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5 月 2025, 周五

“贴标有机”的困局:乡村振兴的新隐忧

“贴标有机”与乡村振兴的错位:来自田间的观察与反思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过的观察者,我对王银香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建议,既感到欣慰,又感到一丝隐忧。欣慰的是,终于有人能将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摆到台面上来;隐忧在于,有机农业这股“清流”,在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又变成一场“挂羊头卖狗肉”的闹剧?

有机农业: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不可否认,有机农业的理念是美好的:保护土壤,提升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正如王银香代表所说,有机农业对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下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牵涉到市场信任、认证体系、政策扶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难题。

首先,市场上的“假有机”、“贴标有机”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利用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以次充好,甚至直接将普通农产品贴上“有机”标签。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整个有机市场的信誉。试想一下,如果消费者购买的所谓“有机蔬菜”,实际上只是化肥农药催生出来的“速生菜”,那么他们还会相信有机农业的价值吗?

其次,有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依然较低,且越来越趋向定制化、会员化,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意味着有机农业的生产成本很难降低,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高昂的价格。长此以往,有机农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特供品”,而无法真正惠及大众。这与有机农业“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让群众吃得更好更安全”的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再者,有机产业本身就存在投入较大、发展周期长的特点,经济效益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往往不受重视。很多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更愿意选择短期见效的传统农业模式,而对有机农业的长期投入望而却步。

认证体系的“灰色地带”

王银香代表建议要改革认证体系,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认证机构的监管,避免企业和认证机构的直接交易,增加有机认证的公信力。这无疑是一针见血的。当前的有机认证体系,确实存在诸多漏洞。一些认证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放松审核标准,甚至与企业“沆瀣一气”,为不符合要求的农产品颁发有机证书。这种“花钱买认证”的现象,让有机认证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国内的有机认证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国内严格的认证要求,转而寻求国外的有机认证,然后在国内市场销售。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模式,虽然符合法律规定,但却让消费者对国内有机产品的质量更加担忧。

乡村振兴:不只是贴上有机标签

王银香代表还提到,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业就业人群,不断提升产业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有机农业这一个“法宝”。

诚然,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产品贴上“有机”标签,而忽略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销售渠道的拓展、品牌形象的塑造,那么有机农业就只能沦为一种“噱头”,而无法真正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

我曾经在一些乡村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有机农业的“指标”,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引进所谓的“有机技术”,却忽略了当地的实际情况。结果,不仅没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例如,有些地方为了追求“零农药”的目标,大量使用生物农药。但是,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往往不如化学农药,导致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产量下降,农民收入不增反降。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没有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反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从“纸上谈兵”到脚踏实地

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投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假有机”、“贴标有机”行为。企业要诚信经营,注重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形象,积极开拓市场。农民要学习有机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消费者要理性消费,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有机产品,维护自身权益。

只有真正将有机农业融入到乡村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养老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乡村,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这才是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对王银香代表建议的深度解读与期盼。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