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吹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小心被资本收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听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如今,当资本的大手伸向乡村,这句话就变了味儿。它不再是赞美,而是成了某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勾结,美化“资本下乡,收割乡村”的遮羞布。什么“寻味中国好原料”,说白了,就是一场政、媒、企联手导演的利益输送大戏,而真正的农民,不过是这场戏里可有可无的背景板。
政媒企“联动”?我看是利益输送!
看看这场名为“寻味中国好原料”的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站台,地方政府摇旗呐喊,良品铺子这样的企业粉墨登场,表面上是“探索中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实际上呢?还不是媒体靠着公信力给企业站台,企业拿着政府背书的“好原料”收割市场,而地方政府,则乐得坐享其成的“政绩工程”。这种所谓的“联动”,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利益交换,各取所需罢了!
端午礼盒?不过是换了包装的廉价农产品!
什么“最土味的端午礼盒”,脐橙粽、艾草香包、箬叶粽……听起来好像很有文化底蕴,实际上呢?还不是把那些原本就廉价的农产品换个包装,贴上“原产地”、“手工制作”的标签,再利用端午节的噱头,卖个好价钱?消费者图的是个新鲜,企业赚的是盆满钵满,而真正付出辛勤劳动的农民,又能从中得到多少实惠?恐怕连个零头都算不上吧!
从“泥土到食品”?醒醒吧,农民得到的只是残羹冷炙!
“从泥土到食品的升级密码”?说得倒是好听,好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和诚意。可实际上呢?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最终却只能拿到微薄的收入,而那些所谓的食品企业,只需要动动手指,把农产品加工一下,包装一下,就能赚取高额利润。所谓的“升级”,不过是把农民的劳动成果转化成资本的增值工具罢了!农民得到的,永远只是残羹冷炙!
良品铺子:用“好原料”编织的资本神话?
良品铺子,一个靠着“好原料”起家的零食品牌,如今却成了资本追逐的宠儿。他们声称要深入全国50个原产地产区,再建10个核心原料基地,打造“从泥土到食品”的全产业链价值闭环。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可问题是,这种“全产业链”真的能让农民受益吗?还是只会让资本更加牢固地控制整个产业链,从而进一步压榨农民的生存空间?我对此深表怀疑!
所谓的“乡村振兴”,不过是资本下乡的华丽外衣
“乡村振兴”这四个字,现在听起来都让人反胃。本该是让农村焕发生机,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政策,怎么就成了资本家们圈地敛财的幌子?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压榨农民、破坏环境的勾当。那些所谓的“好原料”,不过是他们用来包装自己,哄骗消费者的工具罢了!
脐橙滞销怪果农?别把结构性问题甩锅给个体!
动不动就说“脐橙滞销是因为果农不懂市场,品质不好”,这种论调简直是放屁!秭归脐橙有2300年的历史,40万亩的种植面积,这难道还不够说明它的品质吗?真正的问题是市场结构不合理,销售渠道被垄断,果农根本没有议价权,只能任人宰割。把结构性问题甩锅给个体,简直是无耻至极!
直播带货?饮鸩止渴罢了!
赵聪登上联合国推介湖北莲藕,听起来很厉害,对吧?可这又能改变什么呢?直播带货,说白了就是一种短期的促销手段,它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一旦直播的热度过去,销量就会断崖式下跌,农民依然要面临滞销的困境。靠直播带货来“乡村振兴”,简直是饮鸩止渴!
品牌溢价:榨干乡村的最后一滴油水
良品铺子把洪湖莲藕研发成香辣藕片、卤藕等零食,卖出了高价,这叫“品牌溢价”。可这“溢价”的钱,又有多少真正落到了农民的口袋里?恐怕大部分都被资本家拿走了吧!所谓的“品牌溢价”,不过是资本榨干乡村最后一滴油水的手段罢了!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被贴上一个“品牌”的标签,价格就翻了几番,而他们却依然只能拿到微薄的收入,这公平吗?这合理吗?
别再相信“好原料造就好味道”的鬼话了!
“好原料造就好味道”? 这简直是21世纪最大的谎言之一! 良品铺子之流的企业,成天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好像只要原料好,产品就一定好。 可事实上呢?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消费者怨声载道。 原料好不好,跟产品最终的品质,根本就不是划等号的!
食品安全的遮羞布:用“好原料”掩盖的品质问题
良品铺子号称跑遍全国,精选“好原料”,可他们的产品,真的就那么安全可靠吗? 前段时间,我还在网上看到有消费者投诉,说在良品铺子的零食里吃出了异物。 且不说这异物是什么,单是这“异物”的存在,就足以说明,所谓的“好原料”,根本就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安全! “好原料”三个字,不过是他们用来掩盖品质问题的遮羞布罢了!
所谓的“全产业链价值闭环”,不过是资本的自娱自乐
良品铺子要打造“从泥土到食品”的全产业链价值闭环?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可问题是,这“闭环”里,谁是受益者? 恐怕只有资本家自己吧! 他们控制了整个产业链,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的价格,消费者只能无奈地购买他们的产品。 所谓的“价值闭环”,不过是资本的自娱自乐,跟普通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果多用”?小心“一损俱损”!
还要搞什么“一果多用”,把一颗秭归橙延伸出橙汁、果脯、烘焙原料等10余种产品? 这简直是瞎折腾! 诚然,“一果多用”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影响。 到时候,恐怕就不是“一果多用”,而是“一损俱损”了! 这种盲目扩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了农民,坑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