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奔私”再添新兵: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博弈
最近,基金圈又热闹起来了。财联社3月7日的报道揭示了一个趋势:不少公募基金经理纷纷“下海”,成立了自己的私募(财联社报道)。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公募基金这个光鲜的“营盘”里,人来人往,有人选择安稳,也有人渴望更大的舞台。
其中,齐辰(深圳)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实控人刘竞,履历相当亮眼,先后在南方基金、嘉实基金等老牌公募干过,还在高瓴体系里身居高位。还有招商资管原副总李权胜,也加入了宁波嘉富行远基金。这些大佬级别的人物,放弃了稳定的平台和优渥的待遇,转身投入私募的创业浪潮,着实让人有些好奇: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决绝?
“公奔私”背后的动机:理想还是无奈?
“公奔私”的原因,恐怕不是一句简单的“追求财富自由”就能概括的。在公募基金里,虽然旱涝保收,但条条框框也多,投资决策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在A股这个散户主导的市场,公募基金想要取得超额收益,难度着实不小。相比之下,私募的投资策略更加灵活,可以尝试一些公募基金不敢碰的标的,比如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小盘股或者另类投资。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私募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头部效应明显。马太效应在这个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效应逐渐减弱,想要在众多私募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大佬光环下的隐忧:业绩压力与生存挑战
不可否认,这些“公奔私”的大佬们自带光环,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但是,光环总有褪色的一天。私募的业绩压力比公募更大,一旦业绩不佳,投资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赎回。看看当年明星基金经理周应波创立的运舟资本,即便有明星光环加持,也避免不了合伙人离职,规模缩水的命运。
更残酷的是,私募行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中基协的数据显示,每年都有大量的私募机构注销。除了业绩不达标,合规风险也是私募生存的一大挑战。一旦触碰监管红线,轻则罚款,重则吊销牌照。
“公奔私”浪潮下的思考:行业洗牌与价值回归
“公奔私”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公募基金行业的一些问题。比如,激励机制不够灵活,人才流失严重等等。但同时,也给私募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更多的竞争。
我个人认为,这种竞争是好事。它能够促使私募机构更加注重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最终,受益的还是投资者。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私募也需要擦亮眼睛。不能盲目迷信明星光环,更要关注私募机构的投资理念、风控能力和过往业绩。毕竟,投资是一件专业的事情,需要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