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田野里的喧嚣与静默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品牌建设,无疑是给广袤田野吹来了一阵春风。然而,风过之后,是遍地生机,还是徒留几声喧嚣,仍需冷静观察。
区域公用品牌的迷思
“内蒙古味道”的成功,确实提振了不少地方发展区域公用品牌的信心。通过整合当地特色农产品,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集中力量进行推广,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然而,实践中却往往走了样。
有多少地方,打着“区域公用品牌”的旗号,做的却是贴牌生意?以我所了解的某山区县为例,该县盛产核桃,品质上乘。然而,自从推出了“XX山核桃”区域公用品牌后,一些原本注重品质的商家,反而开始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理由很简单:“反正都是XX山核桃,消费者也分不清,价格低才能卖得出去。”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短期内可能带来销售额的增长,但长期来看,无疑是对品牌信誉的巨大透支。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为了迅速扩大“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不惜花重金进行宣传推广,甚至不惜虚假宣传。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最终只会让“区域公用品牌”沦为笑柄。
品质:品牌之基,亦是阿喀琉斯之踵
吴浩在文章中提到“好产品才能打造出好品牌”,这句话无疑是真理。然而,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好产品”的,又有多少?
中国农业的现状是,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很难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即使有些地方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但由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
更令人头疼的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不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但由于检测成本高昂,检测覆盖面有限,很多农产品仍然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一些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不惜使用违禁农药、化肥,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举个例子,我曾亲眼目睹,在某蔬菜批发市场,一些菜农为了让蔬菜看起来更鲜亮,竟然使用工业染料进行染色。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人才:纸上谈兵与田间实践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农业品牌建设的人才,绝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的“专家”。他们更应该是扎根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懂得市场营销的“土专家”。
然而,现实是,很多地方的农业品牌建设人才,要么是政府机关的干部,要么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往往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践经验。这种“两眼一抹黑”的人才,如何能真正推动农业品牌建设?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引进人才”,不惜开出天价年薪,却忽略了对人才的实际考核。结果,一些“海归”或者“名校毕业生”,拿着高薪,做的却是毫无价值的“面子工程”,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品牌价值:情怀与现实的博弈
挖掘农产品背后的乡土文化、区域特色,以绿色生态赋能,这无疑是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情怀不能当饭吃,消费者最终还是要为产品的品质买单。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有故事”的农产品品牌,不惜杜撰历史,夸大宣传。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吸引一些眼球,但长期来看,只会损害品牌的信誉。
更重要的是,要将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要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方式,提升产品品质,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品牌的价值。
总之,农业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品牌强农、富农、兴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