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郑州一哥”正商集团,如今深陷债务危机,旗下存续的美元债券已全部违约,昔日辉煌不再。
违约事件始末
利息逾期及宽限期
3月13日,正商实业(00185.HK)发布公告,宣布其“ZENENT 7 09/12/25”票据项下应于3月12日支付的362万美元利息未能按时兑付。公司享有30天的宽限期,该宽限期将于4月11日到期。
未偿还本金与债务讨论
公告同时显示,该票据的未偿还本金金额高达1.03亿美元。事实上,早在2024年9月12日,正商实业就未能支付该票据的362万美元利息,已经构成违约事件。目前,正商实业正积极与票据持有人展开真诚对话,商讨延迟支付利息的可能性,并表示将与债权人保持积极沟通,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停牌与债券信息
该票据已于2024年4月2日上午九时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暂停买卖。据悉,该票据发行于2023年9月,当前余额为1.03亿美元,票面利率为7%,原定于2025年9月12日到期。
存续美元债全线违约
据《小债看市》统计,目前正商实业存续的美元债共计3只,存续余额为2.733亿美元,但均已发生违约。
深陷债务泥潭
集团概况与股权结构
正商集团创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郑州,主营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和实业两大板块。其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包括港股上市公司正商实业和兴业物联(09916.HK),A股上市公司赞宇科技(002637.SZ)以及纽交所上市公司(GMRE.NYSE),同时也是郑州银行(06196.HK、002936.SZ)的重要股东。
从股权结构来看,正商集团是正商实业和宏光正商的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张敬国家族。
近年来,正商集团逐渐将房地产业务重心转移至正商实业,主要负责新承接的招拍挂项目及部分旧改项目,而宏光正商则主要负责开发现有项目以及尚未退出的城改项目。
销售业绩下滑
2022年,正商实业实现物业销售收入95.92亿元,同比减少28%;结转物业总建筑面积为9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3.64%。2023年上半年,正商集团实现21.86亿元的销售额,以及22.06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从正商集团披露的合约销售数据以及克而瑞监测数据来看,公司销售规模在过去三年持续下滑,企业的结转收入也必然受到影响。受流动性问题的影响,正商实业的拿地行为几乎已经暂停。
盈利能力恶化
业绩方面,2024年上半年,正商实业收益约为1.84亿元,较2023年同期大幅减少约96.9%;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15.97亿元,同比增加约326.5%。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4年上半年正商实业的毛利率仅为7.33%,净利率更是低至-870.63%。
资产负债率高企
截至2024年中,正商实业总资产为439.42亿元,总负债426.02亿元,净资产仅为13.4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6.95%。近年来,由于持续亏损,正商实业的财务杠杆水平居高不下,面临较大的杠杆风险。
债务结构不合理
《小债看市》分析发现,正商实业的债务结构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比高达总债务的98%,债务结构极不合理。
截至相同报告期,正商实业的流动负债高达417.15亿元,主要为其他流动负债,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负债为123.53亿元。
流动性危机
与巨大的短债压力相比,正商实业的流动性显得异常紧张,其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4.23亿元,现金短债比低至0.034,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
此外,正商实业还有非流动负债8.86亿元,主要为长期借贷,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为5.99亿元。
融资环境恶化
整体来看,正商实业的刚性债务总规模为129.52亿元,主要以短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债务比为30%。
有息负债高企,使得正商实业支付股利、利息产生的现金流出大幅增加,不仅造成融资恶化,还对公司利润形成较大侵蚀。
从融资渠道来看,坐拥四家上市公司,“正商系”的融资渠道可谓多元,其中正商实业主要通过股权和债券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正商实业的筹资性现金流净额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状态,表明其外部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再融资压力巨大。
总而言之,正商实业面临着销售疲软、业绩持续亏损、偿债能力下降、债务负担沉重、短期资金流动性紧张以及融资环境恶化等多重困境。
从“郑州一哥”到债务危机
创业历程与崛起
1979年,张敬国考入郑州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省直部门工作。1995年,他毅然离开体制,投身创业大潮。
最初,张敬国创立了河南兴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与他人合作开发了兴联公寓。
1998年,在房地产领域初尝甜头的张敬国又创立了正商置业,着手开发建设郑州北区的大型住宅项目北云鹤花园,开启了郑州北区高档住宅的先河。
随后,金色港湾、四月天、绿岛港湾等项目相继在郑州落地建成,正商也开始逐渐坐稳“郑州一哥”的位置。
区域扩张与资本运作
2010年,正商集团提出走出郑州的战略,随后进军海南,其扩张的步伐也曾一度到达山东青岛等地。然而不久,正商集团的区域扩张战略放缓了脚步,直到2017年才重新开启区域扩张。
2018年,正商集团销售额达到509.7亿元,正式跻身500亿俱乐部行列,成为中小型房企的典型代表。
在此期间,张敬国开始施展资本运作的才华,积极推动旗下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2015年,正商集团以7.31亿港元收购香港恒辉股份,后更名为正商实业,成功借壳港股上市。
一年后,正商旗下医疗公司GMRE在纽交所敲钟上市,进入美国资本市场;2018年入主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赞宇科技,成为实际控制人;2021年3月,旗下兴业物联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随后,“正商系”发展成坐拥四家上市公司的庞大商业版图,几乎成为郑州本土企业中融资渠道最多的房企之一。
问题显现与困境
但是,近年来关于正商各大楼盘项目业主维权现象层出不穷,正商也多次被列为失信人名单,公司法人代表被限制高消费,更为严重的是其资本扩张、负债率攀升的后遗症开始显现。
在房地产寒冬之下,昔日的“郑州一哥”正商,仍在债务危机中苦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