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血净冲击沪市主板IPO,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家公司在短短三年半时间里,销售费用高达23亿元以上,其中市场教育及调研费用7.76亿元,业务招待费2.29亿元,这一比例之高,令人咋舌。
值得注意的是,威高血净曾尝试赴港上市未果,近年来业绩增速放缓,而带量采购政策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更是监管层关注的焦点。血液透析器和血液透析管路是其营收主力,但在部分地区中标后,可能面临销售数量增加、期间费用下降,但价格下降幅度更大的风险,利润空间被压缩。
此外,威高血净销售收入占比超过两成的血液透析机和腹膜透析液并非自主研发和生产,而是向合资公司采购后转售。这意味着核心技术掌握在合资方手中,且存在竞业禁止条款,其相关业务的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并引发了大量的关联交易,公司的经营独立性受到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威高血净呈现出重营销、轻研发的发展模式。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销售费用却畸高。这种发展策略的风险在于,长远来看,缺乏技术创新可能会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难以应对市场变化。
总而言之,威高血净的IPO申请,其高额的营销费用、对合资公司的依赖以及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都值得投资者仔细审视和考量。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公司的长期发展,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需要结合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行业竞争格局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理性判断。2月26日即将进行的上会审议,结果将备受瞩目。