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7 月 2025, 周五

国产GPU崛起:摩尔线程、沐曦股份科创板上市,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产GPU崛起:摩尔线程、沐曦股份科创板上市,挑战与机遇并存

内容 隐藏

國產GPU雙雄爭霸科創板?一場豪賭,還是彎道超車的起點?

風口浪尖上的摩爾线程、沐曦股份: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科創板最近可熱鬧了!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這兩家國產GPU廠商,幾乎同時提交了上市申請,擺明了要一較高下。說實話,這消息一出,我內心是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咱們中國自己的GPU終於要站上資本市場的舞台了,這代表著技術上的突破和國家對自主可控的重視。忐忑的是,GPU這玩意兒,技術門檻高得嚇人,英偉達、AMD這些巨頭早就把持了市場幾十年,這兩家新秀真的能殺出一條血路嗎?

摩爾线程,聽名字就挺有科技感的,這次打算募資80億人民幣,大手筆投入AI晶片、圖形晶片和SoC晶片的研發。沐曦股份也不甘示弱,準備募集39億人民幣,專攻高性能通用GPU。兩家加起來,一百多億人民幣啊!這可不是小數目,背後是對未來AI市場的巨大押注,也是一場不容有失的豪賭。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招股說明書上白紙黑字寫著,這兩家公司都還在虧損!這年頭,搞AI晶片就是燒錢,沒錢寸步難行。高昂的研發投入、市場開拓成本,就像兩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可話說回來,不燒錢哪來的技術突破?不投入哪來的市場份額?這就是國產晶片的宿命,一邊要追趕國際巨頭,一邊還要面對資金的壓力,簡直是走鋼索。

誰在背後默默收割?潛藏在股東名單中的資本暗湧

科創板上市,對公司來說是個里程碑,但對背後的投資人來說,更是一場資本盛宴。你想想,如果摩爾线程、沐曦股份成功上市,股價翻個幾番,那早期投資的機構還不得賺翻天?

仔細研究這兩家公司的股東名單,你會發現很多熟悉的名字。有些是上市公司,有些是地方國資,還有一些是神秘的投資基金。他們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布局,默默地等待收割的時刻。這些資本大佬可不是做慈善的,他們看中的是AI晶片的未來,是國產替代的趨勢,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巨大紅利。當然,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誰能笑到最後,現在還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資本遊戲已經拉開了帷幕。

寒武紀、海光信息的市值神話:國產AI芯片的估值邏輯

說到AI晶片,就不能不提寒武紀和海光信息。這兩家公司,一個專攻ASIC,一個主打GPGPU,都是科創板上的明星企業。它們的市值,一個是2271億,一個是3182億(數據截至2025年7月8日),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爲什麼它們能有這麼高的估值?除了技術上的領先,更重要的是市場的預期。在美國制裁的大背景下,國產替代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無論是伺服器、資料中心還是人工智慧應用,都需要自己的晶片。這就給了寒武紀和海光信息巨大的想像空間,也讓投資人願意給予它們更高的估值。

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顯然也希望複製寒武紀和海光信息的成功。但它們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技術挑戰也更大。能否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能否真正實現國產替代,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燒錢大戰何時休?虧損泥潭與技術突圍的雙重考驗

不得不承認,國產AI晶片產業還很稚嫩,要走的路還很長。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它們的虧損額度確實讓人捏一把冷汗。2022-2024年,摩爾线程累計虧損高達50億元以上,沐曦股份也虧損了超過30億元。這可不是小數目,相當於燒掉了一棟棟的豪宅啊!

虧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高額的研發投入。GPU晶片的設計和製造,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才。從IP授權、流片到測試驗證,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燒錢。而且,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英偉達、AMD這些巨頭,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更是天文數字。國產廠商要追趕它們,就必須咬緊牙關,加大投入。

但問題是,燒錢總有個盡頭。如果長期無法實現盈利,投資人也會失去耐心。所以,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不僅要技術突圍,還要商業模式的創新。除了賣晶片,它們還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如何開闢新的市場?這才是決定它們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

機遇與挑戰並存:国产GPU的未来之路

我始终相信,国产GPU的未来是光明的。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强大的工程师团队,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够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国产替代的目标。

当然,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我们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需要解决资金上的问题,还需要应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中国GPU的辉煌!科創板上市,只是個開始,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等著它們。

科創板再添猛將?兩大GPU廠商同步叩關

摩爾线程、沐曦股份:一場遲來的上市競賽

說實話,聽到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同時申請科創板上市,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都是國產GPU的佼佼者,技術實力也都不容小覷,但市場就這麼大,資源就這麼多,兩家公司難免會有一場激烈的競爭。這場上市競賽,不僅僅是為了爭奪資金,更是為了爭奪市場地位和話語權。

摩爾线程成立時間更早,也更受資本的青睞,這次打算募資80億,可見其野心勃勃。沐曦股份雖然起步稍晚,但技術實力也不可小覷,這次募資39億,也算是卯足了勁。兩家公司都想搶占科創板的先機,成為國產GPU的領頭羊。這場龍爭虎鬥,絕對值得期待。

募資百億背後:AI芯片的雄心與焦慮

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這次總共要募集近120億人民幣,這筆錢可不是個小數目。他們打算用這些錢來做什麼呢?

從招股說明書來看,主要還是投入到研發中。AI晶片的研發,是一個非常燒錢的過程。不僅需要購買昂貴的設備,還需要聘請頂尖的工程師。而且,晶片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今天還領先的技術,明天可能就被淘汰了。所以,必須不斷投入研發,才能保持競爭力。

除了研發,他們還需要用一部分錢來擴大生產規模,開拓市場。AI晶片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從伺服器、資料中心到自動駕駛、智能家居,都需要用到AI晶片。但這些市場,都被英偉達、AMD等國際巨頭所壟斷。國產廠商要打破這種壟斷,就必須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的性價比,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戶。但說實話,面對這些國際巨頭,他們心裡肯定還是有壓力的。

資本盛宴?誰是摩爾线程、沐曦股份背後的贏家

和而泰的天使輪投資:一場精準的豪賭?

要說投資眼光,和而泰絕對值得稱讚。早在摩爾线程成立初期,他們就慧眼識英雄,砸了3000萬人民幣進行天使輪投資,拿下了1.66%的股份。雖然經過多輪融資稀釋,股份比例降到了1.03%,但這筆投資可謂是價值連城。據財報顯示,和而泰這筆投資帳面累計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利得高達2.76億元,對摩爾线程的投資期末餘額也有3.06億元。簡直是躺著賺錢的典範!

當然,這背後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畢竟,天使輪投資的風險非常高,很多新創企業都撐不到上市的那一天。但和而泰敢於冒險,敢於All in,最終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這也告訴我們,在科技創新領域, early bird 往往能 catch the worm。

盈趣科技、中科藍訊的後手:搭上AI快車的入場券?

與和而泰相比,盈趣科技和中科藍訊的投資就顯得保守許多。他們在2024年11月才和其他36家機構一起對摩爾线程進行增資,各自拿到了0.34%的股份。雖然持股比例不高,但也能分一杯羹。對於這兩家公司來說,投資摩爾线程更像是搭上AI快車的入場券,為未來的發展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盈趣科技和中科藍訊本身也是科技企業,對AI晶片的發展趨勢有著敏銳的判斷力。他們選擇在摩爾线程上市前夕入股,顯然是看好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ST華通、初靈信息、中天科技、長飛光纖:隱藏在股權結構中的秘密

除了直接持股,還有一些上市公司通過間接的方式持有摩爾线程的股份。比如,ST華通通過孫公司盛趣數盟持有盛芯啟程7.31%的股份,從而間接持有摩爾线程0.36%的股份。初靈信息、中天科技、長飛光纖則通過中移數字基金參與摩爾线程的B輪融資,間接持股比例均為0.02%。

這些公司隱藏在股權結構背後,默默地分享摩爾线程的成長紅利。雖然持股比例不高,但也能帶來一定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過投資摩爾线程,這些公司可以加強與AI晶片產業的聯繫,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中山公用、招商蛇口、张江高科:地方国资的战略布局

沐曦股份的股東名單中,也出現了一些地方國資的身影。比如,中山公用持有廣發信德50.00%的股份,從而間接持有沐曦股份0.57%的股份。招商蛇口、张江高科也通過間接的方式對沐曦股份進行投資。這些地方國資的投資,體現了地方政府對AI晶片產業的重視和支持。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發展AI晶片產業不僅可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還可以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因此,他們願意通過投資的方式,扶持本地的AI晶片企業發展壯大。

華勤技術、聖元環保、瑞豐新材、當虹科技:小股東的逆襲?

除了上述公司,華勤技術、聖元環保、瑞豐新材、當虹科技等上市公司也通過投資基金間接持有沐曦股份的股份,但持股比例較低。這些小股東的投資,雖然金額不大,但也體現了市場對沐曦股份的認可。

對於這些小股東來說,投資沐曦股份更像是一種風險投資。如果沐曦股份能夠成功上市,股價大幅上漲,他們也能獲得不錯的回報。即使投資失敗,損失也不會太大。

国产GPU的崛起:理想照进现实?

GPU、ASIC、FPGA:AI芯片的三國演義

在AI晶片的世界裡,GPU、ASIC和FPGA就像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各有優勢,互相制衡。GPU(圖形處理器),原本是為了解決電腦圖形顯示問題而生的,但後來人們發現,GPU的並行計算能力非常強大,非常適合用來處理AI算法。英偉達就是靠著GPU,在AI領域一炮而紅。

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則是為特定應用量身定做的晶片。ASIC的優點是效率高、功耗低,但缺點是靈活性差,一旦應用場景發生變化,就需要重新設計晶片。寒武紀就是ASIC的代表企業,它們的晶片專門用於AI計算,性能非常出色。

FPGA(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是一種可以由用戶自行編程的晶片。FPGA的優點是靈活性高,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定制。但缺點是性能不如GPU和ASIC。總之,這三種晶片各有千秋,在AI領域都有各自的應用。

萬億市場的誘惑:国产GPU的黃金時代?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29年,中國的AI晶片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1425.37億元增至1.34萬億元,2025年至2029年期間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3.70%。其中,GPU的市場增長速度最快,其市場份額預計將從2024年的69.90%上升至2029年的77.30%。

這是一個多麼誘人的數字!1.34萬億元的市場,足夠容納很多企業。對於摩爾线程、沐曦股份等國產GPU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黃金時代。只要他們能夠抓住機會,不斷創新,就有可能在AI晶片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摩爾线程:從顯卡到智算,全線佈局的野心

摩爾线程的產品線非常廣泛,涵蓋了AI訓練智算卡、AI推理卡、AI超節點伺服器及誇娥智算集群等。他們的代表性產品包括MTT S4000、MTT S5000、KUAE1以及KUAE2。其中,MTT S4000是公司於2023年底推出的訓推一體全功能智算卡;MTT S5000已通過FP8精度支持等創新提升性能;KUAE1是摩爾线程自主研發的支持千卡互聯的第一代超大規模智算融合中心產品;KUAE2是公司在2024年底推出的第二代超大規模智算融合中心產品,支持萬卡互聯,且已交付多個智算中心,場景覆蓋大模型訓練、推理、科學計算等多個領域。

從這些產品可以看出,摩爾线程的野心非常大,他們不僅想做顯卡,還想做智算中心,實現全線佈局。這種佈局,有利於他們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搶占市場份額,但也增加了研發和市場的壓力。

沐曦股份:千卡集群背後的技術底蘊

沐曦股份的產品線相對集中,主要包括訓練一體GPU、智算推理GPU以及圖形渲染GPU。據招股說明書,公司主要收入來自訓練一體GPU產品,2024年,訓練一體GPU板卡收入為3.13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重為97.55%。

沐曦股份訓推一體GPU具備國內領先的計算能力,支持FP64、FP32、TF32、FP16、BF16、FP8、INT8、FP6、FP4等混合精度計算。同時,公司還是全球少數幾家掌握了複雜多級緩存結構的GPU企業。

在商業應用方面,沐曦股份是國內少數真正實現千卡集群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GPU供應商,並正在研發和推動萬卡集群的落地,目前已成功支持128B MoE大模型等完成全量預訓練。

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沐曦股份在GPU技術方面有著深厚的積累,特別是在千卡集群方面,已經走在了國內的前列。

英偉達的陰影:国产GPU突圍之路的挑戰

不可否認,在GPU市場上,英偉達仍然是絕對的霸主。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市場份額,英偉達都遠遠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對於國產GPU企業來說,要打破英偉達的壟斷,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除了英偉達,AMD和英特爾也是GPU市場上的重要玩家。這些國際巨頭,在技術、資金和市場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優勢。國產GPU企業要與他們競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挑戰與機遇並存。在美國制裁的大背景下,國產替代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只要國產GPU企業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不斷創新,就有可能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虧損泥潭:高研发投入与商业化困境

烧钱不止:摩尔线程、沐曦股份的虧損魔咒

攤開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的財務報表,最刺眼的莫過於那連年攀升的虧損金額。這兩家公司就像無底洞一樣,不斷地吞噬著投資人的資金。2022-2024年,摩爾线程分別虧損18.4億元、16.73億元和14.9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過50億元。沐曦股份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分別虧損7.77億元、8.71億元和14.0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也超過30億元。這些數字,讓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虧損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高額的研發投入。AI晶片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才。從IP授權、流片到測試驗證,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燒錢。而且,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英偉達、AMD這些巨頭,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更是天文數字。國產廠商要追趕它們,就必須咬緊牙關,加大投入。但是,這種「燒錢模式」到底能持續多久?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技術追趕的代價:高投入能否換來高回報?

毫無疑問,高額的研發投入是技術追趕的必要條件。沒有投入,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競爭力。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之所以能在GPU領域取得一定的進展,與他們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密不可分。但是,高投入並不一定能換來高回報。技術追趕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耐心。而且,市場變化莫測,今天的領先技術,明天可能就被淘汰了。因此,企業不僅要關注技術研發,還要關注市場需求,不斷調整自己的產品和戰略。

商業模式的探索:除了賣卡,還有什麼想像空間?

對於摩爾线程和沐曦股份來說,僅僅依靠賣GPU晶片,是很難實現盈利的。他們需要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開闢新的收入來源。比如,可以提供AI算法服務、雲計算服務、數據分析服務等等。這些服務,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還可以增加客戶的黏性,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他們還可以與其他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新的應用場景,擴大市場份額。總之,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國產GPU企業實現突圍的關鍵。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