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5 月 2025, 周五

基金托管大地震:暴雷、洗牌、降费,谁在裸泳?

基金托管新规:一场迟到的正义?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新规出台的背景反思

基金托管业务,说白了就是给基金找个“靠谱的管家”。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近年来,私募暴雷事件频发,血本无归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这时候,人们才惊觉,原来那些本应恪尽职守的“管家”,要么尸位素餐,要么能力不足,根本没能起到应有的风险防范作用。这次的新规,与其说是未雨绸缪,不如说是亡羊补牢,是监管层在经历了多次惨痛教训后,被迫做出的反应。

别跟我说什么“逐步规范”、“稳健发展”,如果不是那些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眼前,监管层恐怕还在温水煮青蛙。现在才想起来要“压实托管人责任”,早干嘛去了?那些跑路的私募,那些血本无归的投资者,谁来为他们负责?监管的滞后,才是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所谓的“征求意见稿”,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迟到的道歉信,是对过去监管失职的弥补。但亡羊补牢,真的就为时未晚吗?这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监管的鞭子高高举起:托管人责任压实背后的深意

穿透式监管:一把双刃剑?

新规中强调的“穿透式监管”,要求托管人对底层资产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这听起来很美好,似乎能有效防范风险。但问题是,这种“刨根问底”式的监管,真的能发挥作用吗?

先不说托管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穿透复杂的底层资产,就算他们真的做到了,又该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要知道,金融圈里最不缺的就是包装和造假。更何况,这种过度穿透,很可能会侵犯基金管理人的商业秘密。量化基金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核心竞争力。你把人家的“家底”都摸清了,让人家还怎么玩?

所以,这所谓的“穿透式监管”,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或许能起到一定的风险防范作用;用不好,只会扼杀创新,让整个行业变得死气沉沉。

保密义务:一纸空文还是行业准绳?

新规中也提到了托管人的保密义务,这似乎是为了缓解基金管理人的担忧。但问题是,在利益面前,所谓的“保密义务”又能值几个钱?

要知道,托管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基金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座金矿。如果托管人自身风控不严,或者受到利益的诱惑,很容易就会泄露这些数据。到时候,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策略被竞争对手抄袭,甚至被恶意利用,那可就损失大了。

所以,别指望所谓的“保密义务”能真正保护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在金融圈里,靠的不是道德约束,而是强大的监管和严厉的惩罚。如果监管层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托管人严格履行保密义务,那这所谓的“保密义务”,就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

优胜劣汰:洗牌在即,谁将黯然离场?

集中度提升:巨头的盛宴,小虾米的悲歌?

新规的出台,无疑会加速基金托管行业的洗牌。那些实力不济、风控薄弱的小型托管机构,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而那些拥有雄厚资本和强大风控能力的大型机构,则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这看似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公平。大型机构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客户和资源,而小型机构则面临着生存危机。最终,整个市场可能会被几家巨头垄断,创新活力也会受到抑制。

所谓的“优胜劣汰”,在我看来,更像是巨头的盛宴,小虾米的悲歌。在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小型机构根本没有机会与大型机构竞争。最终,它们只能黯然离场,成为这场游戏中的牺牲品。

渠道绑架:基金经理的无奈与市场的扭曲

文章中提到,一些基金经理因为托管方的要求,不得不发行多只类似风格的产品。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基金经理本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判断,选择最合适的投资策略和产品类型。但现在,他们却被托管方绑架,被迫发行一些自己并不看好的产品。

这种“渠道绑架”现象,严重扭曲了市场规律。基金经理为了迎合托管方的需求,可能会牺牲投资者的利益,发行一些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的产品。最终,整个市场的投资效率会降低,投资者的选择也会减少。

所谓的“渠道优势”,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权力寻租。托管方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绑架基金经理,攫取不当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托管费的缩水:银行躺赚的时代过去了?

公募基金托管费规模下降,看似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实则反映了整个行业生态的微妙转变。长期以来,银行等机构在基金托管领域几乎是“躺赚”,凭借着牌照优势和渠道优势,就能轻松获得可观的收益。但随着公募基金整体降费的大趋势,托管费也难逃缩水的命运。

这对于那些习惯了“旱涝保收”的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警醒。过去那种依靠牌照和渠道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托管机构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我对此并不抱太大希望。银行的基因决定了它们更擅长风险控制和流程管理,而非创新和突破。在面对新的市场挑战时,它们很可能会选择保守策略,继续依靠原有的优势,而不是积极拥抱变革。所以,托管费的缩水,或许只是银行“躺赚”时代的终结,但并不会真正改变这个行业的格局。银行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只是赚钱的方式会变得更加辛苦而已。

Eberhar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