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5 月 2025, 周五

危險廢物大逃殺:2026全國洗牌,你的企業還能活多久?!

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再升級:全流程信息化與風險嚴控

明確階段性目標

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危險廢物的環境管理。生態環境部近期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旨在推動危險廢物收集便利化、轉移快捷化和監管信息化。這不僅是對現有管理體系的升級,更是對未來危險廢物治理方向的明確指引。

優化處置方式

《指導意見》聚焦於提升危險廢物收集、處置的保障能力。通過促進收集便利化和轉移快捷化,建立健全的集中處置保障體系,優化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以及優化偏遠地區的收集處置方式,力求解決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推動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推進全過程信息化環境監管和嚴格管控填埋處置量佔比,作為未來3年工作的重點。目標是到2026年,全國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到2027年,全國危險廢物相關單位基本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佔比穩中有降;到2030年,全國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佔比控制在10%以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這不僅是時間表,更是對地方政府、企業和相關部門的責任分工。通過明確關鍵時間節點,將危險廢物治理目標量化、具體化,推動地方政府、企業和相關部門明確責任分工,制定詳細行動計劃,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同時,分階段目標兼顧了不同區域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實施差異化管理,增強了可操作性。

生態環境部發布《指導意見》: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嚴防環境風險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危險廢物全過程信息化監管覆蓋率和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佔比這兩項重要指標的時間節點。 這具有重要的政策導向和指導意義,為今後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工作定下了基調,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危險廢物監管趨嚴:企業環保意識提升,業務量總體增長

危險廢物監管一直是環境風險防控和監管的重點領域。近年來,隨著環境監管體制機制的日益完善,企業的環保意識顯著增強,不規範行為大幅減少,危險廢物業務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以廣州市環境保護技術有限公司為例,作為華南區域綜合性危險廢物處置中心,該公司2024年危險廢物收運量較2021年增長近2倍,充分體現了危險廢物監管力度加強和企業環保意識提升的雙重效應。

全國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顯著提升,但結構性問題仍存

生態環境部連續15年推進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統籌開展危險廢物自行利用處置專項整治,平均每年排查整治環境風險隱患問題約10萬個。截至2023年底,全國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達到每年約2.1億噸,較2020年提升30%,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與產廢量總體匹配。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達到186萬噸/年,醫療廢物實現了100%的安全處置。

雖然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顯著提升,但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

《指導意見》設定未來三年工作目標:信息化全覆蓋,填埋量佔比持續下降

《指導意見》以推進全過程信息化環境監管和嚴格管控填埋處置量佔比為抓手,提出了未來3年的工作目標:

  • 2026年: 全國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
  • 2027年: 全國危險廢物相關單位基本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佔比穩中有降。
  • 2030年: 全國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佔比控制在10%以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這些目標的設定,旨在通過明確關鍵時間節點,將危險廢物治理目標量化、具體化,推動地方政府、企業和相關部門明確責任分工,制定詳細行動計劃,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同時,分階段目標兼顧了不同區域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實施差異化管理,增強了可操作性。

提升收集處置保障能力:便利收集轉移,優化處置方式

《指導意見》聚焦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目標,提出了提升危險廢物收集處置保障能力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促進收集便利化和轉移快捷化: 針對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出促進危險廢物收集便利化和轉移快捷化。
  • 健全集中處置保障體系: 動態健全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保障體系,促進區域處置設施共建共享。
  • 完善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 完善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和處置方式,優化偏遠地區收集處置方式。

這些舉措旨在顯著提高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效率,降低處置成本,促進區域間協作,優化區域利用處置能力佈局,提升利用處置能力,特別是特殊類別危險廢物的處置能力。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創新,危險廢物治理將逐步實現從“區域限制”到“區域協同”、從“末端填埋”到“資源化利用”的轉變。

新技術應用面臨挑戰:成本、技術成熟度與市場認可度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並取得了一定進展。例如,在減量化方面,通過技術研發,採取機械打磨方式去除鋼材表層氧化皮,從源頭避免了廢酸的產生;在資源化方面,將廢鉛蓄電池回收後拆解出鉛板,經過熔煉提純等技術重新生產為金屬鉛,再次用於製造新的鉛蓄電池,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然而,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部分資源化技術初期投資和運營成本較高,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另一方面,某些危險廢物處理技術尚不成熟,存在處理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等問題。此外,部分危險廢物資源化產品的市場認可度較低,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和認證體系。

信息化平台助力危險廢物管理:全流程追蹤與實時監控

2024年1月,廣州市環境保護技術有限公司的“危雲管”智慧平台正式上線。“危雲管”可實現危險廢物通過小程序一鍵下單、上門清運、安全處置等一站式環保管家服務,有效解決並彌補城市小微企業危廢信息化、規範化等引導作用。目前,平台已在廣州白雲區產廢企業率先投入使用,反饋良好。

“危雲管”是我國推動危險廢物管理信息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國有40餘萬家企業納入了危險廢物信息管理系統,較2018年啟動系統使用時增加了近15倍;全面運行危險廢物電子轉移聯單,2023年全國電子聯單近700萬份。

構建全國統一監管系統:實時監管,全程追溯

進一步提高危險廢物環境管理規範化、信息化、精細化水平,也是重點工作之一。《指導意見》提出,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排查整治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隱患,健全環境風險防控機制。

採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手段強化危險廢物信息化環境管理,將提升行業環境監管效能,實現監管模式從“事後處罰”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轉變,同時,提升企業規範化管理效能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實現危險廢物全流程跟蹤與實時監控,全面提升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能力。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建成覆蓋全國的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統一信息系統,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實時監管、轉移軌跡隨時可追溯,實現“一套數、一張網、一套圖”的全覆蓋監管。

同時,深化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著力推進“五即”規範化建設。即產生、即包裝、即稱重、即打碼、即入庫,只要任何一家企業產生了危險廢物,就發放一張“身份證”,無論是在庫存環節,還是在轉移環節,或者轉出後處置,全部都要通過信息監管。強化危險廢物從產生到處置的全過程二維碼信息化監管,嚴控危險廢物失控失管的情況發生,提升環境監管的數智化水平。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