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5 月 2025, 周四

外资眼中的ESG中国机遇:警惕“新质生产力”遮羞布

外资眼中的ESG中国机遇:警惕“新质生产力”遮羞布

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外资眼中的ESG与中国机遇

ESG:新质生产力的遮羞布?

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总经理阎小庆在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上,将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奉为“新质生产力的底色”。这说法,在我看来,简直是把皇帝的新装吹上了天。新质生产力,说白了就是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怎么就跟看似高大上的ESG扯上关系了?

ESG,本质上是一套舶来品,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缓解环境和社会矛盾,搞出来的一套标准。这套标准,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到了中国,就变了味。一些企业,打着ESG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污染环境、损害劳工权益的勾当。而一些外资机构,也乐于看到这种局面,因为他们可以利用ESG来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辩护,掩盖其逐利本质。更何况,现在ESG评级的水分有多大,大家心知肚明。评级机构屁股坐在哪边,还用我说吗?

长线资金的谎言与本土化实践的困境

阎小庆还提到,路博迈85%的资金来自主权机构、养老金等长线资本,这些资金追求的是可持续增长。这又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谎言。所谓的“长线资金”,哪个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只不过,他们更擅长于用一些漂亮的辞藻来包装自己的贪婪。可持续增长?说白了,就是希望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中分一杯羹,同时又不想承担任何风险。

而外资机构在中国落地ESG理念,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照搬西方的ESG标准,只会水土不服。路博迈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和ESG研究所,看似是在进行本土化实践,实际上,不过是在收集数据、了解政策动向,以便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更何况,中国的ESG数据质量如何,大家都心里清楚。一些企业为了迎合外资机构的需求,不惜造假数据,粉饰太平。这种虚假的繁荣,又能持续多久?

中外标准互认: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

阎小庆认为,通过推动中外标准互认,既能帮助中国企业获得国际认可,也能吸引更多海外长期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这简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西方国家掌握着ESG标准的话语权,中国企业想要获得国际认可,就必须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行事。这无疑会增加中国企业的合规成本,削弱其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中外标准互认,很可能会导致中国丧失在ESG领域的话语权。西方国家可以利用ESG标准来对中国企业进行限制和打压,从而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而中国企业,则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安排,任人宰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难道是中国所希望看到的吗?

绿债基金与气候转型指数:华而不实的金融创新?

路博迈发行境内首只冠名“中国”的绿债基金,与浦发银行合作推出国内首个气候转型指数,这些看似创新的金融产品,在我看来,不过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绿债基金,真的能引导海外资金支持国内绿色项目吗?我看未必。这些资金,最终还不是流入了那些早已被政府扶持的企业手中?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却依然无人问津。

气候转型指数,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国际通用的“意愿-战略-能力”评估框架,真的能准确识别转型企业的价值吗?我看很难。企业的转型意愿可以伪装,转型战略可以抄袭,转型能力更是难以评估。这种评估框架,很容易被一些企业所利用,从而获得不应有的融资优势。最终,损害的还是投资者的利益。

国际机构的“惊喜”与中国市场的真实面貌

阎小庆提及牛津大学可持续金融团队访华交流的成果,称国际机构对中国绿色金融进展“感到惊喜”。这种“惊喜”,在我看来,充满了讽刺意味。国际机构真的了解中国绿色金融的真实面貌吗?他们看到的,不过是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国际压力,所展示出来的一面。而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问题,他们却视而不见。

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真的能成为国际投资者不可忽视的“新质生产力”吗?我对此表示怀疑。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却会损害环境和社会。如果中国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那么,所谓的“新质生产力”,不过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