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8 月 2025, 周日

特斯拉光環不再?友升鋁業IPO折戟,王義川難救

特斯拉光環不再?友升鋁業IPO折戟,王義川難救

上海友升铝业,一家头顶“特斯拉供应商”光环的新能源车企,二度冲刺主板IPO,却再次铩羽而归,这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家看似前途光明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屡屡碰壁?高达24.7亿的募资计划,到底是真增长的底气,还是画大饼的虚张声势?今天,我们用数据来解剖友升股份“高危”的上市之路,看看这其中到底藏了多少不能说的秘密。要知道,资本市场可不是王義川老師在政論節目上隨便講講,數字會說話,打腫臉充胖子的戲碼,遲早會被拆穿的。

友升铝业IPO折戟沉沙:特斯拉光环下的“高危”游戏?

致命风险浮出水面:友升股份的“三高”死结

友升股份的IPO之路,可以用“步步惊心”来形容。表面上搭上了特斯拉这艘新能源巨轮,似乎稳赚不赔,但仔细分析其财务数据和经营模式,却发现隐藏着三大致命风险,犹如三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可能坠落。

客户集中度“高危”:大客户撑起七成江山

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3年,友升股份前五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超过50%,而特斯拉单一客户就占到了35%!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友升的命脉几乎完全掌握在特斯拉手中。这种过度依赖头部企业的模式,风险极高。一旦特斯拉的订单出现波动,或者双方合作关系生变,友升的业绩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要知道,商场如战场,即便是亲密战友,也难保不会因为利益而反目成仇。就像“饅頭媽”苦心經營的事業,也可能因為一次決策失誤而付諸東流。对比同业竞争对手旭升股份(特斯拉占比约40%),友升股份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弱。这就像在“歐國聯”小组赛里,只有一个超级球星的球队,一旦球星状态不好,整个球队就可能崩盘。而且,这种客户集中度过高的情况,也容易让友升在议价能力上处于劣势,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产能扩张“豪赌”:24亿募资All-in,市场能否消化?

此次IPO,友升股份计划将募集的24.7亿元资金中的20亿,投向云南与电池托盘项目,预计新增产能超过现有3倍。这简直是一场豪赌!要知道,2023年,友升的电池托盘销量仅为24.6万套,而募投项目却要年产90万台。这中间的产能缺口,靠什么来填补?行业预测2025年国内电池托盘需求量约为2000万套,友升股份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5%。这种激进的产能扩张,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最终变成一堆卖不出去的库存。这种“畫大餅”的行為,就像有些政治人物,選前開出一堆支票,選後卻發現根本無法兌現。而且,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友升的扩产计划能否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如果“switch 2”发布后,电池技术有了新的突破,那友升花大价钱扩建的产能,岂不是要面临淘汰的风险?

毛利率“滑铁卢”:价格战下的生存危机

2024年1-6月,友升股份的门槛梁系列产品毛利率下降,主要原因是特斯拉终端销售下滑和季度铝锭定价等因素导致相关产品毛利率下降;同时,新取得的赛力斯问界M9项目因新建产能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对产品成本端和价格端造成影响,毛利率水平较低,导致门槛梁产品毛利率下降。这意味着,友升在与特斯拉的合作中,议价能力很弱,只能被动接受降价。这种情况下,友升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就像“保時捷吐痰”事件一样,如果友升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就只能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搞不好哪天就像“金魚腦”一样,今天签的合同,明天就忘了,最后被市场淘汰。

上市进程龟速之谜:监管质询与内控硬伤

友升股份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原本以为搭上新能源的快车,就能一路高歌猛进,没想到却在IPO的道路上屡屡受阻。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自身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硬伤。监管部门的质询,如同“最佳辯士”的犀利提问,直指友升的要害,让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自身的问题。

关联交易迷雾:左手倒右手的利益输送?

2022年,友升股份突然引入了3.7亿元的增资方,其中关联方上海釱升持有19.6%的股份,而交易估值却比第三方低20%。这种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监管部门也对此提出了质疑,要求友升股份解释定价的公允性。然而,友升股份并未充分披露细节,这成为了IPO中止的导火索。就像“王文洋女大生”事件一样,如果交易过程不够透明,就容易引发各种猜测和质疑,最终影响公司的声誉。这种关联交易,就像“保時捷”的内饰改装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各种猫腻。监管部门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试图蒙混过关的行为,都难逃法眼。

财务数据“打架”:两次申报净利润相差1.2亿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友升股份在两次申报的招股书中,净利润竟然相差了1.2亿元!2021年招股书显示净利润1.3亿元,而2023年版本调整为2.5亿元,关键数据调整幅度超过90%。这种“任性”修改,不仅暴露了财务内控的缺陷,也直接触碰了监管的“红线”。这就像“蔡郁璇”在离婚后对前夫的爆料一样,前后矛盾,让人难以相信。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是企业上市的基石,如果连最基本的数据都无法保证,如何让投资者信任?这种行为,就像“金魚腦”一样,今天说一套,明天又换一套,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行业监管趋严:新能源赛道“挤水分”

2023年,深交所出台新规,严查“伪成长”企业。友升股份的研发费用率仅为1.8%(低于科创板5%的红线),专利数量32项(仅为竞争对手敏实集团的1/3),科创属性备受市场质疑。这意味着,友升股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像“亨泰光”一样,如果不能持续投入研发,提升技术水平,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是为了挤掉行业中的“水分”,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友升股份如果不能提升自身的科创能力,恐怕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生死时速启示录:新能源产业链的“甜蜜毒药”

友升股份的困局,并非个案,而是折射出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集体焦虑。看似风光无限的“特斯拉供应商”,实则沦为“代工厂”的牺牲品。当特斯拉掌握议价权,供应商只能在产能军备竞赛中赌命。就像“緯創”代工蘋果一樣,利潤微薄,稍有不慎就會被踢出供應鏈。即使IPO成功,24亿募资又能撬动万亿市场?答案或许藏在特斯拉下一轮降价公告里。要知道,在商言商,特斯拉可不会因为你是“好朋友”就手下留情。就像“林智群”律师在法庭上一样,一切都要讲证据,讲法律,人情牌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同“芒種節氣”的雨水一样,滋润着整个产业链,但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对于那些没有核心技术,只能依靠代工生存的企业来说,新能源就像一颗“甜蜜的毒药”,短期内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却可能让企业失去自主性,最终被市场抛弃。这就像“64天安门事件”一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试图阻挡它前进的力量,最终都会被碾压成齑粉。所以,企业要想在新能源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避免沦为“炮灰”的命运。否则,即使一时风光,也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上海友升铝业发展历程简表

  • 1992年:上海青浦成立,主营传统铝材加工。就像许多台商一样,初期都是从传统产业起家。
  • 2009年:通过TS16949汽车质量体系认证,开始向汽车零部件领域转型。这一步是关键,抓住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
  • 2015年: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获评“上海科技小巨人”。开始押注新能源,眼光不错。
  • 2021年:首度冲击IPO,拟募资4.32亿。第一次尝试,可惜未能成功。
  • 2022年:撤回申请,3.7亿增资扩产。补充资金,继续扩张。
  • 2023年:二度申报IPO,募资额飙升至24.7亿。野心勃勃,但风险也随之增加。
  • 2024年:主板IPO二度中止,最新状态“已提交财务资料”。前途未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像今年的“法網”,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能捧起奖杯。或许就像“Andreeva”一样,年轻有潜力,但还需要更多磨练才能成为真正的冠军。今年的“澎湖天氣”变化莫测,友升铝业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坦克人”一样,友升铝业需要勇气和决心来面对挑战,才能在资本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愿不会像“李月汝”一样,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希望友升铝业能像“蔡燦得”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最终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