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繁荣下的隐忧:一季度服务业数据解读
数据背后的真相:服务业真的是“压舱石”吗?
“压舱石”?这个词用在当下的服务业,我个人认为简直是讽刺。没错,官方数据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六成,贡献率接近六成。但问题是,这些数字背后到底有多少水分?有多少是靠着重复建设、过度消费堆砌起来的?数字本身并不能说明全部,更何况,我们都心知肚明,统计数据往往存在着“优化”的空间。
5.3%的增长率,看似不错,但放在大环境下来看,实体经济的疲软、制造业的转型困境,哪个不是摆在明面上的难题?服务业能独善其身?我不信。更何况,这种“贡献率”的计算方式,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它只强调了服务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忽略了其他产业的贡献,甚至掩盖了其他产业可能存在的困境。把服务业捧成“压舱石”,是不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是掩耳盗铃的味道?在我看来,这种宣传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一种试图稳定市场信心的手段,但实际效果嘛,恐怕要打个问号。真正的“压舱石”,应该是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而不是靠着虚高的数字来粉饰太平。
营收增长的幻象:哪些企业在浑水摸鱼?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2%,看起来很亮眼,特别是多式联运、科技推广、商务服务这些行业,增速更是惊人。但是,各位看官,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这种“增长”有多少是靠着压榨其他行业的利润换来的?多式联运,说白了就是物流,物流的增长靠什么?靠的是实体商品的流通,实体经济不行,物流能好到哪里去?科技推广,呵呵,这个更不用说了,多少骗补贴、圈钱的项目打着“科技”的旗号招摇撞骗?商务服务,更是五花八门,咨询公司、中介机构,有多少是真正创造价值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营收增长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大量的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一些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政策漏洞,甚至是灰色地带,获取不正当利益,而真正踏实做实业的企业,却举步维艰。这种“增长”,不是健康的增长,而是畸形的、扭曲的增长。更可怕的是,这种增长还会产生虹吸效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少数“优势”企业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损害整体经济的活力。所以,看到这些数据,我不仅没有感到乐观,反而感到一丝担忧。这种“繁荣”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风险,恐怕只有天知道。
转型升级的陷阱:现代服务业是灵丹妙药还是饮鸩止渴?
新质生产力?不过是资本的又一次狂欢!
“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积蓄动能”,看到这句话,我差点没笑出声。什么叫“新质生产力”?说白了,还不是炒概念、讲故事那一套?把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堆砌在一起,就能忽悠老百姓了吗?信息技术、商务服务,这些行业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础,那就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
而且,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多所谓的“现代服务业”,根本就是资本的游戏,是少数人圈钱的工具。他们利用技术垄断、信息优势,甚至是政策漏洞,攫取巨额利润,而广大劳动者却只能沦为廉价劳动力,甚至面临失业的风险。这种“新质生产力”,不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民生,而是为了让资本更加集中、更加贪婪。在我看来,这种“转型升级”,不是进步,而是倒退,是饮鸩止渴。真正的新质生产力,应该是建立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靠着炒概念、割韭菜来实现的。
创新活力的谎言:谁在为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买单?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1.6%,专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更是分别增长26.1%和34.4%。数据很漂亮,但谁来告诉我,这些钱都投到哪里去了?是投到了真正的研发创新上,还是投到了重复建设、低效项目上?说实话,我对这种“投资”的效率深表怀疑。
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多高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都存在着严重的泡沫。一些企业为了拿到政府补贴、吸引投资者,不惜夸大项目前景、虚报投资规模,甚至弄虚作假。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却往往因为缺乏资金、市场认可,而夭折。这种“投资”,不是为了促进创新,而是为了套取利益,是典型的资源浪费。更可悲的是,这种浪费最终还是要由全体纳税人来买单。所以,看到这些数据,我不仅没有感到兴奋,反而感到一丝愤怒。这种“创新活力”,到底是谁的活力?是资本的活力,还是国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