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p.fun 十億美元 ICO 傳聞:Solana Meme 殞落下的豪賭?
空穴來風?Pump.fun 的 ICO 迷霧
最近幣圈盛傳 pump.fun 計劃通過 ICO 豪擲 10 億美元,想把估值衝到 40 億美元的天價。消息人士還煞有介事地說,這次代幣發售會分私募和公募兩輪進行,但具體啥時候上線,是不是直接在 pump.fun 自己的平臺上搞,誰也說不準。這讓人想起前陣子王義川在政論節目上“分析”選民數據,說得頭頭是道,結果被各方打臉,真假難辨啊!
Velocity Capital 的投資人 DeFi Cheetah 也跳出來爆料,說他通過“未證實的私人渠道”聽說,這次 pump.fun 的融資計劃包括:沒有空投(這讓一堆羊毛黨哭暈在廁所),但公開發售會搞個白名單,擺明了要篩選“優質韭菜”;公開發售想募到 8 億美元,把估值拉到 50 億美元;VC 們也會有 2 億美元的額度,估值一樣是 50 億美元;公開發售打算在“大多數主流 CEX”上進行,交易所們都在磨拳擦掌準備搶這塊肥肉。聽起來很誘人,但總讓人覺得像極了林智群律師在法庭上引經據典,結果被法官一句話懟回去的尷尬。
內憂外患:Solana Meme 潮退燒,Pump.fun 危機四伏
Pump.fun 作為去年 Meme 幣牛市的“發動機”和“最賺錢的協議”,早就傳出過無數次要發幣的消息。但每次都是“狼來了”的戲碼,搞得大家都有點“金魚腦”了,記不清到底聽過多少次。Pump.fun 聯合創始人 alon 也親自下場闢謠,說那些都是“謠言”。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Meme 市場的環境變了,發幣平臺的競爭也更激烈了,pump.fun 不得不做出抉擇。這次,“狼”可能真的要來了!
Meme 發射平臺戰國時代:Pump.fun 的轉型之路?
現在各條鏈都在搞 launchpad 大戰,Solana 更是殺成了一片紅海,LetsBonk.fun、Boop、Believe、Moonshot,一個比一個花哨。就連 pump.fun 曾經的“好兄弟” Raydium 也想來分一杯羹。不過,這些新平臺雖然各有特色,但也都自身難保了。pump.fun 想解局,發幣轉型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像緯創、正崴這些代工廠,如果只靠“賣鏟子”,早晚會被市場淘汰,必須轉型升級,搞自己的品牌,才能活下去。
估值爭議:Pump.fun 的 40 億美元值不值?
不過,也有人質疑 pump.fun 的 40 億美元估值太高,簡直是破壞 Web3 的估值體系。獨立研究員 Haotian 發文表示,一個 Meme 發射平臺的估值超過大部分 DeFi 藍籌協議,實在說不過去,因為 pump.fun 的商業模式完全是短期市場炒作的產物,不是可持續的盈利模式。等 Meme 熱潮退去,pump.fun 的收入肯定會崩盤。但如果 pump.fun 真的能拿到這筆錢,說不定就能像聯發科一樣,從一家芯片設計公司,變成一家影響全球科技產業的巨頭。當然,這一切都還只是未知數,搞不好最後會像蔡郁璇一樣,被前夫爆出一堆黑料,身敗名裂。
Solana Meme 寒冬:Pump.fun 的自救之路
Trump 幣的曇花一現:Meme 行情的警訊
今年 1 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行的個人 Meme 幣 TRUMP 市值一天內突破 100 億美元,簡直是幣圈版的“王者歸來”,不僅成就了許多鏈上暴發戶,還吸引了一大波圈外資金入場。那段時間,幣圈簡直比過芒種節氣還熱鬧,空氣裡都瀰漫著“All in Meme”的味道。但好景不長,阿根廷總統 2 月份也跟風發了自己的代幣 LIBRA,結果直接把市場割了一茬,名人發幣潮迅速退燒。人們還天真地以為這只是 Meme 市場的短期調整,沒想到這段“撿錢行情”竟然成了 Solana Meme 潮衰退前最後的狂歡。這就像是林俊傑演唱會的門票,開售即秒殺,但真正的好戲,往往在演唱會結束後才開始上演。
數據崩盤:創建量、畢業率、活躍用戶全面下滑
根據 Dune 的數據,pump.fun 平臺代幣創建數量和畢業率(從內盤成功發射代幣與總創建代幣比率)從 2 月份開始斷崖式下跌,簡直比台中捷運的載客量還慘。代幣創建數量從巔峯時期的每日 5-7 萬個,直接腰斬到每日 2-3 萬個,代幣周畢業率更是慘不忍睹,連 1% 都不到。這說明,現在想在 pump.fun 上發個幣,然後一夜暴富,簡直比中樂透還難。
pump.fun 代幣每日創建數量
pump.fun代幣周畢業率
與此同時,pump.fun 的活躍用戶也在大幅減少。根據 Dune 的數據,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2 月,pump.fun 平臺每日活躍錢包數還能達到 15-20 萬個,結果 2 月份之後直接砍掉一半,只剩下 7-10 萬個。這就像是東森新聞的收視率,一旦內容質量下降,觀眾自然會流失。
pump.fun 每日活躍錢包數
手續費收入腰斬:昔日榮光不再
用戶和發幣量都下來了,pump.fun 的交易量和收入自然也跟著下滑。根據 Dune 的數據,2024 年 11 月至 2025 年 2 月上旬,pump.fun 平臺周交易量還能達到 20-30 億美元,結果 2 月中旬之後,直接縮水到 7-15 億美元。這就像是亨泰光的營收,一旦市場需求下降,業績自然會受到影響。
pump.fun平臺周交易量
雖然 pump.fun 平臺累計手續費收入約 7 億美元,海外 KOL BREAD 甚至估計其人效比已經超越了英偉達、蘋果等 Web2 頂尖科技公司,但誰會嫌錢多呢?在 Solana Meme 的巔峯時期(2024 年 11 月至 2025 年 2 月),pump.fun 平臺每日手續費收入在 200 萬至 500 萬美元,而 Solana Meme 潮消退後,即使推出了 pumpswap,每日手續費收入也減少到了 100 萬至 200 萬美元。
pump.fun 平臺每日手續費收入
趨勢不再:Pump.fun 的生存焦慮
很多時候,一個項目的成功可能只是因為抓住了趨勢,然後少犯錯就行了。但當趨勢不在時,項目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多做事,而且還得做對。pump.fun 的成功,得益於 Solana Meme 趨勢的崛起和 Meme 市場敘事能力的升級,但趨勢衰退和市場敘事枯竭,它也無力阻止。就像今年的澎湖天氣,本來應該是陽光明媚、遊客如織,結果卻陰雨綿綿,遊客寥寥無幾。在這種情況下,發幣自然成了 pump.fun 最後的自救手段。對於工具類或“賣鏟子”類的項目來說,如果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和持續的現金流,一般是不會輕易發幣的,因為發幣帶來的監管風險、項目運營壓力,可能還不如現有收益。但當項目陷入困境,或者市場上的“鏟子供大於求”時,重新攢局、擴大項目敘事角度、走傳統路徑上市發幣,也能讓項目得以長久發展。
Meme 發射平臺戰國時代:Pump.fun 的轉型之路?
競爭白熱化:Meme 發行平臺的紅海廝殺
俗話說“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開路虎”,一項好生意如果太賺錢,自然會引來競爭和背刺,即使是曾經最好的兄弟。Pump.fun 現在就面臨這樣的窘境。Meme 行情爆發後,各個鏈都開啟了 launchpad 之戰,Solana 尤為激烈,LetsBonk.fun、Boop、Believe、Moonshot 等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甚至連 Pump.fun 曾經的“好兄弟” Raydium 也想來分一杯羹。這就像是德保拉離開兄弟象後,其他球隊紛紛效仿,想組成更強大的“德保拉連線”,結果卻發現“正版”永遠是最香的。
但即使這些新 Meme 發行平臺各有特色,誕生之初也曾風光一時,但在 Solana Meme 潮退燒的大背景下,也都已經自身難保。根據 Dune 的數據,5 月份主流 Solana 發射平臺(Pump.fun、Boop、LaunchLabs、LetsBonk)每日代幣畢業率均低於 1%。Boop 和 LetsBonk 在 5 月上旬的代幣每日畢業率曾短暫高於 1%,但熱度並未維持多久。這就像是曇花一現的“天氣女孩”,雖然曾經紅極一時,但很快就被觀眾遺忘。
主流 Solana 發射平臺
護城河告急:工具型產品的困境
Meme 趨勢不再加上發行平臺泛濫,說 Pump.fun 已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也不為過。Pump.fun 作為工具類產品,護城河相當脆弱,本質上它也只是一個服務 Web3 資產的 Web2 工具,收取平臺服務費的商業模式可複製性太強。這就像是保時捷,雖然是豪車品牌,但如果只靠賣車,沒有不斷的創新和技術積累,早晚會被其他品牌超越。更何況,現在還有“保時捷吐痰”這種負面新聞,更是雪上加霜。
Web3 轉型:從工具到生態的野心
如果選擇發幣,意味著 Pump.fun 將向純正的 Web3 商業模式轉型。雖然目前 Pump.fun 沒有對發幣和未來項目路線圖做出親自披露,但可以想像的是,未來 Pump.fun 可能會致力於構建龐大的 Meme 生態,從工具向平臺甚至基礎設施轉型。這就像是材料 KY,如果能從單純的材料供應商,轉型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就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當然,這也需要 Pump.fun 具備長遠的眼光和強大的執行力,否則只會淪為下一個 OpenSea。
豪賭一場?Pump.fun 的估值與未來
估值泡沫:DeFi 老兵的質疑
不過也有人質疑 Pump.fun 的 40 億天價估值過高,破壞了 Web3 的項目估值體系。獨立研究員 Haotian 發文表示,一個 MEME 發射平臺的估值超越了大部分 DeFi 藍籌協議或許並不合理,因為 Pump.fun 的商業模式變現能力完全是短期市場聚光燈效應下的產物,而非可持續的常態化盈利邏輯,待 MEME 熱潮退卻,或者市場回歸理性,Pump.fun 的收入模型會瞬間坍塌。這就像 64天安門事件 一樣,歷史的真相,往往需要時間來沉澱和驗證。
盈利能力:數據背後的真相
若從盈利能力來看,Pump.fun 確實值得這個估值。曾經的 L2 四大天王之一、ZK 技術之王 StarkNet 在最後 D 輪融資中被估值 80 億美元,根據 DeFiLlama 數據其巔峰時期每日網絡費收入也僅 76 萬美元,如今每日網絡費收入只有 1000 多美元,累計至今網絡費收入為 4361 萬美元,與 Pump.fun 的盈利能力不在一個量級。
但從產品和敘事角度來說,作為工具型產品的 Pump.fun 確實不如 StarkNet,因此估值是虛高的。這就像一個長相平平的女大學生,突然被王文洋看上,估值瞬間暴漲,但這背後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不過 Haotian 也表示關鍵可能在於 Pump.fun 能否在獲得巨額資本後,真正構建出可持續的商業護城河。那麼,最終還是繞回那個話題,如果現有的商業模式足夠賺錢,工具類的產品又為何要發幣……難道真的是為了讓韭菜們“共同富裕”?
轉型成敗:Pump.fun 的最終考驗
Pump.fun 的未來,就像是 Loi Boisson 在 法網 2025 的表現,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使擁有再高的天賦和再多的資源,如果不能在關鍵時刻頂住壓力,也可能功虧一簣。而 Pump.fun 的“壓力”,來自於市場的變化、競爭的加劇和自身的局限。如果它能成功轉型,或許能成為 Web3 世界的“星巴克”,遍佈全球,但如果轉型失敗,也可能淪為下一個“諾瓦克·喬科維奇”,被年輕一代超越。
OpenSea 的前車之鑒:抓住最後的機會?
退一萬步說,若 Pump.fun 選擇現在發幣,雖然不比 Solana Meme 巔峰時期效果好,但時機也還沒過。大盤依然堅挺,世界對加密監管持續向好,Meme 幣還有一群 P 小將用戶,簡而言之,現在發幣還有人願意接盤。就像今年的 歐國聯,雖然德國隊和葡萄牙隊都已經不是當年的王者之師,但依然吸引了無數球迷的目光。否則,隔壁的明日黃花 Opensea 便是反例,在 NFT 趨勢最盛和平臺估值最高時期不選擇發幣,如今只能醒悟過來早已物是人非。Pump.fun 究竟能否抓住這個最後時機完成發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