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7 月 2025, 周三

警惕!金麒麟研报再吹创新药,冯柳、趋势大师成韭菜收割机?

金麒麟研报的糖衣炮弹:创新药板块的“潜力”幻觉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这句口号听起来就让人反感。权威?专业?及时?全面?说白了,不就是想让你赶紧点进去,然后被他们精心包装的“潜力主题机会”套牢吗? 创新药板块最近表现“强势”,文章里煞有介事地列出沪指、恒生科技指数的涨幅,再对比A股创新药板块和恒生创新药指数的涨幅,营造出一种“创新药跑赢大盘,赶紧上车”的紧迫感。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种对比毫无意义!大盘涨跌受太多因素影响,拿来和特定板块对比,根本就是混淆视听。更何况,创新药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哪些算创新药?标准是什么?谁来定义?这些都没说清楚,就急着鼓吹“投资机会”,真把股民当韭菜割吗?

数据背后的真相:谁在为创新药买单?

文章提到北京、深圳出台了“激励政策”,但这些政策真的能让创新药企摆脱困境吗?还是只是给资本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让散户们冲进去接盘?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这些都是客观事实。如果真的有那么好的“潜力”,为什么还需要政府的“激励”?说白了,还不是因为这些药企自己造血能力不足,需要靠政府补贴才能维持? 别忘了,最终为这些“创新药”买单的,还是医保和患者。药价高企,医保不堪重负,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这种所谓的“投资机会”,背后隐藏着多少风险和不确定性? 创新药的“潜力”幻觉,不过是资本市场的一场击鼓传花游戏,而最终的接盘侠,永远是那些被“权威、专业、及时、全面”的研报忽悠的散户们。

冯柳的“抄底”神话:是精准投资还是高位站岗?

文章又开始吹捧所谓的“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冯柳”,说他重仓东诚药业,似乎想借此证明东诚药业有多么值得投资。拜托,冯柳是谁?他就是神吗?他的判断就一定正确吗? 别忘了,他之前也踩过不少坑! 他的投资决策,最终还是要由市场来检验。 把冯柳的持仓当成投资风向标,简直是可笑至极。

东诚药业的迷雾:减持背后的真实意图

更何况,文章自己也说了,冯柳减持了东诚药业1000万股! 减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对东诚药业的信心下降! 文章却轻描淡写地说“进行了一定幅度的减持”,好像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但事实是,冯柳作为“知名”的基金经理,他的任何操作都会被市场解读。 减持行为,无疑给东诚药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也说明,所谓的“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在资本市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利益面前,谁还会管什么“长期价值”? 都是见好就收,落袋为安!

重仓股的秘密:冯柳的投资组合风险有多高?

文章列出了冯柳的重仓股,试图证明他的投资眼光有多么“精准”。 但这恰恰暴露了另一个问题: 他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 把鸡蛋放在少数几个篮子里,风险有多高? 一旦其中一只“潜力股”暴雷,整个投资组合都会受到重创。 所谓的“分散风险”,在他这里根本不存在! 这也说明,所谓的“私募基金经理”,也不过是风险偏好较高的一群人。 他们敢于冒险,是因为他们亏的不是自己的钱! 散户们看到他们赚钱了,就盲目跟风,最终只会成为他们收割的对象。

“趋势大师”的预言: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真的会来吗?

文章里又冒出一个所谓的“趋势大师”彭祖,声称创新药会迎来“DeepSeek时刻”,还说什么“现在的创新药就好比2005年的房地产”。 这种类比简直是荒谬至极! 房地产和创新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房地产的需求是刚性的,而创新药的需求是弹性的。 房价上涨,人们不得不买房;但药价上涨,人们可以选择不吃药,或者选择其他替代药物。 把创新药比作2005年的房地产,完全是为了制造恐慌,诱导散户入场。

2005年的房地产?别拿类比当真理

2005年的房地产为什么会暴涨? 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住房需求激增。 这种人口红利,是不可复制的。 创新药行业,根本不具备这种人口红利。 相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保负担越来越重,药价上涨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这种类比,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工程师红利与人口红利:真的是创新药的救命稻草?

文章还提到什么“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以及人口红利带来的临床资源红利”,简直是睁眼说瞎话! 所谓的“工程师红利”,指的是中国工程师的工资相对较低,能够降低创新药的研发成本。 但问题是,中国的创新药企真的把省下来的钱都投入到研发了吗? 还是都用来营销、公关、行贿了? 所谓的“临床资源红利”,指的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临床试验更容易招募到病人。 但问题是,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真的可靠吗? 有多少临床试验是造假的?有多少数据是被篡改的? 拿这些虚假的“红利”来忽悠投资者,简直是丧尽天良!

扭亏为盈的陷阱:利润增长的非线性神话

文章最后还说什么“中国创新药龙头正集体进入扭亏为盈区间,转正后利润增速将进入非线性阶段”。 这种说法更是充满了诱惑。 “扭亏为盈”、“利润增速”、“非线性阶段”,每一个词都充满了想象空间,让人觉得创新药行业即将迎来爆发。 但事实是,很多创新药企的“扭亏为盈”,都是靠卖药、靠医保买单实现的。 一旦医保政策发生变化,或者竞争对手推出更便宜的替代药物,这些药企的利润就会瞬间消失。 所谓的“利润增速”,不过是建立在虚假繁荣之上的空中楼阁。 这种“非线性神话”,最终只会让散户血本无归。

关税调整的闹剧:科兴制药的“火箭”升空能持续多久?

4月7日的关税调整,原本是医药板块的普遍利空,文章却抓住科兴制药“大涨近50%”这一点,大肆渲染创新药的“抗风险能力”。 这种选择性报道,简直是无耻至极! 科兴制药的“火箭”升空,真的是因为它自身有多优秀吗? 恐怕更多的是因为游资炒作、散户跟风吧? 这种短期暴涨,没有任何基本面支撑,随时都可能崩盘。

谁在狂欢?谁在买单?散户的血汗钱能撑起多高的股价?

科兴制药的股价,就像一个巨大的泡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 但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 谁来为这个泡沫买单? 还不是那些被“大涨近50%”的字眼吸引进来的散户们? 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去,以为自己捡到了宝,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猎物。 等到游资撤退,股价暴跌,他们才会发现,自己手中的股票,已经变成了一堆废纸。 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散户高位接盘的行为,简直是罪恶滔天!

年报的华丽外衣:创新药企的真实盈利能力几何?

文章接下来开始分析创新药企的年报,试图证明这些企业的“增长势头不俗”,极具投资价值。 但年报这种东西,水分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 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会计手段,美化财务数据,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只看年报,就想判断一家企业的真实价值,简直是痴人说梦!

恒瑞医药的“红包”:慷慨的背后是真金白银还是左手倒右手?

文章重点吹捧了恒瑞医药,说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实现归母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 看起来很漂亮,对不对?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猫腻。 恒瑞医药的利润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外许可收入,也就是把自己的药物授权给外国药企,收取许可费。 这种收入,并不代表恒瑞医药的真实盈利能力有多强。 更有甚者,恒瑞医药还向股东派发“现金红包”,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约2元。 这种行为,看起来很慷慨,但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 派发的现金红利,最终还是来自于股东的投资。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有什么意义? 无非是为了抬高股价,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场罢了。

荣昌生物的“逆袭”:亏损收窄的背后是医保的输血?

文章还吹捧了荣昌生物,说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17亿元,较2023年的10.8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8.54%,年度亏损也同比收窄至14.68亿元”。 亏损收窄,当然是好事。 但问题是,荣昌生物的营收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被纳入医保目录。 这意味着,荣昌生物的利润,是靠医保买单来实现的! 一旦医保政策发生变化,或者竞争对手推出更便宜的替代药物,荣昌生物的利润就会受到严重冲击。 这种靠医保输血的“逆袭”,能持续多久? 恐怕连荣昌生物自己心里都没底吧?

政策的“蜜糖”:创新药企的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文章最后又回到了政策层面,说什么北京、深圳发布了创新药械支持政策,创新药板块有望持续受益。 这种论调,我已经听腻了。 政策支持,当然是好事。 但问题是,这些政策真的能解决创新药企面临的根本问题吗? 还是只是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让它们能够继续苟延残喘?

北京深圳的“慷慨”:地方保护主义的新变种?

北京、深圳出台的这些“支持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 它们为了扶持本地的创新药企,不惜动用财政资金,甚至牺牲其他地区的利益。 这种政策,公平吗? 合理吗? 当然不! 但在地方政府看来,只要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什么都可以牺牲。 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只会扭曲市场,阻碍创新。

创新药“出海”的泡沫:真的是技术输出还是变相倾销?

文章还提到,深圳支持创新药企“出海”,鼓励它们通过跨境技术许可交易、跨境研发合作等方式开拓海外市场。 这种“出海”战略,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充满了风险。 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如果“出海”失败,这些投入都将付诸东流。 更有甚者,有些创新药企为了快速抢占海外市场,不惜降低药品质量,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 这种“出海”,真的是技术输出吗? 恐怕更多的是变相倾销吧?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