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5 月 2025, 周四

川普關稅讓步是糖衣炮彈?美元美債崩盤危機逼近,比特幣成避險新寵?

川普的關稅讓步:一場遲來的表演?

短暫的喘息:市場的狂歡與隱憂

市場終於鬆了一口氣,在一周的地緣政治亂舞之後,川普總統的「讓步」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為股市打了一劑強心針。智慧型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被排除在對等關稅之外,這消息立刻點燃了市場的熱情。中國政府的回應也頗具玩味,稱之為「朝著糾正華盛頓錯誤行為的一小步」。

但,等等。真的是這樣嗎?

這種「讓步」更像是川普政府在玩弄市場情緒,先是揮舞關稅大棒,把市場打得鼻青臉腫,然後再扔出一塊糖,讓大家感恩戴德。這種策略,說白了,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市場操縱。

納斯達克指數上漲1.5%,中國股市更是一馬當先,亞洲早盤狂飆超過3%。即使商務部長和川普政府事後試圖淡化這種讓步,也無法澆滅市場的亢奮。投資者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一根稻草,小心翼翼地希望最糟糕的關稅風暴已經過去。

然而,這種狂歡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憂慮。美國在這場關稅風波中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美元貶值,美債收益率飆升,這些都是市場對川普政府不信任的直接體現。這種不信任感,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美元與美債:搖搖欲墜的避風港?

花旗的警告:歷史會重演嗎?

風險市場的反彈固然誘人,但別忘了,美國資產在這次關稅風暴中遭受的可是實實在在的重創。上週,美元貶值了約3%,10年期美債收益率更是瘋狂飆升近60個基點。花旗的報告冷冰冰地擺在那裡,歷史上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大約13次,包括1970年代末的滯脹危機、1980年代初的沃爾克衝擊,以及2010年代初的歐元區危機。這些危機無一例外,都給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震盪。

歷史經驗顯示,標普500指數在這些危機之後大多出現了兩位數的反彈。但這次呢?這次的情況真的不一樣。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不僅僅是關稅問題,更是在動搖全球經濟的根基。它正在摧毀人們對美國經濟的信心,而這種信心一旦崩塌,就很難重建。

誰在拋售美債?真相與猜測

市場上充斥著各種陰謀論,猜測中國正在大規模拋售美債,以此來報復美國的關稅政策。這種說法並非全無道理,但卻過於簡單粗暴。中國持有的美債規模在過去十年確實持續下降,但這更多的是一種戰略調整,而非單純的報復行為。

更重要的是,近期美債的拋售主要集中在長天期債券(20-30年期),而各國央行對這部分的持有比例其實非常低。那麼,究竟是誰在拋售美債?

我的猜測是,日本的壽險公司和養老金可能是主要的拋售者。他們受到國內利率上升的壓力,不得不調整資產配置,將資金從海外市場撤回。無論真相如何,美元走弱與10年期美債收益率飆升,都釋放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美國的避險資產地位正在受到嚴峻挑戰。

長期以來,資本帳盈餘與經常帳赤字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但如果經常帳赤字開始正常化,意味著可回流至債務融資市場的美元將會減少。這將對美國的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衰退陰影:華爾街的恐嚇還是真實的危機?

官方機構的撤退:誰在逢低買進?

過去一個月,國際官方機構對美股的淨需求大幅下滑。各國央行正在悄悄地減持美元資產,以應對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這種撤退,是一種不信任投票,是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擔憂。

但有趣的是,散戶對美國與中國股市的需求依然穩健。投資者似乎普遍處於「逢低買進」的模式,試圖在市場的恐慌中撈一把。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對沖基金的激進拋售,把股市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然而,散戶的熱情,往往是市場最大的陷阱。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和風險意識,很容易被市場情緒左右,成為機構投資者的獵物。

估值陷阱:股市的潛在崩盤風險

撇開關稅不談,對股市而言,最關鍵的問題是美國經濟是否正走向衰退。知名金融人士已經開始發出警告,表示美國經濟恐將在短期內陷入衰退。賭盤對2025年出現衰退的概率預測為40%至60%。

這究竟是華爾街為了說服總統收斂貿易強硬立場而操作出來的恐嚇手段?還是對經濟前景的真實擔憂?我的觀點是,這兩者的分野並不重要。因為市場情緒往往才是塑造現實的關鍵,而非相反。

隨著美股財報季逐漸升溫,市場焦點將轉向估值面。目前標普500指數的遠期市盈率落在19倍左右,屬於歷史區間範圍內。但如果經濟真的陷入衰退,企業盈利進一步下滑15%至20%,那麼標普500指數的估值可能會跌至4000點以下。

要知道,在財報季開始前,市場對企業每股盈餘(EPS)的預估已經開始下修。這意味著,股市的潛在崩盤風險,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加密貨幣:亂世中的避風港?

通脹預期與聯準會的兩難

更糟的是,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通脹預期出現了跳升,與近期的基本面數據出現分歧。這讓聯準會(Fed)和債市參與者的處境變得更加棘手。市場開始質疑,在面對新一輪關稅所帶來的通脹壓力時,聯準會是否仍有餘地維持鴿派立場。因此,短天期利率定價在過去一周重新走高,意味著市場預期聯準會降息的可能性降低。

聯準會現在面臨兩難:如果繼續維持鴿派立場,可能會加劇通脹,損害美元的信譽;如果轉向鷹派,可能會引發經濟衰退,加劇市場的恐慌。無論怎麼做,都像是走在鋼索上,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

比特幣的崛起:價值儲存的敘事回歸?

令人意外的是,這波市場動盪反而讓加密貨幣成了受益者。在這波避險情緒中,股市的波動率反而高於比特幣(BTC)。各國之間採取「以鄰為壑」的關稅政策,也推動現貨黃金創下歷史新高。而比特幣,也趁機重拾其久違的「價值儲存」敘事定位。

長期以來,比特幣一直被視為一種潛在的避險資產,一種對抗通脹和貨幣貶值的工具。但在過去幾年中,它更多地被當作一種投機工具,一種追逐暴利的遊戲。如今,在全球經濟面臨越來越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比特幣的避險屬性再次受到重視。

結構性利好:監管鬆綁與永續合約的誘惑

從技術面來看,比特幣已成功突破今年以來的趨勢線,有望進一步挑戰90-95k美元區間。此外,數月以來首次看到迷因幣(memecoins)與其他替代幣(alcoins)重拾動能。許多原生社群熱愛的迷因幣在過去一周出現超過100%的漲幅。

更重要的是,從長期結構性基本面來看,市場仍有理由相信加密貨幣資產價格將持續走高。《華爾街日報》報導,幣安(Binance)正積極尋求與美國政府及川普旗下的加密貨幣企業達成交易,以換取更寬鬆的監管環境。同時,彭博社報導指出,市場對於永續合約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預期正快速升溫,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將會推出。

這些結構性的利好因素,將會大幅提升美國受監管場所的槓桿工具和次級流動性,加速主流採用的整體進程。加密貨幣的未來,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光明。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