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通扩容:一次精心策划的金融渗透?
“原则上同意”,多么暧昧的措辞!香港金管局总裁在汇丰全球投资峰会上轻描淡写地透露了人民银行关于“南向通”扩容的消息,仿佛这是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纳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听起来似乎是为香港债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细细品味,总觉得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表面的利好:香港债市的“甘霖”?
说白了,就是允许大陆的钱更多地流向香港,去购买那边的债券。官方的解读是“引入更多元的投资需求,提高香港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但真的是这样吗?香港债市的流动性真的差到需要大陆的“非银机构”来拯救?恐怕没那么简单。
要知道,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的进出本来就相对自由。如果香港债市真的那么有吸引力,国际资本早就蜂拥而至了,何必等到今天,靠着“南向通”这一条单行道来输血?这种“定向输血”的背后,难道仅仅是为了香港债市的繁荣?还是另有图谋?
非银机构入场:谁的盛宴?
官媒喜欢说,“有利于投资机构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组合,扩展投资组合有效边界”。说人话就是,让那些手握重金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去香港买买买了。表面上是“提高投资回报率,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实际上呢?
投资效率提升?别高兴太早
香港债市,真的比大陆更香吗?诚然,香港债市的发行主体和币种更加丰富,但风险也更高。现在全球经济下行,黑天鹅事件频发,把资金投向一个自己并不完全了解的市场,真的能提高投资效率?还是仅仅为了满足某些机构“走出去”的欲望,为它们提供一个合法的通道转移资产?
更何况,这些非银机构,真的有能力去识别和管理境外债市的风险吗?要知道,跨境投资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血本无归。到时候,谁来承担这些损失?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还是那些买了理财产品的普通老百姓?
别忘了,这些机构可不是慈善家,他们追求的是利润。而利润从哪里来?最终还是要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掏。所以,所谓的“提升投资效率”,很可能只是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而普通投资者,恐怕只是被收割的韭菜。
高水平对外开放:糖衣炮弹?
官方口径永远是那么动听,“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双边市场联动性”,“助推境内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但这句话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互联互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互联互通”,听起来好像是双赢,但实际上,中国金融市场真的准备好迎接国际资本的冲击了吗?我们的监管体系是否足够完善?我们的金融机构是否足够强大?在与国际资本的博弈中,我们真的能占到上风吗?
别忘了,国际资本可不是善男信女,它们逐利而来,一旦发现有利可图,就会蜂拥而至;一旦发现风险,就会迅速撤离。到时候,留下的可能只是一地鸡毛。
“南向通”与“北向通”的资金流动形成闭环?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谁能保证资金真的能“闭环”流动?谁能保证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民币汇率又将面临怎样的压力?
所以,所谓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盲目开放,只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而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依然是那些辛辛苦苦攒钱的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