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5 月 2025, 周五

幣圈“異化”:一場老韭菜看不懂的牌局

笑聲依舊,氣已不同

從 Consensus Hong Kong 的喧囂中抽身,回到熟悉的國內牌局,老友們的笑聲依舊爽朗,彷彿一切都沒變。KOL 們在台上口若懸河,Agency 們穿梭於各個酒會,做市商們盯緊盤面,操盤手們則在 Telegram 群裡呼風喚雨。人還在,盤子也沒崩,但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詭異的味道,讓人渾身不自在。這不是單純的牛熊轉換,不是技術指標能解釋的行情,而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異化”。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發現自己身處平行宇宙,一切都似曾相識,卻又陌生得可怕。

賣幣的時代:價值創造的空心化

這不是貪婪和恐懼主導的市場,而是一個被“賣幣”邏輯異化的怪胎。在幣圈摸爬滾打多年的老韭菜們,可能從未見過這種景象:所有人都在想著如何把手裡的幣賣出去,而不是如何創造有實際價值的東西。所謂的“技術創新”、“用戶需求”都成了空洞的口號,掩蓋著赤裸裸的利益算計。幣圈不再是技術革命的先鋒,而變成了一個大型的傳銷遊戲。

幣圈三輪:失衡的生態系統

價值創造:技術的失落與創新邊緣化

原本,幣圈應該是靠三個輪子驅動的:價值創造、價值發現、價值流通。比特幣、以太坊、穩定幣、Layer2、DePIN、AI Agent…這些本應是技術創新的載體,它們通過滿足用戶需求來創造真正的使用價值。但現在,這些創新引擎正在熄火。誰還在乎底層協議的優化?誰還關心用戶體驗的提升?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如何發行新的代幣,如何用華麗的白皮書包裝一個空洞的故事,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內套現離場。真正的技術理想主義者,在這個時代就像是博物館裡的化石,無人問津。

價值發現:VC的躺平和二級市場的枯竭

VC 投資、交易定價本應該是價值發現的關鍵環節,它們負責捕捉有潛力的資產,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價格發現,推動行業發展。但現在,VC 們也變得越來越短視。與其花時間研究底層技術和商業模式,不如把精力放在尋找下一個 Meme 幣上。畢竟,在這個“講故事”的市場裡,概念比實際更有價值。二級市場更是慘不忍睹,山寨幣一上線就到達頂峰,然後一路下跌,流動性枯竭。BSC 鏈上的項目雖然層出不窮,但真正能持久的寥寥無幾,更多的是曇花一現的炒作。

價值流通:中間商的狂歡與吸血

做市商、Agency、媒體、KOL…這些本應該是價值流通的橋樑,它們負責構建幣的銷售通路,協助項目觸達散戶,完成一級到二級的流轉。但現在,這些“橋樑”正在變成“收費站”。他們不再關心項目的質量和用戶的利益,而是想方設法地榨取價值,從中牟利。如何刷出好看的數據?如何搞定交易所的關係?如何用社群的力量拉盤?這些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整個市場瀰漫著一種投機主義的氣息,所有人都想在這個零和遊戲中分一杯羹,而真正的價值創造卻被拋到九霄雲外。

利益共同體:幣圈的腫瘤式增長

頭部資源的壟斷與散戶的毛細血管滲透

在這種畸形的市場環境下,頭部的資源方(頂級項目、大型交易所及其上幣部門、資源強勢的做市商和 Agency)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他們控制著資金、流量和話語權,將整個幣圈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金字塔。資金從 LP 端流入 VC,再從 VC 流向頭部項目,然後通過二級市場的散戶毛細血管滲透,最終匯入這個利益共同體的口袋。散戶的每一次交易,都像是在給這個“腫瘤”提供養分,讓它越長越大。

從造血到吸血:幣圈邏輯的異變

2022 年 FTX 崩盤後,幣圈曾陷入一片黑暗。比特幣跌破 18000 美元,山寨幣哀鴻遍野。但那時的幣圈,至少還有造血能力。大量的資金沉澱在 VC 和二級基金/大戶手裡,這些資金會投入到有潛力的創業項目中,激發創新,吸引新的資金入場。而現在,大量的資金被中間環節吸血。創業者不再追求價值創造,而是想方設法地與 VC 合作,將項目包裝成“空殼”,然後上交易所套現。他們不再是價值的創造者,而是 VC 和二級市場之間的“中間商”。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下游的分銷渠道要吃掉大部分成本,那麼上游的研發和運營經費必然會被壓縮。

創新路徑的墮落:一場“講故事”的遊戲

產品的缺席與 Meme 的濫用

項目方索性直接放棄做產品,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到宣發和上幣環節。反正現在的市場,有沒有產品和用戶都能上交易所,而且宣發還可以包裝成“Meme 驅動”,只要故事講得好,就能吸引眼球。投入在產品和技術上的資金越少,反而能有更多的資源用於上交易所和拉盤。這種扭曲的邏輯,正在蠶食幣圈的創新能力。

套現跑路:幣圈的速朽哲學

幣圈的“創新”路徑已經變成了一場“講故事”的遊戲:先講一個好聽的故事,然後快速包裝,再找關係上交易所,最後套現跑路。產品?用戶?價值?這些都被視為浪漫主義者的自我感動。在這個速朽的市場裡,只有快速撈錢才是王道。

表面上看,項目方把錢花在上交易所和拉幣價上,你好我好大家好:基金得到退出,二級市場散戶也有了騰挪博弈的空間,中間商的抽水賺得盆滿缽滿。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犧牲長期價值創造的基礎上。

飲鴆止渴:短期繁榮背後的長期隱患

正外部性的喪失與中間商的壟斷

長期來看,正外部性的喪失,導致的就是只有中間商越做越大,形成壟斷之後抽水比例越來越高。他們就像一群貪婪的蝗蟲,啃噬著幣圈的未來。

項目方的退場與散戶的幻滅

上游的項目方因為產研成本被壓縮,加上監管壓力和中間商的層層盤剝,導致風險收益比嚴重不對稱,最終無奈選擇退場。下游的散戶在一個又一個“割韭菜”的故事中被榨乾,賺錢效應喪失後,大批人選擇退圈。留下的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市場,和一地雞毛。

末日景象:誰在養肥癌細胞?

服務方的異化:腫瘤式市場的宿命

本質上,中間商不管是交易所、做市商、還是 Agency、社群,都只是服務方。服務方並不直接創造價值和正外部性,它們的價值體現在提升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上。但當服務方、抽水方成為市場最大的利益群體,整個市場就像長了腫瘤的癌症患者。

癌症細胞示意圖

最後的終局一定是癌細胞越養越肥,宿主養分抽乾之後凋零衰亡。幣圈正在走向一個自我毀滅的境地,而那些中間商,卻還在沾沾自喜地數著手裡的鈔票。

周期宿命:光明前的漫長隧道

泡沫破滅與價值重建:幣圈的希望與絕望

幣圈終究是一個周期市場。樂觀者相信,在這場流動性幹涸的低谷之後,終有一天會出現真正的“價值之春”。技術的革新、新的使用場景、新的商業模式會重新激發創新熱情,創新不死,泡沫終有盡時。若有微光,且為燈塔。

隧道

悲觀者則認為,泡沫尚未破盡,幣圈仍要經歷一次更深層次的“雪崩洗牌”。只有當抽水者無幣可抽,中間商主導的市場格局崩塌,才可能迎來真正的重建。這是一個殘酷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混沌泥濘:從業者的掙扎與困境

而在這之間,從業者要穿越一個混沌泥濘的階段:質疑、內耗、倦怠、懷疑人生。面對這種看不到希望的未來,很多人選擇了離開,放棄了曾經的理想和信念。但也有人選擇留下,堅守著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仰,等待著下一個周期的到來。

但這就是市場的本質——周期即宿命,泡沫亦是前奏。未來或許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那條隧道,會很漫長。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