佳亚的“五大关键领域”:空中楼阁还是脚踏实地?
贾佳亚教授提出的“五大关键领域”,涵盖了多模态AI、逻辑推理、机器人智能、3D理解与生成、以及AI医疗保健。这些领域固然重要,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在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的情况下,将资源分散到如此多的领域,会不会导致每个领域都无法取得突破?这些“关键领域”究竟是基于对香港实际情况的深刻洞察,还是为了迎合投资方的喜好而构建的“空中楼阁”?
“AI探索者”计划:是真正的教育还是廉价的宣传?
“AI探索者”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孕育新一代的思想家及创新者。这听起来很动听,但实际效果如何,令人怀疑。仅仅通过讲座、课堂和实验室参观,就能培养出真正的AI人才吗?这会不会只是为了提升研究院形象,而进行的一次廉价的宣传活动?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过早的AI教育,会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成为只会使用工具的“AI奴隶”?
博士生与学术人员:炮灰还是栋梁?
研究院计划培训超过100名博士生,并汇聚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人员。然而,这些博士生和学术人员,究竟能否在研究院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令人担忧。在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他们会不会沦为廉价的劳动力,或者成为学术圈内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应用,这些博士生和学术人员的未来又将如何?他们会不会成为香港AI泡沫的“炮灰”?还是真正能成为推动香港AI发展的“栋梁”?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