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保刚刚经历换帅,却意外遭遇旗下人保寿险的销售误导纠纷,引发舆论关注。长沙市民王女士投诉,其婆婆在人保寿险长沙市中心支公司业务员的推荐下,购买了总价近350万元的十多种保险,实际支付150多万元,仅今年就支付了77万元。这笔巨款来自借贷和原本为其公公准备的手术费。王女士的公公中风,30万元手术费被婆婆用于购买保险,之后又抵押房产贷款继续购买。这些保险几乎都来自同一个业务员,该业务员甚至试图劝说王女士的公公购买保险。
王女士的婆婆每月退休金仅2800元,并患有帕金森症,认知能力有所下降,但业务员在合同中却填写其年收入为30万元,疾病选项为“否”。王女士认为业务员为了业绩,不择手段地误导其婆婆购买高额保险。
据王女士描述,该业务员频繁联系其婆婆,嘘寒问暖后便推荐保险,甚至登门拜访,与婆婆关系十分密切,婆婆甚至想认其为干女儿。而该业务员则辩称“都是按正常程序操作的”,否认存在误导行为。人保寿险长沙市中心支公司回应称将上报处理,但截至12月10日晚,中国人保及人保寿险尚未对此事作出进一步回应。
此次事件发生在中国人保新任董事长丁向群上任之后。丁向群曾公开表示,中国人保将践行“人民保险 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服务实体经济、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然而,百万保单事件无疑对中国人保的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妥善处理将考验新领导班子的智慧和能力。这并非中国人保第一次面临舆论危机,此前董事长罗熹的“金句事件”也曾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事件反映出保险销售行业存在的潜在问题,例如销售人员为了业绩而夸大宣传、隐瞒重要信息等。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保险销售行为的监管,规范销售流程,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保险公司也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销售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区块链技术未来或许可以应用于保险行业的透明化管理,例如利用区块链记录保单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有效防止销售误导等行为的发生。但这需要行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