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世界的弄潮兒:Andre Cronje 的自白與反思
監管陰影下的開發者:與SEC的斡旋與妥協
Andre Cronje,這個名字在DeFi圈子裡,可謂如雷貫耳。YFI、Solidly、Fantom,哪個不是擲地有聲的項目?如今,他擔任Sonic的CTO,看似風光無限,但訪談中,他卻坦言,自己最希望專注於code,但揮之不去的監管幽靈,依然佔據了他大量的時間。
我聽著他輕描淡寫地說著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交鋒,心裡卻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一個在南非土生土長,沒有進行任何募資,也沒出售過任何代幣的開發者,居然要面對來自超級大國監管機構的壓力,這本身就夠諷刺的。他形容那些來自SEC的信件,起初看似簡單,只是信息請求,但字裡行間卻隱藏著威脅。他們刨根問底,試圖找出他出售代幣的證據,或者從協議中獲利的途徑。
Cronje 的應對方式,起初帶著幾分天真。他堅信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但隨著調查的深入,他意識到,SEC真正想要的,並非信息,而是找到他違規的證據。迫於無奈,他求助於加密律師Gabriel和Steven Palley。這兩位的加入至關重要,因為面對監管機構,僅僅提供真實信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以法律認可的方式陳述事實,保護自己。
聽著他描述SEC如何轉移焦點,從代幣銷售轉向質疑金庫本身的合法性,我不禁感到一陣後怕。他們甚至搬出了Howey Test,聲稱用戶向第三方提供資金以期望獲得回報,這簡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更令人沮喪的是,他需要證明一些根本無法證明的東西,就像證明聖誕老人不存在一樣。
這段經歷,毫無疑問是一場精神上的折磨。連續三周,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為SEC整理資料上,其中很多資料甚至根本不存在。他說,這種消耗讓他幾乎無法做任何其他事情。最終,隨著美國大選臨近,SEC的信件戛然而止。儘管如此,這段經歷給他留下的陰影,恐怕難以磨滅。這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DeFi這個看似自由奔放的世界裡,監管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高懸於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