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财政部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清晰明确,是极其精准的,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他指出,2025年将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和精准施策力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国家治理”涉及千家万户。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直接影响经济运行。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要实施更加精准的财政政策。如今,部长再次强调了“极其精准”的概念。财政政策从过去的“精准”到现在的“更加精准”、“极其精准”,其内涵和外延究竟有何具体体现?
一言以蔽之,财政政策“更加精准”、“极其精准”体现在效率、效能、时效三个方面:
更加注重效率,就要善用财政空间,做到物尽其用;更加注重效能,就要精简支出结构,不能出现资源浪费;更加注重时效,就要主动超前发力,不能拖延观望。
从力度上寻求突破,“逆周期调节”是一个关键点。
所谓“逆周期调节”,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周期阶段,通过一定的财政工具和政策手段来平滑整个经济周期的波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观察一下中国的财政政策工具箱,定向债务和特定国情引导性措施,包括税收、财政补贴、投资等各种财政工具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我国的财政体制比较完善,加上我国的制度优势、财政实力、政府服务效率相对较高,而且全球主要经济体运行进入下行周期,这些条件都为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发力提供了更多空间。
2025年财政政策发力,走向“更加精准”、“极其精准”,意味着在财政支出方面,将系统性地整合财政收入、财政实力、投资等财政工具,加大支出政策的力度。
新年伊始,各地可喜可贺的大动作不断。
长九高铁、合肥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等重大项目火热开工;上海、广东等地加力实施“双向”财政政策;北京、上海等地增加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沈阳、青岛等地将发行用于弥补现有基础设施的再融资债券……
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有力保障,推出地方政府的“组合拳”,为地方政府“减负”,使其能够拥有更多财力及资源来推动经济复苏向好,背后都有财政政策的影子。
财政支出政策力度加大,但也需要更加关注效率。
衡量效率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更大力度的支出能否满足需求、创造价值;二是看更大力度的支出能否促进转型升级,推动新动能的转换。
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兜底,通过培育新的消费产业、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改变消费环境来刺激消费,同时进一步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教育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无疑是财政政策发力的重点方向。
2025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为此,更加精准的财政政策的时机必须把握好。
只有提前布局,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际支出,才能带动更多社会投资,从而让财政政策发挥出最大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