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O OS更新:看似小步,实则野心不小
表面“优化”,实则步步紧逼?
PICO OS的V5.13.0.U版本更新,别被那“优化”二字给迷惑了。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佛系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微整形”。PICO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在MR(混合现实)这片战场上,把国产设备的水准再往上拉一拉。
从版本号就能看出,这并非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更像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精细化调整。说是“优化”,但涉及空间影像、AIGC、交互算法等等,足足18个功能点!这哪里是优化,分明是在不动声色地补齐短板,悄咪咪地提升用户粘性,顺便把PICO 4 Ultra的适用范围再扩大一圈。
PICO 4 Ultra上市才180天,就搞了这么多次“润物细无声”的升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它就是在铆足了劲儿追赶Apple Vision Pro。虽然在品牌光环和技术积累上,PICO可能还差那么一口气,但它想用“性价比”这张牌,牢牢占据国内“MR空间计算机”的头把交椅。从硬件到软件,从娱乐到生产力,PICO 4 Ultra这回更新,说它是关键一跃,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空间影像:从“能看”到“想拍”,再到“到处都能看”的野望
低光优化?不过是补课罢了
空间计算这玩意儿,现在是火得一塌糊涂,各家都想来分一杯羹。PICO这次系统更新,也把重点放在了这上面,试图构建一个MR内容的生产—消费闭环。
先说说这个“优化双目RGB相机的成像效果,尤其是在低光环境下”——说白了,就是补课!看看官方放出的对比图,右边是清晰了一点,细节多了一点,色彩好了一点。
但说实话,这种程度的提升,也就能勉强达到“可用”的水平。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PICO 4 Ultra的表现还算不错,可一旦到了光线不足的环境,噪点、模糊、色彩失真等等问题,就全都暴露出来了。这次更新,PICO用了多帧降噪(MFNR)技术,希望能减少噪点,提高图像质量。但效果嘛,也就那样,别抱太大期望。
自产自销?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PICO想解决空间影像内容稀缺的问题,一方面是让用户直接在PICO OS里“录制空间视频”。想法是好的,但问题是,谁会没事儿戴着个头显录视频?
3D“空间视频”版的游戏、应用画面,听起来好像很酷炫,但开发者真的愿意为了PICO 4 Ultra单独开发吗?用户又真的愿意为了这么一点新鲜感,去忍受头显的重量和不适感吗?我觉得悬。
2D转3D:噱头还是刚需?
另一方面,PICO还搞了个“2D照片转3D”功能,号称能一键把照片变成“空间影像”。
这玩意儿,与其说是刚需,不如说是噱头。算法再牛,它也只是模拟出一个3D效果,和真正的空间影像比起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而且,这种转换出来的“伪3D”照片,看多了反而会让人觉得眼睛难受。
PICO社区里,确实有不少人对这个功能表示好评,但我觉得,这其中有多少是真心喜欢,有多少是“为了支持国货”的心理在作祟,就不好说了。
兼容iPhone?这才是真正的“生态”
PICO这次更新,最大的亮点其实是扩大了生态兼容性,可以直接浏览iPhone 15 Pro以及更新款iPhone拍摄的空间照片。
要知道,苹果在空间影像领域已经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内容。PICO能兼容iPhone的内容格式,无疑是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这样一来,用户就可以直接在PICO 4 Ultra上观看自己用iPhone拍摄的空间照片,大大提升了设备的实用性。这才是真正的“生态”!
总的来说,PICO在空间影像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要真正构建一个繁荣的MR内容生态,PICO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真正能吸引用户的杀手级应用。
手势交互:解放双手?还是给自己挖坑?
“仅手势模式”:摆脱手柄,就能摆脱平庸?
PICO这次更新,在人机交互上搞了个大动作——新增了“仅手势模式”。PICO宣称,这标志着他们在手势交互技术方面,从“功能可用”迈向“体验自然”阶段。
但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诚然,手势交互被认为是XR硬件最具潜力的交互方式之一,它能打破传统输入设备的束缚,实现更自然、直观的人机互动。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手势识别的精度、延迟、稳定性等等问题,一直都是困扰XR行业的难题。PICO这次虽然优化了手势交互算法,降低了延迟和误触,提升了追踪稳定性,但从实际体验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手势识别的准确率会明显下降;在进行快速、复杂的手势操作时,容易出现识别错误;长时间使用手势交互,容易感到疲劳。
PICO想要用“仅手势模式”来解放用户的双手,摆脱手柄的束缚,想法是好的。但如果手势交互的体验不够好,反而会适得其反,让用户感到更加 frustated。在我看来,PICO在手势交互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改进算法,优化体验,才能真正让手势交互成为一种实用、自然的交互方式。
体感追踪:精度有了,实用性呢?
PICO这次还优化了体感追踪器算法,提升了姿态稳定性,减少了虚拟人物飘动、误站起的问题,提高了全身动捕数据的更新频率,改善了动作顺滑度。
这些改进,无疑能提升体感追踪的精度和稳定性。但问题是,体感追踪的应用场景在哪里?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体感追踪可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除了在一些特定的游戏和应用中使用之外,体感追踪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而且,体感追踪器价格不菲,购买和使用都需要一定的成本。
在我看来,PICO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开发体感追踪的应用场景上,让体感追踪真正融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系统优化:个性化?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性能调试:开放权限?还是甩锅行为?
PICO OS V5.13.0.U版本中,PICO正式开放了性能调试工具(开发者选项),允许用户针对单个XR应用进行屏幕刷新率、分辨率、CPU、GPU、FFR功耗的个性化设定。这听起来很美好,感觉PICO终于把“设备主导权”交还给了用户,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平衡性能、画质与续航。
但这真的是好事吗?
要知道,性能调试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操作,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些参数可能就像天书一样,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设置。如果用户不小心设置错误,可能会导致设备运行不稳定,甚至损坏。
PICO开放性能调试工具,与其说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不如说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用户因为设置不当导致设备出现问题,PICO完全可以把责任推给用户,说这是用户自己的操作失误。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些高级用户和开发者来说,性能调试工具确实有一定的价值。他们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挖掘PICO 4 Ultra的潜力,获得更好的游戏画质体验。
但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并没有太大的意义。PICO与其把精力放在这种“高级功能”上,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系统本身的性能和稳定性上,让用户能够更简单、更方便地使用设备。
多窗口:看上去很美,用起来呢?
PICO 4 Ultra在此前的系统更新中,已经增添了对于多窗口的支持,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器上的摇杆自由拉伸肉眼与虚像窗口的直线距离。这次更新,PICO优化了多窗口界面的交互设计,允许用户对单个窗口进行自由摆放及远近调节。
这听起来很酷炫,感觉PICO 4 Ultra可以像PC一样,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但实际体验如何呢?
说实话,PICO 4 Ultra的多窗口功能,只能说是“看上去很美”。在实际使用中,多窗口操作非常繁琐,需要频繁地切换窗口、调整位置和大小。而且,PICO 4 Ultra的性能有限,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容易出现卡顿、掉帧等问题。
在我看来,PICO 4 Ultra的多窗口功能,更像是一个demo,用来展示PICO的技术实力。想要真正把多窗口功能做好,PICO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优化交互方式、提升设备性能、开发更多的多窗口应用等等。
AI壁纸:免费了?然后呢?
PICO从去年开始推出限制次数的AI一键生成360度场景功能,用户可将其一键应用于主控场景。这次更新,PICO把AI场景的免费次数调整为无限次,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鼓励用户更多地尝试AI生成功能,个性化主控背景。
这听起来很良心,感觉PICO终于开始重视用户体验,让用户可以更自由地定制自己的设备。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要知道,AI生成360度场景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PICO把免费次数调整为无限次,无疑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而且,AI生成的场景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场景都非常粗糙,缺乏美感。
在我看来,PICO把AI壁纸免费,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用来吸引用户,提升设备的销量。想要真正让AI壁纸发挥作用,PICO需要提升AI的生成质量,开发更多的AI应用场景,让用户能够真正感受到AI的价值。
总的来说,PICO在系统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PICO需要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开发更多实用、易用的功能,才能真正提升用户体验,赢得用户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