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7 月 2025, 周三

加密货币陨落:理想破灭,Web3成空,谁背叛了去中心化?

加密货币陨落:理想破灭,Web3成空,谁背叛了去中心化?

加密货币迷途:从理想主义高地到监管泥潭

蒂尔的棱镜:审视加密货币的兴衰弧线

Matti 这位 Zee Prime Capital 的作者,又一次祭出了彼得·蒂尔的大旗,声称自己是“蒂尔门徒”。说实话,我个人对这种动辄把某个人奉为圭臬的做法是有些反感的。蒂尔的那套《从 0 到 1》确实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但如果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未免显得过于天真。就像维特根斯坦的尺子,你用它测量桌子,也可能是在用桌子测量它。关键在于,你得先确定这把尺子本身是否靠谱。

作者作为加密货币投资者,试图通过“叙事分析”来捕捉机会,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投机色彩。叙事可以被操控,可以被误读,甚至可以被彻底捏造。如今加密货币行业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曾经的“套利空间”正在消失,这引发了作者对于“如何发掘并激发更卓越的创意和产品”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好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寻找下一个热点”的层面,那就未免流于表面。

作者借用蒂尔的框架,将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一条弧线:从比特币早期的“明确乐观”,到 Web3 宏大愿景下的“模糊乐观”,再到 Memecoin 赌场的“模糊悲观”,最终滑向了如今对监管妥协的“明确悲观”。

这条弧线,从密码朋克的理想主义出发,经历了创业狂热,最终堕落为 degen 文化(一种高度投机和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最终走向了标准化。这种概括看似精辟,但实际上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例如,将 Web3 仅仅定义为“模糊乐观”是过于简单化的。Web3 的愿景不仅仅是金融,它还包括数据主权、身份自主等等。而 Memecoin 的兴起,也并非仅仅是“悲观”的表现,它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现有金融体系的不满和反抗。

技术成熟度曲线的幻影:周期性波动与真实价值的迷失

被价格波动掩盖的真相:Web3 并非应许之地

作者提出,加密货币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往往被价格波动所掩盖。每轮周期,无论是比特币、ICO、DeFi 还是 Memecoin,都像是更大模式的分形。目前我们正处于泡沫破裂的低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并引用 Carlotta Perez 的技术革命浪潮理论,认为我们正处在转折点。说实话,这种周期论调在加密货币领域已经泛滥成灾。每个人都试图找到规律,预测未来,但真正能准确预测的又有几个?与其迷信这些理论,不如脚踏实地地研究技术,了解用户需求。

Web3 曾被寄予厚望,认为可以通过上链、去中心化和代币化的方式,实现对 Web2 的颠覆。但作者认为,Web2 或 Web3 并非具体的“场所”,而是“用户偏好”。如果总是需要援引旧事物来解释新事物,那就说明并没有构建出真正的新事物。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很多 Web3 项目只是把 Web2 的模式照搬过来,然后加上一些区块链的元素,就号称是颠覆式创新。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最终只会让用户感到失望。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Web3 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改变世界。它仍然只是一个小众市场,用户的偏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与其说 Web3 是一场革命,不如说它是一场营销活动,一场充满了过度承诺和虚假宣传的闹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Web3 没有价值。它仍然具有潜力,但我们需要更加冷静和理性地看待它,而不是被那些空洞的口号所迷惑。

中心化交易所的背叛:从普及先锋到守旧势力

理想主义的黄昏:当革命沦为修正主义

作者敏锐地指出,曾经作为加密货币普及“急先锋”的中心化交易所(CEX),如今已经沦为了“守成派”,只顾捍卫既得利益,而非积极推动链上采用。这真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实!当年,正是这些交易所凭借着便捷的交易体验和强大的用户获取能力,将加密货币带入了大众视野。然而,当 DeFi 等链上生态逐渐兴起时,这些交易所却开始变得保守,甚至阻碍链上创新的发展。它们更愿意将用户留在自己的中心化围墙花园里,而不是引导他们探索更广阔的去中心化世界。

作者观察到,正是这些 CEX 和 L1 公链,为投资者创造了最可观的回报。这说明,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理想主义往往难以战胜实用主义。那些高举去中心化大旗的项目,往往难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反而是那些更注重效率和用户体验的中心化服务商,更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加密货币的未来究竟是应该坚持理想主义的道路,还是应该向现实妥协?

然而,将 CEX 简单地定义为“背叛者”也未免过于片面。它们在加密货币发展早期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在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CEX 在合规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CEX 的角色,既要看到它们在推动普及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也要警惕它们可能存在的垄断和中心化风险。

未竟的革命:加密货币的理想与现实困境

一厢情愿的架构: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加密货币本质上是一场未竟的革命,最终却可能沦为修正主义力量。这种说法颇具批判性,也道出了许多加密货币爱好者的心声。曾经,我们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颠覆传统金融体系,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开放的世界。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很多项目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最初的理想,甚至沦为了投机炒作的工具。

现在,加密货币行业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困境:是坚持理想主义的正确之路,还是屈服于“赚钱”的现实?换句话说,是否应该为了获得旧体系的认可和资金,而放弃最初的理想?在 Memecoin 赌场里挥霍完激情之后,越来越多的“革命者”似乎正在接受这笔交易。这种现象令人感到惋惜,但也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性。毕竟,生存才是第一要务。理想主义固然可贵,但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往往难以持久。

作者认为,当前困局的根源在于,很多项目都是基于构建者一厢情愿的想法而设计的,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比如,很多项目都强调“数据主权”,但用户真的在乎自己的数据是否被控制吗?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便捷性和易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而那些中心化服务商,恰恰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因此更容易获得用户的青睐。这种现象再次证明,技术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才能获得成功。

最后的希望:在明确的悲观中寻找机会

告别低垂的果实:真正的创新在哪里?

作者观察到,如今的加密货币领域几乎难觅“明确的乐观主义者”,但“几乎”二字为那些愿意在前沿地带坚守的人留下了投资机会。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丝希望的曙光,但实际上也充满了无奈。曾经,加密货币领域充满了无限可能,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但如今,大部分人都已经看清了现实,变得更加务实和谨慎。在这种“明确的悲观”氛围下,想要找到真正的机会,就需要更加敏锐的眼光和更加坚定的信念。

作者认为,低垂的果实早已被摘尽。多数项目要么拙劣模仿前人套路,要么将旧元素重新包装成所谓的创新。太多方案在解决根本不存在的需求,另有一些则只是简单地将传统金融模式复制上链。这种现象在加密货币领域屡见不鲜。很多项目打着“创新”的旗号,实际上只是在炒作概念,并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警惕那些“伪创新”,寻找真正具有颠覆性潜力的项目。

那么,真正的创新在哪里?我认为,真正的创新应该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现有技术的深入研究,来自于对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它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应该是基于自身优势,创造出全新的价值。在加密货币领域,真正的创新可能来自于 DeFi 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来自于 NFT 的应用场景拓展,也可能来自于区块链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总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发现真正的机会。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