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金再出手:救市?还是真看好?别急着唱赞歌
中央汇金又双叒叕出手了!这次是增持ETF,理由依然是“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当前A股配置价值”。说实话,这种话听多了,耳朵都起茧子了。每次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汇金就出来喊两嗓子,然后象征性地买点东西。这到底是真金白银的看好,还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的例行公事?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汇金入场,ETF瞬间成了香饽饽?未必!
4月7号那天,股票型ETF成交额是放大了不少,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更是创了新高。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汇金的“点石成金”之手吗?恐怕更多的是羊群效应。散户们一听“国家队”来了,赶紧跟着入场,生怕错过了“上车”的机会。但这种跟风式的上涨,能持续多久?历史上太多次证明,散户的狂欢往往是机构收割的开始。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宽基ETF成交活跃,但A股整体的颓势并没有根本改变。成交量放大,更像是短期的流动性释放,而非市场信心的真正恢复。说白了,就是给快要窒息的市场输了点氧气,能不能活过来,还得看自身的造血能力。
汇金“四进宫”,历史会重演吗?别太乐观
这已经不是汇金第一次出手救市了。从2023年增持四大行,到后来多次买入ETF,汇金的身影频频出现在A股的关键时刻。但每次的效果呢?说实话,也就那样。短期内可能有点刺激,但长期来看,A股还是该跌的跌,该震荡的震荡。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汇金的努力。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A股的问题不是靠“国家队”就能解决的。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去解决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那么汇金的钱,很可能就是打水漂。别忘了,历史上“国家队”救市失败的案例,可不在少数。
专家解读:一片叫好声中的冷静思考
汇金出手,舆论场上自然是一片叫好。各种专家学者纷纷站出来解读,什么“提振市场信心”、“彰显长期配置价值”、“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说实话,这些话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身在局外,当然可以高谈阔论,但真正身处A股的投资者,恐怕更多的是焦虑和无奈。
稳定市场?更像是一剂安慰剂
专家们说,汇金增持能稳定市场情绪,缓解市场恐慌。这话没错,但问题是,A股的恐慌情绪,真的是靠几百亿的ETF就能解决的吗?
A股的投资者,经历了太多次的“狼来了”。从熔断机制的闹剧,到注册制改革的阵痛,再到各种奇葩政策的出台,A股的投资者早就被折腾得麻木了。汇金的增持,或许能给他们一丝安慰,但改变不了他们对市场的根本不信任。与其说是稳定市场,不如说是在给市场打一剂安慰剂,缓解一下病痛,但治不了病根。
长期价值?A股真有那么多价值洼地?
专家们还说,汇金增持凸显了A股的长期配置价值。这话就更值得商榷了。A股有没有价值?当然有。但有多少是被高估的泡沫?恐怕更多。
看看那些动辄几百倍市盈率的“科技股”,再看看那些常年亏损却依然能圈钱的“明星企业”,A股的“价值洼地”,恐怕早就被各路资金填平了。剩下的,要么是深不见底的陷阱,要么是难以挖掘的矿藏。汇金的钱,与其说是去挖掘价值,不如说是去填补窟窿,维持摇摇欲坠的市场信心。
汇金出手就能提振信心?A股的病根没那么简单
说到底,指望汇金出手就能彻底提振A股信心,未免过于天真。A股的问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解决的。病根不除,就算汇金把家底都砸进去,也只能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
外资扰动是借口,自身问题才是关键
每次A股下跌,总有人把锅甩给“外资做空”。诚然,国际局势复杂,外部因素会对A股产生影响。但归根结底,A股的问题还是出在自身。
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信息披露不透明、内幕交易屡禁不止……这些才是A股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算没有外资扰动,A股也一样会跌跌不休。把责任推给别人,只会掩盖自身的问题,延缓改革的进程。
别指望“国家队”包打天下,市场化改革才是出路
A股要真正实现健康发展,靠的不是“国家队”的托底,而是市场化的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利益壁垒,让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让劣质企业被淘汰。
只有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真正的长期投资者,才能让A股走出“政策市”的怪圈,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望“国家队”包打天下,只会让A股变得更加畸形,更加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