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餐廳 Blackbird 的豪賭:一場去中介化的餐飲革命,還是一廂情願的技術迷夢?
Blackbird 餐廳忠誠度與支付平台,最近完成了 50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這在熊市裡簡直是個奇蹟。但仔細想想,這是不是加密行業集體焦慮的體現?大家太渴望看到一個能真正普及的消費級應用了,就像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樣。Blackbird 成了被選中的那根稻草,承載著無數風投機構的希望。
說實話,Web3 這個概念,喊了這麼多年,除了炒幣和 NFT,真正在生活中能用到的場景有多少? Blackbird 瞄准了餐飲業,這個萬億級別的大市場,想用區塊鏈來一場“去中介化”的革命。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往往是骨感的。我承認,傳統餐飲業確實痛點很多,高額的平台抽成,讓中小餐廳苦不堪言。但區塊鏈真的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還是只是把問題轉移到了鏈上,換了一種方式割韭菜?
加密寒冬中的一抹亮色:5000萬美元融資背後的行業焦慮
餐飲業的痛點:高昂的抽成與被平台綁架的命運
傳統餐飲業早就苦平台久矣。美團、餓了麼這些巨頭,流量是掌握了,但抽成也是毫不手軟。動輒 20% 甚至更高的傭金,壓得中小餐廳喘不過氣。更不用說各種巧立名目的服務費、推廣費,簡直是雁過拔毛。餐廳老闆們辛辛苦苦,到頭來大部分利潤都進了平台口袋。這種模式,說白了就是一種變相的“數字地租”,餐廳成了平台的打工仔,命運完全被掌握在別人手裡。
加密貨幣的困境:缺乏實際應用與難以落地的空想
與此同時,加密貨幣也好不到哪裡去。比特幣炒了這麼多年,除了價格波動,對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DeFi 聽起來很酷炫,但高 Gas 費、複雜的操作,把絕大多數人擋在了門外。 NFT 更是一場曇花一現的泡沫,炒作過後一地雞毛。整個行業就像一個空中樓閣,建立在“信仰”之上,缺乏真正的應用場景。大家都在尋找一個“殺手級應用”,一個能讓加密貨幣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機會。Blackbird 的出現,似乎給了大家一線希望,但這希望真的能變成現實嗎?我對此持保留態度。
Blackbird 的野心:打造餐飲業的區塊鏈烏托邦?
Ben Leventhal:連續創業者的區塊鏈餐飲夢
Blackbird 的創始人 Ben Leventhal,可不是什麼區塊鏈極客,而是餐飲行業的老炮。他創辦過美食網站 Eater 和餐廳預訂平台 Resy,對這個行業的痛點可謂是心知肚明。這次他想用區塊鏈來顛覆餐飲業,打造一個餐廳和顧客共贏的生態系統。他的想法很簡單:去除中間商,讓餐廳直接面對顧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聽起來很誘人,但問題是,區塊鏈真的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佳途徑嗎?還是只是 Leventhal 的一次技術冒險?
明星資本加持:是風口還是泡沫?
Blackbird 的投資者名單堪稱豪華:a16z、Coinbase、Spark Capital…… 幾乎囊括了所有頂級加密風投機構。這些機構砸下重金,看中的是什麼?是 Blackbird 的技術潛力,還是餐飲市場的巨大想像空間?亦或是害怕錯過下一個“風口”,而進行的一場集體豪賭?我總覺得,在加密行業,很多時候投資決策並不是基於理性的分析,而是基於 FOMO(害怕錯過)情緒。 Blackbird 能否經受住市場的考驗,不辜負這些明星資本的期望?讓我們拭目以待。 但我隱隱覺得,現在對它的吹捧,有點過頭了。
Flynet 主網:一場理想主義的技術實驗?
去中介化的美麗願景:真能拯救水深火熱的餐飲業?
Flynet 作為 Blackbird 的底層基礎設施,號稱要實現“去中介化”的支付與激勵模式。它的邏輯是:繞過傳統的信用卡公司和支付平台,讓餐廳和顧客直接進行交易,從而降低交易成本。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恐怕沒那麼簡單。 首先,有多少餐廳願意放棄現有的支付渠道,轉而使用 Flynet? 其次,顧客是否願意為了那一點點折扣,而下載一個新的 App,學習如何使用加密貨幣? 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我擔心 Flynet 會變成一個小眾的技術實驗,只有少數對區塊鏈感興趣的人才會使用,無法真正改變餐飲業的格局。
數據自主權:一個誘人的承諾,還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空想?
Flynet 還承諾,要將數據的所有權歸還給餐廳和顧客。這聽起來很誘人,但在現實中,數據的價值往往在於集中和分析。如果數據分散在每個餐廳和顧客手中,就很難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而且,數據的隱私保護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 Flynet 的數據庫被黑客入侵,後果不堪設想。 我覺得,數據自主權這個概念,更多的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追求,在現實中很難完全實現。
$F2 代幣:是激勵還是投機的誘餌?
Flynet 發行了自己的原生代幣 \(F2,用於支付 Gas 費和治理。團隊還計劃向早期用戶和餐廳空投代幣,以激勵大家使用 Flynet。 但問題是,這種激勵方式是否可持續? 一旦空投結束,幣價下跌,用戶是否還會繼續使用 Flynet? 我擔心 \)F2 會變成另一個垃圾幣,淪為投機者的炒作工具,最終損害 Blackbird 的聲譽。 加密貨幣的代幣經濟模型,設計得再精妙,也難以避免投機的影響。 這是一個行業通病,Blackbird 恐怕也難以倖免。
Blackbird Club:重新定義忠誠度,還是換湯不換藥的營銷噱頭?
體驗式認可:比積分更有溫度?
Blackbird 推出了 Blackbird Club,一個分級忠誠度計劃,旨在用“驚喜與專屬體驗”取代傳統的積分兌換。聽起來挺有新意,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高級會員制的變種嗎? 無非是把積分換成了更花哨的福利,比如優先預訂、獨家活動、隱藏菜單等等。 這些東西,傳統餐廳早就玩爛了。 Blackbird Club 真的能給顧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嗎? 我對此表示懷疑。 畢竟,餐廳的核心還是食物的味道和服務的質量。再花哨的營銷手段,也無法彌補這兩點的不足。
誰才是 Blackbird 的目標用戶:真正的美食愛好者,還是追逐新概念的投機者?
Blackbird Club 想要吸引的是“最忠實的用戶”,但問題是,誰才是真正的忠實用戶? 是那些消費額度高的土豪,還是那些經常光顧餐廳的熟客? 抑或是那些積極參與社區互動的活躍分子? Blackbird Club 的會員等級,既考量消費額度,也看重到場頻次與社區貢獻。 這種設計,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模糊不清。 我擔心 Blackbird Club 會變成一個“誰有錢誰就能進”的俱樂部,真正熱愛美食的人反而被拒之門外。 如果真是這樣,那 Blackbird Club 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 它應該服務於美食愛好者,而不是投機者。
Web3 忠誠度計劃:美好的願景,殘酷的現實
Starbucks Odyssey 的覆滅: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星巴克的 NFT 忠誠計劃 Starbucks Odyssey,曾經被寄予厚望,但最終卻黯然退場。這個項目的失敗,給 Web3 忠誠度計劃敲響了警鐘。 Starbucks Odyssey 的問題在於:參與流程過於複雜,價值主張模糊不清,NFT 的賦能有限。 它只是簡單地把積分換成了 NFT,缺乏真正的創新。 更重要的是,在 NFT 熱潮退卻後,普通用戶對數字藏品的興趣大減。 Starbucks Odyssey 的失敗,說明僅僅賦予用戶“擁有”NFT 的權利,遠不足以建立真正有黏性的忠誠體系。 Blackbird 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區塊鏈技術:是錦上添花,還是畫蛇添足?
Blackbird 的創始人 Ben Leventhal 自己也承認:“我不認為它必須建立在區塊鏈上。” 這句話意味深長。 區塊鏈技術,在某些場景下確實可以發揮作用,比如提高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等等。 但在另一些場景下,它卻顯得有些多餘,甚至會增加複雜性。 對於餐飲業來說,區塊鏈技術是否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底層設施,仍然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也許,Blackbird 可以用更簡單、更高效的方式來實現其目標,而不必過分依賴區塊鏈技術。 畢竟,技術只是工具,最終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為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那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