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部委联合推广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如火如荼。表面上,这是国家战略,是政策红利,是一幅美好的田园牧歌式蓝图。但深入剖析泗水县的案例,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资本下乡,收割韭菜?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谁在唱主角
泗水县的案例,看似是文化产业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带动了经济发展。然而,仔细观察,所谓的“文化”,有多少是真正扎根于乡土,有多少是生硬嫁接的舶来品?又有多少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在资本的包装下,变了味,走了样?
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的文件,无疑是顶层设计,是宏观指导。但具体到泗水县,甚至是东仲都村,这些政策的落地,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是否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意愿?还是仅仅为了完成指标,打造政绩,而搞的“一刀切”?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现象: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不惜牺牲乡村的文化独特性和生态环境。他们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大兴土木,过度开发,将原本宁静的乡村,变成了喧嚣的商业街。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最终只会让乡村失去灵魂,沦为资本的附庸。
东仲都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文旅热地”。田彬,这个在外“镀金”的设计师,成了村里的“救星”。但仔细想想,这“逆袭”的故事,真的如此美好吗?
东仲都村的“逆袭”神话:文旅的乌托邦,还是资本的狂欢?
东仲都村的变化,离不开田彬的“妙手回春”。但他的模式,真的是可持续的吗?当所有乡村都开始学习东仲都村,复制田彬模式,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田彬模式:摸着石头过河的盲人摸象
田彬坦言,他对乡村文旅一窍不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初,他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民宿,结果却因为道路不通而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一种盲目投资,一种资源浪费吗?政府随后投入巨资完善基础设施,这笔钱,是不是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与其说是田彬的个人能力,不如说是政府的巨额投入,才勉强让东仲都村起死回生。这种过度依赖政府输血的模式,一旦失去支持,还能走多远?
红薯粉皮的文化符号:传统手艺的救赎,还是廉价的表演?
泗水红薯是地理标志产品,田彬便拉来村民展示红薯粉皮的制作过程。这看似是弘扬传统文化,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廉价的表演。游客们真的对红薯粉皮的制作过程感兴趣吗?还是仅仅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满足一下猎奇心理?这种将传统手艺物化、商品化的做法,真的能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吗?恐怕只会让它沦为一种消费符号,一种吸引游客的噱头。
泗水县推行的“一村一品”合伙人制度,试图通过引入专业人才来激活乡村产业。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真的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一村一品”合伙人制度:乡村振兴的灵丹妙药,还是利益分配的陷阱?
“一村一品”的核心在于“特色”,在于差异化竞争。但如果所有村庄都开始搞“一村一品”,都去种植樱桃、草莓、酥梨,最终会不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张士科的草莓经:技术入股的风险与收益
张士科带着技术和资金来到大崇义村,发展草莓产业,这无疑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他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农民将土地转租给他,如果草莓种植失败,农民的利益如何保障?如果草莓价格下跌,张士科又将如何应对?这种技术入股的模式,看似实现了风险共担,但实际上,弱势的农民,往往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同质化竞争:当所有村庄都开始种草莓……
张士科成功了,其他村庄也开始效仿,纷纷种起了草莓。这看似是产业兴旺,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当草莓产量过剩,价格暴跌,谁来为农民的损失负责?政府在推广“一村一品”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引导,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否应该更加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
泗水县的村企合作模式,旨在吸引社会资本回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但这种模式,真的能让乡村受益吗?还是仅仅是资本的另一种圈地运动?
村企合作:筑巢引凤,还是鸠占鹊巢?
卞家庄村通过吸引企业回村建厂房租赁的模式,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企业的环保问题如何监管?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卞家庄模式:工业反哺农业的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卞家庄模式的理想是,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实现城乡互补。但现实往往是,工业污染了环境,挤占了农业用地,甚至影响了农民的健康。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是摆在卞家庄村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更加严格把关,避免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是否应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青年返乡:逃离北上广,然后呢?
泗水县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返乡就业,这无疑给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但这些返乡青年,真的能在乡村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吗?乡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这些都可能导致返乡青年再次选择离开。政府在吸引青年返乡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为返乡青年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如果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最终只会让乡村失去原有的魅力,沦为城市的复制品。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扎根于乡土的文化,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能够让农民受益的政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和规模,更不是让资本来主导乡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